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灿烂甲酚蓝在DNA修饰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组装技术将巯基乙醇固定在金电极表面形成巯基乙醇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 用乙基-(3-二甲基氨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为偶联试剂, 分别将鲱鱼精单链DNA(ssDNA)和双链DNA(dsDNA)固定于金电极表面形成ssDNA和dsDNA 修饰电极. 考察了灿烂甲酚蓝(BCB)在不同DNA 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 BCB 在ssDNA 和dsDNA 修饰电极上的吸附常数分别为1.67×10^4和3.22×10^4 L·mol-1, BCB 与ssDNA 主要以静电作用结合, 而与dsDNA作用存在静电和嵌插两种模式. dsDNA 对BCB 具有更高的亲和力, 使BCB 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电化学杂交指示剂.  相似文献   

2.
对金基体上自组装ssDNA及dsDNA与钴邻菲啉配合物离子([Co(phen)3]2+/3+)相互作用进行电化学现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研究,获得相互作用位点及相互作用模式的信息.dsDNA与[Co(phen)3]2+/3+存在一定的嵌插作用,即配合物通过配体邻菲啉(phen)环以嵌插模式结合在碱基A-T及G-C富集区,同时与磷酸二酯键PO2结合,并伴随dsDNA螺旋构象由B型向A型转变;而[Co(phen)3]2+/3+则是以静电模式与ssDNA的磷酸二酯键PO2及脱氧核糖组成的骨架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的配体水杨醛缩肼基甲酸甲酯(salicylidenehydrazinocarboxylate,HL),并以乙醇为溶剂,回流条件下合成了HL与铜的配合物。对其结构进行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电化学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同时含有2个M-O和1个M-N键形成的五元环和六元环,HL为多齿配体。并用荧光光谱法和电化学方法对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为插入式结合,其结合常数为3.40×10^5 L·mol^-1,该配合物与ssDNA和dsDNA有不同的荧光光谱性质,利用配合物的这种性质可以将其作为探针试剂识别dsDNA和ssDNA。  相似文献   

4.
利用示差脉冲伏安法研究了烟酰胺(NA)与小牛胸腺DNA在pH 8.0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电化学行为.双链DNA(dsDNA)或单链DNA(ssDNA)的存在导致NA的峰电流明显降低且峰电位负移,表明NA与DNA发生相互作用,生成了复合物,且其作用模式主要是静电模式,但NA与dsDNA的相互作用强于与ssDNA的相互作用,可用于识别dsDNA和ssDNA.通过dsDNA加入前后峰电流的变化,计算得出NA与dsDNA结合常数β=4.946×10(11),结合位点数m=3.此外,NA的峰电流Ip与DNA质量浓度在1~14mg/L的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Ip(10-5A)=-0.03451cDNA(mg/L)+1.7408,相关系数R为0.9998.该法具有良好的回收率和选择性,可用于样品中DNA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TATP-铜(II)-L-丝氨酸(L-精氨酸)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配合物[Cu(TATP)(L-Ser)(H2O)]·ClO4(1)和[Cu(TATP)(L-Arg)(H2O)]2ClO4·0.5H2O(2)(TATP=1,4,8,9-四氮三联苯, L-Ser=L-丝氨酸, L-Arg=L-精氨酸)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配合物电子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在加入DNA后产生明显的减色效应, 配合物能极大地淬灭溴化乙啶(EB)-DNA体系的荧光, DNA的粘度随配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表明配合物对DNA有较强的插入作用, 作用力大小为配合物2>1; 另外, 凝胶电泳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在维生素C存在的条件下对pBR322 DNA具有显著的断裂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配体N,N′-二(3-氨丙基)-4-甲氧基苄胺(amba)与4,4′-联吡啶,铜盐反应合成了两种多胺Cu(Ⅱ)配合物[Cu(amba)Cl2](1)和[Cu(4,4′-bipy)(amba)(ClO4)]ClO4(2),通过红外光谱、质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吸收光谱、分子荧光,电化学以及粘度试验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方式。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得到配合物1和2与DNA的结合常数Kb分别为1.3×104 mol-1.L和1.7×104 mol-1.L,荧光光谱得到配合物1和2的荧光淬灭常数分别为1.04×103mol-1.L和1.81×103 mol-1.L,表明了配合物1和2与CT-DNA结合方式均为静电模式。凝胶电泳实验的结果表明配合物对pBR322 DNA的切割均为水解切割。  相似文献   

7.
采用电化学法对自行合成的苯甲酸二聚铜配合物[Cu(R)2]与鲑鱼精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配合物在0.197 V和0.162 V处有一对氧化还原峰。加入双链DNA(dsDNA)后,氧化还原峰电流明显降低且式量电位正移,说明苯甲酸二聚铜配合物与DNA以嵌入方式生成一种非电活性超分子复合物,导致苯甲酸二聚铜配合物的峰电流降低,峰电流在一定范围内与鲑鱼精dsDNA质量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3.0×10-2~4.5×10-3mg/L,检出限为3.5×10-4mg/L。同时,以[Cu(R)2]作杂交指示剂,把一种新型发夹结构锁核酸探针(LNA)固定在金电极表面制备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将该修饰电极与人工合成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片段进行杂交,用差示伏安法进行检测,该铜配合物能够较好地区分探针序列、单碱基错配序列和互补链序列。  相似文献   

8.
用紫外光谱方法研究了四环素(TC) Cu(II)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吸收光谱研究表明,DNA能与四环素(TC)及Cu(II)形成的配合物发生反应,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随着配合物类型及DNA浓度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当四环素与铜形成1∶1型配合物时,较低浓度的DNA能与配合物以嵌插方式相互作用,而较高浓度的DNA与该配合物除了发生嵌插作用外,还存在另外的作用方式;当四环素与铜形成1∶2型配合物时,DNA与该配合物则主要以嵌插方式相互作用,并且这两种配合物与DNA的嵌插作用均是通过四环素配体插入的.  相似文献   

9.
钯(Ⅱ)三元配合物稳定性及其与DNA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Pd(bipy)(DL-gly)]Cl•2H22O(2)两个钯三元配合物. 配合物1和2的稳定常数对数值lgβ分别为13.81和13.71, 表征常数ΔlgK、lgX高于统计值, 表明在配合物分子内存在d-p π电子协同效应. 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结果表明, 配合物1和2与鱼精DNA主要以插入方式键合, 键合常数分别为2.37×106(1)和4.57×106(2). CD光谱图也显示, 配合物与DNA分子之间发生了作用. 质粒pBR322 DNA的凝胶电泳图表明, 配合物浓度在3.00×10-3~7.50×10-4 mol •L-1范围内对DNA分子有切割作用, 配合物浓度低于3.75×10-4 mol •L-1时则主要以插入方式与DNA键合.  相似文献   

10.
张志凌  左超  庞代文 《化学学报》2005,63(22):2069-2076
采用自己建立的DNA表面电化学研究微量方法, 研究了单双链DNA与两种锇配合物(联吡啶锇和二氯菲咯啉锇)的相互作用. 研究发现, 两种锇配合物都是通过静电作用与DNA结合, 其作用方式不受溶液离子强度的影响. 并计算得到了联吡啶锇和二氯菲咯啉锇与dsDNA和ssDNA相互作用的多个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 如结合常数K3+K2+, 结合常数比K3+/K2+, 离子强度为零时的极限比 , 结合自由能ΔGb, 解离速度常数k, 结合位点数s.  相似文献   

11.
程建平  林秋月  朱文忠  胡瑞定  王娜 《化学学报》2008,66(23):2597-2603
合成了铜与水杨醛缩缬氨酸Schiff碱(salval)分别和1,10-菲咯啉(phen)及2,2’-联吡啶(bpy)形成的三元配合物[Cu(salval)(phen)] (1), [Cu(salval)(bpy)]•3H2O (2). 通过元素分析, 摩尔电导, IR, UV, TG-DTG对其进行了表征. 配合物2的结构经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 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a=0.92676(3) nm, b=1.03143(4) nm, c=1.25042(3) nm; α=74.108(2)°, β=77.2240(10)°, g=81.5880(10)°, V=1.11642(6) nm3, Dc=1.467 g•cm-3, Z=2, F(000)=514, 最后吻合因子R1=0.0441, wR2=0.0856 [I>2σ(I)]. 同时用荧光法研究了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两种配合物对BSA的荧光都有较强的猝灭作用, 静态猝灭是引起猝灭的主要原因. 在浓度比c配合物/cBSA为0~10范围内, 配合物1和配合物2在BSA上只有1个结合位点; 25 ℃结合常数KA分别为6.50×105 (1), 4.33×105 (2) L•mol-1; 给体(BSA)与受体(配合物)间的最近距离r分别为3.85 (1), 4.26 (2) nm. 说明两种配合物都能部分插入BSA分子内部, 且配合物1与BSA的作用强于配合物2.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一种自合成的Schiff碱配合物的电化学行为及其与氧和DNA的相互作用.发现此种Schiff碱配合物能与氧发生相互作用而具有吸氧功能,并对氧的电还原有催化作用,同时还发现dsDNA能与此种Schiff碱配合物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特别是Fe(Ⅱ)Schiff碱配合物更易与dsDNA结合.  相似文献   

13.
光谱法和电化学法研究中性红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紫外 可见和圆二色光谱(CD)法和伏安方法,研究了小分子染料中性红(NR)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在NR低浓度下,NR能嵌入至核酸双螺旋的碱基内部在G C处与核酸结合,而在较高浓度情况下,嵌入的NR分子与后来的在核酸双螺旋外部的NR分子相互作用发生聚集,从而堆积在DNA双螺旋的表面,同时使核酸的构象由B型转变为Z型。用光谱滴定的方法获得NR与CTDNA作用内部结合常数,分别为:Ka1=2 4×104mol·L-1·cm-1和Ka2=2 1×10-2mol·L-1·cm-1。  相似文献   

14.
多巴胺-Al(Ⅲ)配合物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和光谱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化学和光谱学方法研究了Al(Ⅲ)与DA配合物的形成,测定了配合物的配比和配位常数。在pH4.4,7.0,8.5条件下,Al(Ⅲ)与DA的配比分别为1∶1,1∶2,1∶3;DA与Al(Ⅲ)的配位数分别为2.29×1011,1.13×1011,3.17×1011L2/mol2。分别用电化学和光谱法研究了Al(Ⅲ)和DA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确定了作用方式为嵌入式,并测定了配合物与DNA的结合数和结合常数,结合数m=2,结合常数β=1.78×108,表明配合物与DNA发生了较强的相互作用。同时利用Al(Ⅲ)和DA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后能使体系的氧化峰电流减小,并且体系的氧化峰电流的降低与DNA的浓度成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Ⅰ(μA)=12.0053cDNA(10-3mol/L) 0.8962,相关系数r=0.9976,以此为基础上提出了DNA的电化学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一种新颖三齿配体(L),N-(4-甲基苯)-N’-(2-(4-甲基苯氨基)乙基)乙烷-1,2-二胺,并制备了它的四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结合元素分析、红外、1 HNMR和摩尔电导,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ML(NO3)2](M=CuⅡ,CoⅡ,NiⅡ,ZnⅡ).用X-ray单晶衍射解析了Zn-L和Ni-L的单晶结构.通过紫外、荧光光谱研究了这四种金属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根据结果推断出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可能均为静电结合.Cu-L,Co-L,Ni-L,Zn-L与DN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3.34×104,7.65×103,2.15×104,2.40× 104.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两个4, 5-二氮芴-9-酮Cu(II)、Co(II)的多核配合物[Cu2(CH3COO)4(H2O) 2]·2dafo 1 和 [(μ2-O)2-Co3(dafo)6] (ClO3)2·H2O 2 (dafo=4,5-diazafluoren-9-one) 并且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以及紫外光谱的表征,同时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用紫外光谱,发射光谱和循环伏安三种方法初步研究了配合物1和2与DNA的结合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与DNA的结合为以插入作用为主 。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一种自合成的Schiff碱配合物的电化学行为及其与氧和DNA的相互作用。发现此种Schiff碱配合物能与氧发生相互作用而具有吸氧功能, 并对氧的电还原有催化作用, 同时还发现dsDNA能与此种Schiff碱配合物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 特别是Fe(II)Schiff碱配合物更易与dsDNA结合。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一种自合成的Schiff碱配合物的电化学行为及其与氧和DNA的相互作用。发现此种Schiff碱配合物能与氧发生相互作用而具有吸氧功能, 并对氧的电还原有催化作用, 同时还发现dsDNA能与此种Schiff碱配合物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 特别是Fe(II)Schiff碱配合物更易与dsDNA结合。  相似文献   

19.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咖啡酸与DNA的相互作用,考察了扫速对咖啡酸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实验表明,DNA存在使咖啡酸氧化峰的电位正移,咖啡酸的氧化峰峰电流减小,咖啡酸在320 nm吸收光谱的吸收峰降低,呈减色效应,且出现两个等电吸收点,说明咖啡酸与DNA的相互作用以嵌插作用为主。双链DNA(dsDNA)与咖啡酸的结合能力大于单链DNA(ssDNA),结合比为1∶1,结合常数β为2.32×106。  相似文献   

20.
应用电子吸收光谱、溴化乙锭(EB)荧光猝灭光谱、粘度测定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Cu(IP)(L-Leu)(H2O)]ClO4(1)和[Cu(IP)(L-Trp)(H2O)]ClO4·1.5H2O(2)(IP=咪唑并[5,6-f][1,10]邻菲咯啉,L-Leu=L-亮氨酸,L-Trp=L-酪氨酸)与DNA的相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通过插入模式与DNA作用,在还原剂维生素C存在的条件下通过羟基自由基机理对DNA进行切割,作用大小次序为:配合物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