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别通过苯胺的化学氧化以及N,N-二氯对苯醌二亚胺与对二溴苯格氏试剂在Ni(Ⅱ)配合物催化下共聚等两种方法合成了聚苯胺。对两种方法所获得的聚合物通过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循环伏安(CV)、充放电等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化学氧化法合成聚苯胺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在600nm处出现最大吸收峰,而金属配合物催化法合成的聚合物最大吸收峰出现在443nm。两种聚合物都具有可逆的氧化-还原性能,其氧化峰分别出现在0.26eV和0.49eV处。  相似文献   

2.
联苯二胺,3,3′-二甲基联苯二胺在二价镍配合物存在下,直接与2,5-二溴噻吩的格氏(Grignard)试剂共聚,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该合成方法所得联苯二胺与噻吩共聚物、3,3′-二甲基联苯二胺与噻吩共聚物的收率分别为63.4%和70.8%。在25℃测得的特性粘度分别为O.75dL/g和O.67dL/g。聚合物的循环伏安测定表明该类聚合物具有一定的电化学活性,每种聚合物均在O~O.8V之问出现两对氧化一还原峰。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共聚物分别在415nm和450nm处有最大吸收峰。  相似文献   

3.
以1,3-二(二苯基膦)丙烷二氯化镍(Ⅱ)[Ni(dppp)Cl2]作催化剂,通过4,7-二溴-2,1,3-苯并噻二唑格氏(Grignard)试剂分别与3,3′-二甲基联苯二胺、对苯二胺共聚得到了两种新型主链含刚性和柔性链结构的苯并噻二唑类共轭聚合物。通过FT-IR、1H-NMR、UV-Vis、XRD、TGA等测试手段对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聚合物的紫外-可见最大吸收波长分别在306 nm和380 nm处出现,荧光激发峰分别出现在378 nm和463 nm,相应的荧光发射峰分别在493、562 nm处出现。共轭聚合物具有一定的结晶性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以α-取代苯并噻吩乙炔及乙烯基为配体,与不同辅助配体键合的金属钌为氧化还原活性端基,分别合成并表征了α-取代苯并噻吩钌乙炔及钌乙烯配合物1和2,两个配合物均经X射线单晶衍射的确证。电化学性质表明配合物1具有较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金属氧化态相对于2比较稳定。红外光谱电化学研究表明配合物1和2分别形成1~+和2~+后,与金属相连的ν(C≡C)和ν(C≡O)伸缩振动吸收均发生变化,其中ν(C≡C)变化较大,可能由于形成了Ru=C=C结构;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电化学研究发现电解后,中性分子1和2在紫外区域的强吸收峰均逐渐降低,1~+分别在可见及近红外580 nm,698 nm及874 nm处出现较弱的3个吸收峰,3个吸收峰可能归属于LMCT吸收。2~+在296 nm处出现1个很弱的吸收峰,这不同于配合物1~+,可能源于2~+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石淦徽  董浩  陈学刚 《合成化学》2021,29(10):856-861
以苯并二吡咯酮(BDP)类衍生物为电子受体单元,噻(硒)吩修饰的苯并二噻吩(BDT)类作为电子给体单元,通过钯催化Stille缩聚反应合成了3种新型的给体-受体(D-A)共聚物PBDP-BDT(T), PBDP-BDT(Se), PBDP-BDTT(T),并采用核磁共振、凝胶渗透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循环伏安法,热重分析对3种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3种聚合物紫外可见吸收范围为250~1200 nm,其能量最低的吸收峰分别位于680 nm, 722nm, 744 nm;起始氧化电位分别为0.90 eV, 0.73 eV, 0.75 eV,由此估算出其电化学能隙分别为1.72eV,1.47 eV,1.40 eV,显示出较窄的能隙特征。此外,聚合物还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以苯甲酰氯及其衍生物、邻氨基苯硫酚等为原料, 通过与无水三氯化铱及乙酰丙酮配合, 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取代2-苯基苯并噻唑合铱(Ⅲ)的乙酰丙酮类配合物有机磷光材料, 并对产物进行了核磁、红外、质谱和元素分析等结构表征及溶解性能、热稳定性和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发光性能的研究. 结果表明, 此类配合物在二甲亚砜和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 配合物分解温度高, 可达338~360 ℃, 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其高温升华现象十分有利于真空热蒸镀薄膜的制备; 此类配合物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上的250~350 nm处出现了强的配体自旋, 允许单重态π-π*跃迁吸收峰, 在400~530 nm处出现了配合物分子内金属铱到配体的单重态和三重态电荷跃迁吸收峰(1MLCT和3MLCT); 同时, 该类铱(Ⅲ)配合物在发射光谱560~600 nm处出现了强的黄光发射, 并且在室温下表现出较高的荧光量子效率.  相似文献   

7.
含烷基侧链聚芴基苯并二噁唑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溶液缩聚的方法合成了一种含烷基侧链聚芴基苯并二噁唑聚合物(PBOPFx),讨论了聚合物的光物理性能、热性能和溶解性能.结果表明,在甲基磺酸(MSA)溶液中,PBOPFx紫外吸收显示出最大吸收峰为466 nm左右的蓝光发射,与PBO相比,最大紫外吸收峰和最大荧光发射峰均发生了明显红移,这是由于芴单元的引入,提高了聚合物的共轭程度,加强了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此外,比较了PBOPFx在320 nm处和430 nm处激发得到的荧光发射光谱,预测聚合物中存在两种共轭单元,通过测定氧化还原曲线以及讨论stokes位移,验证了这个假设,但是由于两种共轭单元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分离现象,同时还伴有电子传输杂化,致使PBOPFx主要显示出共轭长度大的单元的吸收和发射.另外由于芴单元中烷基侧链的存在,聚合物(PBOPFx)的热稳定性远低于聚亚苯基苯并二噁唑聚合物(PBO),起始分解温度在350℃左右,溶解性方面,PBOPFx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大多数有机溶剂中能较好溶解.  相似文献   

8.
以三氯化铁为催化剂,采用氧化偶联聚合法合成具有交联活性的聚3-(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噻吩(P3MET).用红外光谱、凝胶液相色谱、等速升温热失重分析、紫外-可见光光谱和循环伏安法表征聚合物的结构、热稳定性能和光电性能.结果表明:聚合物的氯仿溶液在350~573 nm处有吸收,最大吸收峰位于410 nm,其禁带宽度为2.1 eV;聚合物的热分解温度为300~400℃,热稳定性能良好;聚合物的电子亲和势能级为3.52 eV,电子离子势能级为5.62 eV.  相似文献   

9.
运用微波辅助合成技术制备得到对称性钌(Ⅱ)配合物,对该配合物进行了1H NMR,ESI-MS和TG分析.该钌配合物两端对称的磷酸基团可通过共价键作用组装到纳米铟锡金属氧化物导电玻璃(Indium Tin Oxides,ITO)表面,使ITO表面呈现亲水性.利用锆离子作为桥梁成功组装了钌多层膜,并对该多层膜进行了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metry,UV-Vis)等光电化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层层自组装过程中膜沉积均匀,在0.53 V出现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在300~600 nm的紫外可见区域出现强且宽的吸收峰,表明该钌配合物具有优良的光电性能.  相似文献   

10.
运用微波辅助合成技术制备得到对称性钌(Ⅱ)配合物,对该配合物进行了1H NMR,ESI-MS和TG分析。该钌配合物两端对称的磷酸基团可通过共价键作用组装到纳米铟锡金属氧化物导电玻璃(Indium Tin Oxides,ITO)表面,使ITO表面呈现亲水性。利用锆离子作为桥梁成功组装了钌多层膜,并对该多层膜进行了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metry,UV-Vis)等光电化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层层自组装过程中膜沉积均匀,在0.53V出现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在300~600nm的紫外可见区域出现强且宽的吸收峰,表明该钌配合物具有优良的光电性能。  相似文献   

11.
基于9,9-二辛基芴与窄带隙单体5,7-二(2-噻吩基)噻[3,4-b]并[1,4]二嗪(DTP),通过Suzuki偶合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无规窄带隙的芴基共聚物(PFO-DTP),并对它们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共聚物在380 nm和632 nm处有两个明显的吸收峰,其中632 nm处的吸收随着共聚物中窄带隙单体(DTP)含量的增加而加强,最大电致发光峰随着共聚物中窄带隙单体(DTP)含量的增加,从752nm红移到了781 nm.同时与其同分异构体4,7-二(2-噻吩基)苯并噻二唑(DBT)与芴的共聚物PFO-DBT相比,该类聚合物的吸收红移,与近地太阳光谱更为匹配.  相似文献   

12.
利用Stille耦合反应合成了新型单体5,8-二呋喃基萘基喹喔啉,溴化后与不同长链烷氧基侧链的对苯撑乙炔共聚,合成了聚[2,5-二(辛氧基)-1,4-苯撑乙炔撑-5,8-二(呋喃基)萘基喹喔啉](PⅠ)和聚[2,5-二(十二烷氧基)-1,4-苯撑乙炔撑-5,8-二(呋喃基)萘基喹喔啉](PⅡ)。通过FT-IR、1 H-NMR等手段对单体和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循环伏安法对聚合物的光、电性能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单体和共聚物PⅠ、PⅡ在长波处的紫外-可见吸收峰分别为435、418、423nm,相应的荧光发射峰分别为551、589、579nm。2种共聚物均在1.54V处出现氧化峰,无相应的还原峰。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金属配合物催化法,在1,3-双(二苯基膦)丙烷二氯化镍(1I)存在的条件下,合成了2,5-二甲基对苯醌二亚胺与不同碳数的碘代烷氧基苯的3种共聚物。通过FT—IR、^1H—NMR、UV—Vis、循环伏安(CV)、XRD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3种共聚物在三氟乙酸(TFA)溶液中的紫外可见最大吸收波长分别在517、576、651nm处;该类共聚物均在-0.2~0.8V出现两对氧化还原峰;共聚物的规整度较高,衍射峰的位置在19.6v~23.5°。  相似文献   

14.
用电化学法、光谱法和粘度法研究了一种自合成的Schiff碱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发现此配合物在0.4和-0.8 V分别出现一个灵敏的氧化峰和还原峰,加入DNA使其峰电流降低,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证实该配合物能插入DNA双螺旋结构内部,并得到该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  相似文献   

15.
在二氯甲烷中氩气保护下用氧化碘苯氧化ClMn~ⅢT(P—R)PP,其中R=-OCH_3或-CO_2CH_3,合成了氧络锰(Ⅳ)卟啉配合物,O=Mn~ⅣT(P—R)PP。它们的可见吸收光谱在波长为430nm处有强的Soret带和525nm处有宽的肩吸收带。红外光谱在波数为1060cm~(-1)处有Mn=O的特征吸收峰。它们具有氧化碳氢化合物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以9,9'-螺二芴和不同链长的二烷氧基苯为单体, 以FeCl3为催化剂, 采用化学氧化法合成了一系列聚合物发光材料. 溶解度测试表明, 共聚物在二氯甲烷、四氢呋喃(THF)、氯仿等极性溶剂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 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紫外-可见(UV-Vis)光谱和荧光(PL)光谱研究了共聚物的化学结构和发光性能, 结果表明共聚物在二甲基亚砜(DMSO)中均发射蓝色荧光, 最大吸收和荧光发射峰分别为356和413 nm. 以硫酸奎宁溶液作为参比, 测得共聚物的荧光量子效率为0.69至0.77. 通过循环伏安法(CV)测得所合成的三种共聚物的最高占有分子轨道(HOMO)能级均位于-5.85至-5.69 eV之间.  相似文献   

17.
柳林  李凡超  陈学刚 《合成化学》2019,27(2):98-103
采用苯并二吡咯酮作电子受体单元,在钯催化下,与不同取代基修饰的电子给体单元苯并二噻吩进行Stille偶联聚合反应,合成了两种新型的电子给受体(D-A)聚合物(P1和P2),其结构和性能经UV-Vis, 1H NMR, 13C NMR,元素分析,GPC, CV和TGA表征。结果表明:薄膜态P1和P2在300~800 nm表现出较强吸。P1和P2的低能端吸收峰值分别位于621 nm和616 nm。氧化峰分别位于0.41 V和0.46 V,能隙分别为1.41 eV和1.36 eV。  相似文献   

18.
联苯胺类共轭共聚物的金属配合物催化法合成及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联苯二胺 ,3,3′ 二甲基联苯二胺在次氯酸钠介质中氧化制备了相应的N ,N′ 二氯联苯醌二亚胺 ,3,3′ 二甲基 N ,N′ 二氯联苯醌二亚胺 .通过红外 (FT IR) ,核磁共振 (1 H NMR)等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此化合物在二价镍配合物存在下 ,与 2 ,5 二溴噻吩制成的Grignard试剂共聚的方法 ,并得到了联苯醌二亚胺与噻吩交替共聚的共轭聚合物 .该合成方法所得聚合物的纯收率分别为 6 3% ,88% .循环伏安测定表明该类聚合物具有一定的电化学活性 ,紫外 可见光谱中分别在 310nm ,4 5 0nm处 (共聚物Ⅰ )和 2 90nm ,4 30nm处 (共聚物Ⅱ )出现吸收峰 .根据聚合物的粉末X 射线衍射图 (XRD) ,对所得聚合物的结晶性也做了初步探讨 .  相似文献   

19.
以四三苯基膦钯(Pd(PPh3)4)作为催化剂,通过Stille偶联反应,2-二异丙基氨基-4,6-二氯均三嗪分别与2,5-二(三丁基锡)噻吩和2,5-二(三丁基锡)-3,4-乙撑二氧噻吩共聚合成了含2-二异丙基氨基均三嗪的两种新型π-共轭聚合物聚(2-异丙基氨基三嗪噻吩)(P1)和聚(2-异丙基氨基三嗪3,4-乙撑二氧噻吩)(P2)。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 HNMR)、紫外-可见光谱(UV-Vis)、荧光光谱(PL)、循环伏安(CV)、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测试手段对共聚物P1、P2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聚合物P1、P2都有一定的结晶性,在氯仿、四氢呋喃、三氟乙酸等常用有机溶剂里有一定的溶解性。P1、P2的紫外-可见最大吸收波长分别出现在354nm和374nm处。在CHCl3溶液中,P1与P2的最大发射峰分别出现在454nm和442nm处;P1和P1薄膜的最大发射峰分别为513nm和493nm。与P2相比,P1在0~-1.8V出现明显的n-掺杂峰。  相似文献   

20.
通过Ullmann反应和环金属化反应合成了两种新型含三芳胺基的单环金属铂配合物: [N,N-二(4-叔丁基苯基)-4-(2'-吡啶基)苯胺-C3, N1](二苯甲酰基甲烷)合铂(Ⅱ)[(BuPhNPPy)Pt(DBM)]和[N,N-二苯基-4-(2'-吡啶基)苯胺-C3, N1](二苯甲酰基甲烷)合铂(Ⅱ) [(PhNPPy)Pt(DBM)], 探讨了分子结构和反应条件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环金属化反应的产率达到87.0%. 研究了单环铂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光致发光和电化学性质. 研究结果表明, (PhNPPy)Pt(DBM)和(BuPhNPPy)Pt(DBM)的氧化-还原电位分别为0.80, -1.63 V和0.93, -1.45 V; 它们都具有很强的紫外吸收和光致发光性能, 其中(PhNPPy)Pt(DBM)的最大紫外吸收峰为346 nm, 最大荧光波长为537 nm, (BuPhNPPy) Pt(DBM)的最大紫外吸收和荧光波长相应红移7~13 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