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煤中微量元素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在分析微量元素燃烧过程中迁移变化机理的基础上,对电厂用煤和煤灰进行了采样测试,分析了电厂燃煤过程中微量元素的析出变化及在各种灰中的分布富集规律,同时用五个不同的温度段分别对煤进行了燃烧实验,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微量元素从煤中析出的浓度和析出率,通过实验分析,。多数有害微量元素在飞灰中的富集浓度高于其它灰中,燃烧时温度的高低是影响微量的高低是影响微量元素迁移析出的重要因素,温度越高,有害微量元素析出率相对越大。  相似文献   

2.
预测混合煤燃烧性能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单种煤的DTG和TG曲线特征,建立了预测混合煤燃烧性能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各单种煤的DTG曲线呈单峰,峰值温度tmax与其燃料比F的对数呈线性相关关系,tmax=68.86 ln(F)+512.2 (℃)。由组成混合煤的单种煤的燃料比F可推断出混合煤的DTG曲线特征,从而预测混合煤的燃烧性能。如果混合煤的煤质指标满足标准煤的煤质指标要求,则当Fmax/Fmin≤3.20时,混合煤的燃烧性能好;当3.205.71时,混合煤的燃烧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3.
王清成  邓剑 《化学通报》2013,(5):459-462
在设计的可移动式固定床上对神木煤在煤颗粒尺寸为3~5mm、烟气在炉膛内的停留时间为1.76s、过量空气系数为0.4和燃烧温度分别为1100、1400和1600 K条件下进行了燃烧实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试分析了烟气中有机气体的排放特性。结果显示,随着炉膛温度的升高,烟气中饱和脂肪烃的含量减少了42.98%,芳香烃含量增加了50.84%。这是由于存在的氧或含氧基团与部分饱和脂肪烃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而芳香烃由于其氧化能力较差,在氧量不足时不容易发生氧化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4.
煤和油页岩燃烧过程的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改装热重差热仪,对抚顺、茂名油页岩、黄县褐煤和大同烟煤进行了燃烧实验,考察了粒径、燃烧终温、样品种类等因素对燃烧过程的影响。样品粒径范围为2—8mm,升温速率范围为350—600℃/min,燃烧终温为750—900℃。结果表明,在不到2min的升温段,油页岩燃烧转化率可达90%以上,而煤仅为30—50%,其值与煤的挥发份分析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煤燃烧过程中氟析出特性与生成机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建立的固定床管式炉煤燃烧氟析出试验装置,研究了煤燃烧过程中气态氟的排放特性,并根据燃煤氟析出等温动力学实验建立了气态氟生成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氟析出率随燃烧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煤中氟在300 ℃~400 ℃开始析出,500 ℃~1 100 ℃为主要析出温度范围;氟析出率随煤在炉内停留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前5 min为主要析出阶段;炉内还原性气氛对氟析出有一定的影响;氟析出率与煤中氟赋存形态和含氟量有关。燃煤过程中氟析出过程可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描述,反应活化能E和频率因子A依赖于煤中氟的赋存形态和氟化物的热稳定性。不同煤种E为28.0 kJ·mol-1~65.1 kJ·mol-1,A为12.5 min-1~46.0 min-1。  相似文献   

6.
7.
煤燃烧过程中加石灰石脱硫对NOx排放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讨论了煤燃烧过程中NO_x的析出特性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实验表明,加石灰石脱硫将使NO_x排放量上升,但是通过选择适当的运行参数,如温度、氧浓度、Ca/S比等和吸收剂种类,可以大大缓解脱硫与降低NO_x排放之间的矛盾。实验温区为600—1150℃,包括了流化床燃烧的温度范围,部分结果在流化床燃烧器上作了验证。  相似文献   

8.
煤在燃烧过程中破碎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针对煤在燃烧过程中破碎行为,建立了单颗粒煤的一维破碎模型。模型结果显示:煤在燃烧过程中的起始破碎主要是由于煤所释放的挥发分在煤粒中的集聚,造成煤粒中产生较大的压力梯度,从而引起煤粒的破碎。这就较好地解释了煤在燃烧过程中的热破碎现象,为今后预测煤在炉内的粒度分布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热力学平衡模拟计算煤燃烧过程中铍的形态转化,采用高温真空管式炉进行含铍化合物与矿物的固固反应实验,以及富铍煤中加入添加剂的燃烧实验,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荧光探针(XRF)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揭示煤燃烧过程中铍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模拟计算发现铍只与含铝化合物反应生成BeAl_2O_4和Be Al6O10,同时固固反应实验也印证了这一结论,但反应温度在1 000℃左右,明显高于模拟计算温度650℃。添加Al_2O_3的富铍煤在燃烧时,由于铍与Al_2O_3发生反应,铍的释放率明显降低,最高降低33%以上;添加了伊利石的富铍煤,由于伊利石与铍的反应温度高于Al_2O_3,其抑制作用弱于Al_2O_3;而高岭石由于与铍的反应温度过高,在高岭石与铍发生反应产生抑制效果之前,部分铍已经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去,因此,抑制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0.
燃烧过程是有机元素分析中十分重要而又较难把握的一个步骤。本文介绍了有机元素分析中影响燃烧过程的因素及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城市生活垃圾的燃烧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选取城市生活垃圾中的九种典型级分进行热重特性试验,根据热失重曲线得出反应动力力学参数及反应速率控制方程,提出燃烧指数表征垃圾的燃烧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垃圾中不同的组分的燃烧特性判别很大,不同的垃圾控制燃烧反应的过程是不同的,废塑料,废纸和废棉布类符合两段燃烧模型,且低温段的动力学参数E和A远大于高温段,其余六处组分可用一段模型来描述,计算得出的失重关系式能较好地反映垃圾燃烧的失重过程,挥 分高的垃  相似文献   

12.
煤燃烧过程中表面形态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以分形几何为理论工具,采用低温氮气吸附法,对四种煤在低温燃烧过程中表面形态变化作了考察。通过对原煤及燃烧过程中煤焦表面分维的测定,结合实验中所测得的比表面积,分析得到了煤燃烧过程中表面结构的变化历程,揭示出此种气因多相瓜在具有分形动力学的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13.
煤燃烧过程中SO2,NO的逸出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脱灰煤、负载FeCl3煤及几种没变质程度的原煤在程序升温燃烧过程中SO2、NO的逸出规律,结果表明:FeCl3对煤中某些有机硫的逸出有抑制作用,同时使NO的逸出总量大大降低;不同曙速率对SO2、NO的逸出峰型基本没有影响,但低的升温速度线下SO2、NO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下逸出。  相似文献   

14.
煤颗粒燃烧的孔隙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以实验为基础,系统研究了典型煤种燃烧时的颗粒孔隙过程。采用低温吸附法和电子显微图像计算机法测量了煤燃烧过程中的颗粒孔隙,获得了颗粒孔径分布和孔形分布等孔隙特性,建立了煤颗粒燃烧的微孔效应和亚微孔效应理论。  相似文献   

15.
TGA技术研究城市生活垃圾燃烧特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TGA(热解重量分析法)技术,考察了山西省晋城市区生活垃圾不同组分的着火及燃烧特性,实验室出了原生垃圾中不同组分(包括废塑料类,废纸类,废弃织物类,植物类,厨余类和细粒类)垃圾的TG/DTG曲线,着火温度及其它燃烧特征参数,通过对TG/DTG曲线,着火温度及燃烧特征参数的分析,首次提出了一种在TGA技术中确定着火温度的新方法,给出上述不同垃圾组分的开始热分解温度,着火温度,燃尽温度以及平均燃烧速率等重要参数,并对各种垃圾的着火及燃烧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为垃圾焚烧工业化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一体化燃煤添加剂的燃烧中固硫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针对五个不同煤种 ,研制出与之相匹配的催化燃烧及固硫一体化添加剂 ,采用高温定硫仪对其燃烧固硫效果进行了评价 ,考察了温度、Ca S摩尔比等影响因素 ,并着重讨论了一体化添加剂中催化燃烧组分的协同固硫作用。结果表明 ,一体化添加剂中的金属催化组分对CaO固硫具有较大的协同促进作用 ,固硫作用适宜的Ca S摩尔比因而可适当降低 ,一体化添加剂在燃烧固硫方面比传统单一组分固硫剂更具优越性 ,从而使催化燃烧和燃烧固硫两个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长广煤燃烧硫析出动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报道了长广煤燃烧过程中硫动态析出特性的试验结果,试验表明,煤中硫析出有两个明显的峰值,其析出过程与煤中硫赋存形态有很大关系,温度对硫析出影响很大,它能促进煤中更多的硫提前释放,此外,钙基添加剂对煤燃烧硫析出有抑制作用,但要根据煤中硫赋存形态选择不同的添加剂。  相似文献   

18.
铜及氧化铜对煤燃烧过程多环芳烃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实验管式炉上研究了金属铜和氧化铜对烟煤燃烧过程中PAHs生成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分析PAHs。实验结果表明,铜会促进PAHs的生成,而且主要是促进中高分子量PAHs的生成,这是由于铜为PAHs的合成提供了大量的活性反应中心。另一方面氧化铜对PAHs的合成和裂解具有双重催化效果,从而显著增加了中分子量PAHs的排放。在800 ℃以下,添加铜和氧化铜都减小了PAHs排放的毒性当量。在900 ℃以上,添加铜增大了PAHs排放的毒性当量。添加氧化铜时与添加铜时的规律类似,但是在1100℃以上,PAHs排放的毒性当量要比不添加时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