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以木薯淀粉为主要原料,自行研制的有机膨润土为改性剂,经过熔融和溶液插层等工艺制备木薯淀粉/膨润土复合粘结剂。采用FTIR和XRD手段表征及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VA插层改性后的有机膨润土的层间距大于有机膨润土的层间距大于Na基膨润土的层间距,膨润土的层间距越大,越有利于淀粉与膨润土的插层反应,得到的复合粘结剂的干强度也越高。该复合粘结剂具有粘结强度高、 抗吸潮性好,且成本低、 工艺简单和环境友好。  相似文献   

2.
沥青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路用性能和公路寿命。其中蜡含量、软化点和针入度是沥青三大重要指标,其分析过程繁冗耗时。提出了一种快速准确的沥青性质检测方法。实验共收集了220个已依照标准方法JTJ052-2000获得蜡含量、软化点和针入度标准值的沥青样品,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其红外光谱定量模型,交互验证标准偏差(SECV)分别为0.13,0.88,3.18,预测标准偏差(SEP)分别为0.14,1.06,3.90,小于标准方法的再现性偏差,任意选取不同厂家所生产的3个样品进行重复性测试,均满足标准方法的精密度要求。该方法具有重复性好、分析速度快,操作简单,可显著提高沥青的分析效率,在沥青质量检测与评价领域有着光明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氘化聚酯型聚脲氨酯弹性体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红外光谱法对基于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乙二胺(ED)和聚己二酸丁二醇酯(PBA)的嵌段聚酯型聚脲氨酯(PUU)弹性体及其氚化产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氚化反应对PUU中涉及PUU中涉及氢键化N-H振动红外吸收光谱带的影响较大,受氚化影响较大的那些谱带分别在3332,3190,1600,1539,1317,1257和1230cm^-1附近。另外也发现不同硬段含量和不同聚酯软段分子量的PUU受氚化影响的程度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4.
一阶导数光谱法测定食用植物油中桐油掺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花生油、豆油、菜籽油、棕榈油、茶油和食用调和油(由菜籽油、花生油和芝麻油组成)等食用植物油中桐油掺混的一阶导数光谱定性定量测定方法。桐油的一阶导数光谱特征是:2913、2783和2664nm处各有一峰谷,2841、2715和2607nm处各有一峰顶。2913nm处的(ΔE1%1cm/Δλ)值为-103×103。当食用植物油的桐油掺率低至01%,桐油的上述光谱特征仍然明显存在,波长的改变值≤07nm。桐油掺混率的检出限<01%。  相似文献   

5.
用全谱直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同步测定了植物油中的铁、铜、钴、镍、铅、铝、锌、镉、铬、锰和镁11种金属元素,考察了硫酸炭化灰化法、硝酸炭化灰化法、微波消解法、活性炭炭化灰化法以及燃烧炭化灰化法五种样品前处理方法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最后采用硫酸炭化灰化法处理样品,在0.1和0.5 mg·kg-1两个浓度水平对实际样品加标的平均回收率为70.4%~113%,相对标准偏差1.01%~10.6%,11种元素的方法检出限在0.1~3.6 μg·kg-1之间。方法应用于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茶油、精炼油、调和油等植物油样品中11种金属元素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嵌段聚酯型聚脲氨酯硬段微区中氢键化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红外光谱法对基于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乙二胺(ED)和聚己二酸丁二醇酯(PBA)(分子量分别为1975和1228)的两系列嵌段聚酯型聚脲氨酯(PUU)硬段微区的氢键化进行了研究。发出脲C=0基随着硬段含量增国出现双峰吸收,提出了PUU不同长度硬段序列中脲C=0基的两种平面氢键化的模型。认为这些平面氢键可以通过进一步键合来形成硬段微区中的三维氢键。  相似文献   

7.
利用Rosemount气体分析仪和定碳炉搭建起固定床燃烧反应试验平台,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定量分析沥青及其胶浆在高升温速率条件下燃烧反应的有毒气态产物成分、及其释放规律。研究表明,在高升温速率、近等温条件下,沥青及胶浆的燃烧过程可近似分为活泼挥发组分析出燃烧、二次挥发析出结合残炭燃烧两个阶段,其主要气态产物为CO2,CO,NO,NO2及SO2。沥青材料中活泼挥发组分含量是影响燃烧气态产物释放规律的关键因素之一,减少沥青材料中活泼挥发组分的含量可有效降低燃烧气态产物的生成、尤其是CO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测量了对聚酯聚氨酯在浓溶液状态下质子自旋-晶格弛豫时间随温度的变化,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基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根据BPP理论用各向同性模型计算分子局部运动的相关时间,从计算结果来看,聚酯聚氨酯的局部分子运动是符合BPP理论的,硬链段的局部分子运动比软链段的局部分子运动要慢得多,两者相差至少一个数量级以上;质子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主要是偶极-偶极作用的影响;强烈的氢键有相互作用使得硬链段基因的局部运动相关时间接近;通过形成氢键不同的NH峰的相关时间和活化能的观察可以研究软、硬段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量聚酯的13C NM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由己二酸、邻苯二甲酸、乙二醇、二甘醇和1、4-丁二醇形成的几种不同组成和分子量的低分子量聚酯进行了13C NMR研究。应用模型化合物[1],经验公式[2]和实验方法相结合,对5种不同组成和分子量的低分子量聚酯的13C NMR图谱进行了全归属;利用PRFT和反门控去偶技术测定了有关碳原子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范围和NOE因子;在此基础上选择了最佳实验条件,测得了各样品的数均分子量,所得结果与端基分析法测得的结果非常接近。表明13C NMR不仅可以用于结构分析,选择合适的条件还可得到令人满意的定量结果。  相似文献   

10.
高温煤焦油沥青是人造炭材料的优质原料。为了获得高品质人造炭材料,必须对原料沥青进行净化处理,使得净化沥青具有合理的分子量分布、较高芳香缩合度和适宜的脂肪族侧链结构,炭化后才能生成易于石墨化的趋于规整的碳微晶结构。分别以中温沥青和热聚合改性沥青为原料,采用两种净化分离处理方法,得到四种净化沥青(RP-1,RP-2,RP-3和RP-4)。以四种净化沥青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数据为基础,结合分峰拟合数学方法,准确获得了净化沥青的芳香性指数(Iar)、支链化指数(CH3/CH2)、OH官能团的存在形式及分布情况和其他基础官能团含量。由分析研究结果可知,四种净化沥青均具有较大的芳香缩合度。RP-3芳香性指数高达0.90,芳香缩合度最高。RP-4支链化指数仅为0.07,脂肪族侧链数量较多、碳链较长。四种净化沥青中OH官能团存在形式有明显不同。研究结果将为人造炭/石墨材料的原料优选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精炼地沟油相比于食用植物油, 经历了更长时间的高于200 ℃的高温历程, 第三类地沟油或称煎炸老油也经历了长时间高温历程。本文应用ATR红外光谱法, 研究了六种常用植物油中共轭脂肪酸甘油酯含量、反式脂肪酸甘油酯含量、不饱和度等三个指标值随加热温度及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 以期找出地沟油的特异性指标。研究结果表明: 从160 ℃开始, 各植物油的共轭脂肪酸甘油酯含量及反式脂肪酸甘油酯含量随着加热温度升高及加热时间增长而增加, 不饱和度则降低, 当加热温度为200 ℃或以上、加热时间达到4 h或更长时, 六种植物油的三个指标值有大幅变化。共轭脂肪酸甘油酯含量的变化幅度还与植物油中亚油酸含量有关, 亚油酸含量越大其变化幅度越大;反式脂肪酸甘油酯含量变化幅度则还与植物油中油酸含量有关, 油酸含量高者变化幅度大。此外, 上述三个指标值与存储时间有关, 随着六种植物油存放时间增长, 共轭脂肪酸含量变大, 不饱和度变小, 而反式脂肪酸含量变化规律与高温长时间加热不同, 其含量不是变大而是变小, 保质期内三个指标值的变化幅度都小于经过高温长时间加热的变化幅度。因此, 从三个指标值及其变化规律可以了解植物油是否经历了长时间高温历程, 它们可以作为地沟油及精炼地沟油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
地沟油特异性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炼地沟油相比于食用植物油,经历了更长时间的高于200 ℃的高温历程,第三类地沟油或称煎炸老油也经历了长时间高温历程。本文应用ATR红外光谱法,研究了六种常用植物油中共轭脂肪酸甘油酯含量、反式脂肪酸甘油酯含量、不饱和度等三个指标值随加热温度及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以期找出地沟油的特异性指标。研究结果表明: 从160 ℃开始,各植物油的共轭脂肪酸甘油酯含量及反式脂肪酸甘油酯含量随着加热温度升高及加热时间增长而增加,不饱和度则降低,当加热温度为200 ℃或以上、加热时间达到4 h或更长时,六种植物油的三个指标值有大幅变化。共轭脂肪酸甘油酯含量的变化幅度还与植物油中亚油酸含量有关,亚油酸含量越大其变化幅度越大;反式脂肪酸甘油酯含量变化幅度则还与植物油中油酸含量有关,油酸含量高者变化幅度大。此外,上述三个指标值与存储时间有关,随着六种植物油存放时间增长,共轭脂肪酸含量变大,不饱和度变小,而反式脂肪酸含量变化规律与高温长时间加热不同,其含量不是变大而是变小,保质期内三个指标值的变化幅度都小于经过高温长时间加热的变化幅度。因此,从三个指标值及其变化规律可以了解植物油是否经历了长时间高温历程,它们可以作为地沟油及精炼地沟油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3.
紫外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废水中微量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环保或其他部门对废水、气中的油的测定 ,一般采用石油醚萃取的重量法、红外或紫外分光光度法[1~ 5] 。因均需除去水分 ,步骤较繁琐。本法根据植物油在紫外区 2 0 0nm附近有强吸收 ,采用在废水中加入S T混合乳化剂进行乳化后 ,直接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混合油的含量。方法简便快速 ,稳定性好 ,回收率在 89%~ 12 9%之间 ;线性范围为 :0~ 92 μg·mL-1。  相似文献   

14.
亚麻油组份的红外和拉曼光谱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亚麻油是重要的天然保健油。本文采用FTIR和FT-Raman光谱法定性分析了该油的组成,结果显示,亚麻油的各组分有其特征的IR和Raman频率,可以彼此区分开,这为今后亚麻油的定量分析和在线监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用显微红外光谱测定了羟基植物油脂肪酸在摩擦过程中生成聚酯的特征吸收峰υc^as-o-c的波数,由聚酯的折合质量分析了特征吸收峰υc^as-o-c的波数位移,据此导出了羟基植物油脂肪酸的抗磨性顺序规律与振动吸收峰位置的内在联系,合理解释了υc^as-o-c从小到大的顺序(13,14-二羟基廿二酸<13(14)-羟基廿二酸=9,10-二羟基十八酸<9,10,12-三羟基十八酯<9(10)-羟基十八酸)与羟基酸的抗磨性从好到差的顺序(13,14-二羟基廿二酸>13(14)-羟基廿二酸=9,10-二羟基十八酸>9,10,12-羟基十八酸>9(10)-羟基十八酸)的一致性。13,14-二羟基廿二酸形成网状取酯膜,9(10)-羟基十八酸形成线状聚酯膜。  相似文献   

16.
植物标样多元素测定的五种前处理方法比较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本文采用植物样品的五种前处理方法,即干灰化法,硝酸+硫酸+高氯酸法,硝酸+硫酸+高氯酸+氢氟酸法、硫酸+过氧化氢法、灰化+碱熔法,对植物标样GBW07603作样品分解,试液用ICP-AES法进行十九种常量及微量元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膨润土有机改性的FTIR和XRD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内容是制备有机膨润土以提高膨润土与有机相的相容性,同时观察膨润土的层状结构在有机化前后的变化情况。以钠基膨润土为原料,并用十八胺试剂作为有机插层剂取代膨润土层间的Na+,制得有机膨润土,且对其结构进行表征。FTIR和DTA-TG都证明有机插层剂已进入膨润土的层间;XRD表明膨润土的层间距由1.4增大到4.3 nm;从实验结果可知,钠化膨润土在各种指标上都比原钙基膨润土有显著的改善,如吸蓝量、膨胀容、胶质价、阳离子交换容量等。改性后的膨润土使其晶片层间的亲水环境改变为疏水环境以及增大晶片层间距离,从而有利于制备综合性能较好的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8.
建立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原油20℃密度的方法,在市售原油光谱数据库的基础上,添加广西石化常炼原油品种,采用拓扑法建立分析模型。用该方法和标准方法对炼厂原油密度进行了三个月的对比测试,115个实际样品的预测标准偏差为0.0024g/cm3。近红外光谱法测定原油密度具有分析速度快,测定方法简便,重复性好等特点,能够满足炼厂对原油密度快速测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原油降粘剂的主要组分,采取蒸馏、溶解一沉淀法及柱色谱法对原油降粘剂进行分离与纯化,用红外光谱法对其主要组分官能团的结构进行了鉴定,推断其主要组分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三元共聚物,用核磁共振氢谱及质谱进行了结构确认及定量分析,共聚物中3种单体: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的摩尔数比为37.1:25.8:37.1;重量百分比为41.1:28.8:29.8.用红外光谱对甲醇溶液部分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醚,分子量范围是800~1 600,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烷基苯磺酸钠,其余为助剂和水.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薰衣草精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构成形式和精油随温度变化的缓释过程,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变换光谱(FTIR)技术,对薰衣草精油(LO)、β-环糊精(β-CD)及薰衣草精油微胶囊(LOM)进行红外光谱对比分析,同时对不同温度下精油缓释过程中微胶囊红外光谱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进一步探究β-CD包埋LO后物理化学稳定性及LO释放过程。结果表明,LO包埋后其特征峰有红移现象、峰形变宽,这主要受形成分子间氢键、p-π共轭现象和β-CD空间结构影响;另外,设定温度变化范围25~95 ℃,温度间隔10 ℃,测定LOM的红外光谱,以考证β-CD包埋LO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及释放情况,分析实验结果表明,LOM中水合物分子较易失去,LOM中的精油组分物理化学性质稳定,在95 ℃时逸出量小于6.5%,释放缓慢;对变温红外光谱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前二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为99.3%,通过主成分载荷分析,PC1成分可认为是β-CD特征变量,PC2成分为LO特征变量,主成分结果表明,LOM包埋精油中酯类物质的释放速度要快于醇类物质。采用红外分析方法简便快捷,全面了解包埋精油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和释放过程,为薰衣草精油微胶囊释放过程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