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熊小兰 《物理通报》2012,(6):106-108
本刊2011年第10期刊登了《自感现象实验的改进》一文.在实验改进方案一“用‘通电自感’电路演示通、断电自感现象”中,提出用如图1(原文图3,下同)所示电路演示通、断电自感现象.笔者按文中内容操作,使用图1电路进行的通电自感实验,不能观察到原文描述的“D1滞后于D2正常发光”的演示效果.  相似文献   

2.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83页“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一节内容中有运动的合成演示实验.做该实验存在以下缺点:(1)由于是手动,移动玻璃管时不能保证匀速;(2)演示时连贯性、对比性差;(3)蜡块运动径迹不能显示.为此,很多教师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大都采用多媒体课件替代实验,显然这样做是不可取的.针对这一现状,笔者根据实验要求,大胆创新,较完美地制作出运动的合成演示仪.该演示仪操作方便,演示效果理想.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二物理第十章第六节“驻波”的演示实验如图1所示,在盛水容器中插入一根两端开口的粗玻璃管,管口上方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慢慢向上提起玻璃管,当管内空气柱达到一定长度时,可以听到空气柱发出较强的声音.但该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有如下不足:  相似文献   

4.
"电路图"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基本要求 1.1教材分析 “电路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八年级第三册.主要内容为:电路的组成、电路的三种状态,实物图和电路图及电路的两种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5.
蔡志东 《物理通报》2006,(12):25-26
1反常现象的由来 人教版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物理第二册第十四章“电磁感应”中“自感现象”一节,推荐了两个演示实验.其中一个为演示通电自感现象(如图1所示),另一个为演示断电自感现象.  相似文献   

6.
1传统的平抛运动实验方法 新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4节“实验:研究平抛运动”提供了三种常用的方法,分别为: (1)斜槽法 (2)细水柱法 (3)频闪照相法 这三种方法的本质均为描点作图.  相似文献   

7.
“在玻璃罩内放一个充气不多的气球(图1),球皮是否受到球内气体的压强?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抽气的过程中会看到什么现象?”这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1—2》(2004年12月第1版)“气体”一节里的演示实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在“气体的压强”一节里也有此演示实验.在抽气的过程中可看到气球不断地膨胀,这说明球内的气体确实对球皮具有由内向外的压强.  相似文献   

8.
高中物理课本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100页有一个“做一做”小实验,要求学生用棉纸把缝衣针漂浮在水面上,并说明缝衣针被水的表面托住的原因.笔者安排学生在课后做了这个小实验,并画出缝衣针受力的示意图.结果出现了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缝衣针受重力和液体表面张力作用而平衡,使缝衣针被水的表面托住,其受力如图1所示;另一种是认为缝衣针受到了重力、浮力和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而平衡,其受力如图2所示.其实,由于该小实验是安排在“液体表面张力”一节课的后面,不仅是学生,甚至是有些老师也持以上两种观点之一.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观点都不妥.  相似文献   

9.
“光的色散现象”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常一笔带过,并未像“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等知识浓墨重彩.但是就这一个简单的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进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哲学系教授柯里兹邀请当今物理学家评选出“十大最美的物理实验”,牛顿用棱镜做的光的色散现象位列第四.看起来简单异常的实验为何被当选?物理学界一直崇尚“简单就是美”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1设计动机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中“短路及其危害”是一个重要但又十分抽象的内容.教材中虽然明确介绍了短路的概念及其危害,但是并没有设计相关演示实验方案.教学中教师也往往因为“该实验不便于演示”,只是简单地进行理论上的推理与分析,师生对其都缺乏感性认识,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十分困难,学习效果很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设计了如下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1.
秦付平 《物理通报》2009,(11):61-62
1 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物理分组实验中,验证动量守恒定律非常重要,所用的器材如图1所示. 实验时两个小球离开实验槽“落地”后则满地滚.学生要找小球耽误时间.此外小球下落打在复写纸上时通常又弹跳起来再次“落地”,  相似文献   

12.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七章“灯泡的电功率”一节中,设有探究实验“比较小灯泡的亮度”,且在本节例题的结尾处有这样的描述:“显然,P1〈P,所以接2.0V的电压时灯泡发光暗;P2〉P,所以接3.0V的电压时,灯泡发光强烈.”书中P1是电压为2.0V时的电功率,P2是电压为3.0V时的电功率,P是额定功率.书中所描述的结果毋庸质疑,确实和实验结果一致.但是,在一些练习册中有些题目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13.
全国各地使用的很多高中物理教材,对学生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中纸带的挑选,除点迹清晰以外,几乎都要求第1、2两点间距离要接近2毫米.其实,这一要求既没有必要,也不合理.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选修3 2》 ” 第六章“ 传感器” 第3节 实验: 传感器的应用( 第6 4 页)中“ 问题与练习”的第1题, 从学生所学的电路的知识来分析, 这个防盗报警电路起不到报警作用  相似文献   

15.
1制作背景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第十四章第三节“半导体的应用”,介绍了半导体的特性及其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这一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热敏电阻、光敏电阻的特性,课堂教学时需要演示相关的实验,但多而零散的实险器材给教师课堂演示带来诸多不便.如,在演示热敏特性时,  相似文献   

16.
简单回顾了Einstein 1905年揭示的第一种波粒二象性(光的波粒二象性)与de Broglie 1923年揭示的第二种波粒二象性(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及其实验验证过程,指出了这两种波粒二象性的本质差别,分析了波粒二象性的逻辑体系并指出:只要把Gan1995年揭示的“经典(电磁)场在结构上的颗粒性”当作“第三种波粒二象性”就能构成“三种波粒二象性”的完美组合,利用“波粒二象性的相变假说”还可以把这“三种波粒二象性”和谐地统一起来。借助于经典条件下光的经典理论与量子理论究竟哪一个更为精确的实验判决(见《光散射学报》)2006年第1期第75.79页《Lorentz-Compton佯谬与一个双赢判决性散射实验设计》)还可以完成“第三种波粒二象性”和“波粒二象性的相变假说”的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7.
对平抛运动实验的一些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教材给出的实验及其不足之处 (1) 教材给出的实验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四节给出了一个物理实验——研究平抛运动.该实验要求首先设法描绘某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轨迹.怎样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教材给出了三个参考案例,其中案例1给出的方法如下:利用实验室的斜面小槽等器材装配图1所示的装置.钢球从斜槽上同一位置滚下,冲出水平槽后做平抛运动.每次都使钢球在斜槽上同一位置滚下,钢球在空中做平抛运动的轨迹就是一定的.  相似文献   

18.
2006年高考理综第22题考查了学生实验“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内容如下:利用图1中装置研究双缝干涉现象时,有下面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电阻应变片灵敏度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明将“电阻应变片灵敏度的测量”引入大学物理实验的意义,叙述该实验的原理、注意事项,同时给出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0.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必修3),在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的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导言部分写道:“17世纪初的一天,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上进行了一场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伽利略从塔顶抛出了质量不一的两个球,结果这两个球同时落地.这一实验证明了物体的下落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