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CCD对单个氧气泡在亚硫酸钠溶液中的吸收过程进行拍照,并用软件进行图像边界识别来研究单个纯氧气泡同亚硫酸钠溶液发生的强制氧化反应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反应速度与气泡半径有关。在动力学控制阶段,反应速率与气泡的半径成0阶关系;在扩散控制阶段,反应速率与气泡的半径成-1阶关系。  相似文献   

2.
多孔性固体与气体传递反应过程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建立了多孔性固体与气体反应的流态化实验装置,进行烟气脱硫反应实验,以此分析反应过程中固体颗粒的孔隙结构变化,确定转化率等重要数据。实验表明,固体孔隙特性对反应过程起关键性作用。相同条件下,初始孔隙率越大,可使相同反应时间内达到的转化率越高,即初始孔隙率决定最终转化率,但是孔隙分布方式则影响反应过程特性,即具有相同初始孔隙率不同孔隙结构分布的固体反应物达到最终转化率的过程不同。  相似文献   

3.
光催化反应是表面反应,污染物必须到达催化剂表面才可被分解去除,同时光催化反应在污染物较高浓度条件下反应速率较高,而污染物较低浓度时则效果不佳.为了提高室内污染物低浓度条件下的催化反应速率,本文将光催化技术与活性炭吸附技术相结合,利用活性炭吸附功能,加强污染物向催化剂表面的传质,在催化剂表面形成污染物局部高浓度,提高室内污染物光催化反应速率,将室内污染物浓度降至国标规定的浓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对液幕式吸收塔脱硫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了烟气流量、循环浆液量、浆液浓度,喷嘴阵列形式等参数对脱硫性能的影响,合理选择装置结构和运行参数时,脱硫效率可达90%以上;提出了液幕式吸收塔中当量传质面积的计算方法,建立了液幕式吸收塔的传质模型,得到了液幕式吸收塔的传质系数关于气相和液相雷诺数及喷嘴阵列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5.
气液两相流中气泡速度的图像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在高空隙率下气液两相流中气泡速度场的图像分析方法.该方法基于应用多重空间分辨率,也就是回归相关PIV法(RCC-PIV)计算气液两相流中气泡的速度.通过比较一些PTV和PIV的算法,回归相关能得到最好的关于气泡光学和动力学特性的测定结果,肯定了本算法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气泡速度高频率的振动发生在剪切层和上表面附近,而低频振动在实验装置的中部占优.  相似文献   

6.
李菁田  王建录  张邦强  荣曦明  宁西京 《物理学报》2014,63(2):28101-028101
长期以来,由于对材料蠕变过程缺乏清晰的微观物理描述,人们均使用经验公式预测稳态蠕变速率,这导致预测结果的不可靠.将单原子统计模型拓展到该领域,在原子扩散水平上建立了一个预测材料稳态蠕变速率的模型.为了检验该模型的可靠性,实验测量了42CrMoA,2Cr12Ni,1Cr12Mo三种材料的稳态蠕变速率.所获得的实验结果以及其他文献的实验测试结果均与新模型的计算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采用五速正方格子模型,对各向同性的平衡分布函数进行推导得到了反应扩散方程。在 零流情况下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模拟出二维Selkov反应扩散模型的非线性波-环状 波和螺旋波。  相似文献   

8.
刘磊  任晓敏  周静  王琦  熊德平  黄辉  黄永清 《物理学报》2007,56(6):3570-3576
分别考虑气相扩散和掩膜表面扩散过程,建立了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条件下横向外延过生长的速率模型. 在砷化镓衬底上外延磷化铟条件下,模拟得到了生长速率随掩膜/窗口宽度(m/w)变化的关系. 通过讨论掩膜/窗口宽度的影响,说明了掩膜宽度、窗口宽度以及有效掩膜宽度是决定生长速率的关键因素. 以上结论与实验结果一致. 关键词: 横向外延 生长模型 扩散 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9.
气液团状流内界面波运动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团状流中夹带液滴的产生机理,本文建立了气液团状流内界面波运动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界面波沿壁而的运动规律及界面波特性(波幅、波速)的变化特点,理论解释团状流扰动性大的特点。结果表明:当气速较小或液速较大时,界面波在运动过程中存在反转现象,当进入环状流时,反转现象消失。界面波波速与最大波幅均随气、液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而临界波幅主要受气速的影响。通过与实验结果对比,证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界面波在团状流条件下的运动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双膜理论,分析了气液反应的吸收机理,用图像边界识别法测量亚硫酸盐强制氧化气液反应速率。在测量氧化速率时,让单个氧气泡在亚硫酸钠溶液中反应,用数码相机拍下氧气泡由于反应而不断缩小的照片,用图像处理程序进行分析、识别,最后计算得出氧化速率。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相同,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及其可以作为气液传质理论研究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异质二聚体反应中心的电荷转移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智勇  王亚峰  张汉壮  王海宇 《发光学报》2012,33(11):1177-1180
在低温的状态下,类球红细菌内天然叶绿素的反应中心发生的电荷分离对激发波长有较弱的依赖性,而这种依赖可能来源于分子内电荷转移态。我们采用表现出更多的电荷转移态性质的突变叶绿素为反应中心,对这种电荷分离过程中的激发波长依赖和温度依赖的性质做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发现:突变的异质二聚体存在的两种激发态(定域的激发态与分子内电荷转移态)是相互强耦合的,在突变的分子异质二聚体中形成的电荷转移态并不是电荷分离的有效途径。随着温度的降低,异质二聚体的活性降低,从而电荷分离产率下降。  相似文献   

12.
碳氢燃料流动换热与裂解反应的建模及仿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碳氢燃料的化学热沉的释放特性不仅与燃料自身的化学性质有关,还受燃料温度和驻留时间等流动换热因素的影响,是高超声速热防护技术中的重要研究课题。考虑流动换热对裂解反应的影响及裂解反应所引起的组分变化对流动换热过程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个一维非稳态的模型来研究碳氢燃料的裂解反应与流动换热过程的耦合特性.并对不同的温度、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13.
14.
光助Fenton反应催化氧化降解罗丹明B表观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enton反应作为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有效的高级氧化技术之一,其氧化能力来自于在酸性条件下催化分解H2O2产生强氧化性(2.8 eV)的羟基自由基。而太阳光照下可促进羟基自由基的产生,从而提高Fenton反应氧化降解能力。文章在初始pH 3.5,太阳光直射的情况下研究了罗丹明B,Fe2+和H2O2等因素的初始浓度对光助Fenton反应降解罗丹明B速率的影响,采用求解拟合幂函数动力学方程获得了该反应体系的表观动力学方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罗丹明B溶液的紫外-可见光谱图;罗丹B溶液的浓度-吸光度工作曲线;不同初始罗丹明B浓度体系反应的分析;不同初始Fe2+浓度体系反应的分析;不同初始H2O2浓度体系反应的分析;表观动力学方程参数的计算。实验结果表明,该反应体系的动力学方程为:V=5×10-9P1.28F0.366E0.920,反应总级数为2.57。  相似文献   

15.
甲磺酸培氟沙星荷移反应及荧光光谱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甲磺酸培氟沙星与电子受体四氯对苯醌之间的荷移反应 ,实验表明 ,在甲醇体系中 ,甲磺酸培氟沙星与四氯对苯醌在光的作用下可形成稳定的荷移络合物 ,其荧光发射强度较甲磺酸培氟沙星显著增强 ,且最大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向长波方向分别位移 80和 6 0nm。在 0 0 5~ 10 μmol·L-1浓度范围内 ,甲磺酸培氟沙星荧光强度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 ,其检出限为 0 0 0 4 μmol·L-1。该方法用于甲磺酸培氟沙星胶囊中甲磺酸培氟沙星含量的测定 ,结果与紫外 可见光度法一致。  相似文献   

16.
克霉唑与茜素红的荷移反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并确定了克霉唑与茜素红的荷移反应条件。在丙酮 水介质中形成 1∶1配合物 ,其λmax=5 2 5nm ,克霉唑浓度在 0~ 10 0 μg·m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8 7× 10 3L·mol-1·cm-1,相对标准偏差为 1 2 2 % (n =6) ,回收率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7.
采用MP2/6-31G(d,p)从头计算方法优化获得硝基胍两种异构体及过渡态的几何结构,在相同水平上计算了各驻点频率,并进行了IRC分析.利用过渡态理论,计算了在200~1773K的H迁移异构化反应的速率常数.结果表明,β型硝基胍中形成大范围的离域大∏键,存在显著的共轭效应使其比α型稳定,能量比α型低28.16kJ/mol;硝基胍由α型向β型H迁移异构化反应的活化能为132.95kJ/mol.298K时速率常数为1.99×10-11s-1,平衡常数为1.00×105;硝基胍的异构化是一个典型的同面H迁移放热反应,随温度升高,平衡常数逐渐减小,不利于α型通过H迁移向β型转化.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超重元素研究的现状和超重元素合成反应机制研究的发展,指出目前超重元素合成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和对超重余核鉴别的一些设想.对近对称反应系统的熔合反应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建议对这类反应生成复合核的截面进行理论和实验上的研究.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udies on reaction mechanism for synthesis of superheavy elements has been reviewed. In this paper it is pointed out the difficulties existing in the studies and synthesis of superheavy elements and some conceives for measurement and identification of very heavy residues. The fusion of near symmetric reaction systems is discussed and proposed to do more investigations on the fusion cross sections of these reactions on both theory and experi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