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聚对苯乙炔(PPV)及其衍生物是制备聚合物发光二极管的最重要的聚合物之一[1].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优越的电致发光性能,易于合成以及良好的环境稳定性[2].而聚(2-甲氧基-5-(2'-乙基-己氧基)-对苯乙炔)(MEH-PPV)由于其可溶性好,发光效率和亮度高,在电致发光领域广受关注.现在有许多MEH-PPV的多步化学合成方法以及电化学合成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常常产率低,成本高且产品不纯.本文报道一种固/ 液两相反应一步合成分子量大、溶解性好的MEH-PPV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采用超声合成方法,以对甲氧基苯酚为起始原料,经醚化、溴甲基化和聚合反应,得到无凝胶、完全可溶、高分子量的聚(2-甲氧基-5-(2′-乙基己氧基)-对亚苯基亚乙烯基)(MEH-PPV),其数均分子量高达9.5×105,分子量分布为2.4.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红外光谱进行了结构表征.与常规的机械搅拌反应相比,超声合成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反应温度低、产率高、聚合物分子量较大等特点,特别是这种方法有效抑制了聚合过程中的凝胶化问题,合成的MEH-PPV具有更高的荧光量子效率.  相似文献   

3.
相转移催化法合成聚(2,5-二丁氧基对苯乙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相转移催化剂(PTC)一步合成了聚(2,5-二丁氧基对苯乙炔)。研究了PTC种类、用量、反应时间、温度和碱浓度对反应产率的影响,并对产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其聚合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季铵盐的催化效果优于聚乙二醇,二甲亚砜、苯等可作为有机相用于聚合反应。碱浓度为50%、反应温度为60℃时,产物在硝基苯中具有较好的溶解性。经碘掺杂后导电率达9.6×10~(-2)S·cm~(-1)。  相似文献   

4.
1990年,Buroughes等[1]发现聚对苯乙炔(PPV)类衍生物不仅是导电高分子材料,而且也是性能优良的发光材料.随后,许多科学家立即将注意力集中于这类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光性能的研究上,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2].目前,对PPV衍生物的合成,...  相似文献   

5.
采用原位脱氯化氢缩合聚合法制备了聚(2-甲氧基-5-辛氧基)对苯乙炔/单壁碳纳米管(PMOCOPV/SWNTs)复合材料. 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证实了在SWNTs表面的包覆层为PMOCOPV.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 PMOCOPV/SWNTs复合材料直径为4~7 nm, 其中PMOCOPV包覆层厚度约为2~5 nm.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 随着SWNTs含量的增加, PMOCOPV/SWNTs的吸收发生蓝移且强度提高. 荧光光谱研究表明, 随着SWNTs含量的增加, PMOCOPV/SWNTs的最大发射波长发生蓝移且强度减小, SWNTs与PMOCOPV之间形成了光致电子转移体系, 使π电子离域程度增加, 导致荧光量子效率降低. 根据Eg与入射光子能量hν的关系, 拟合了PMOCOPV/SWNTs薄膜的光学禁带宽度, 发现随着SWNTs含量的增加, Eg逐渐减小. 采用简并四波混频方法测试其三阶非线性极化率χ(3), 结果表明, 随着SWNTs含量的增加, PMOCOPV/SWNTs复合体的非线性光学响应逐渐增强, 说明PMOCOPV与SWNTs之间形成了分子间光致电子转移体系, 产生了复杂的分子间π-π电子非线性运动.  相似文献   

6.
采用原位脱氯化氢缩合聚合法制备了聚(2-甲氧基-5-丁氧基)对苯乙炔/氧化铕(PMOBOPV/Eu2O3)纳米复合材料. 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证实了在Eu2O3表面的包覆层为PMOBOPV.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观察发现, PMOBOPV/Eu2O3纳米复合材料具有核-壳结构, 直径为75-145 nm, 其中PMOBOPV包覆层厚度约为25 nm. 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表明, 随着Eu2O3含量增加, PMOBOPV/Eu2O3的最大吸收峰发生红移且强度提高. 荧光光谱研究表明, 随着Eu2O3含量增加, PMOBOPV/Eu2O3的最大发射波长发生蓝移且强度提高, Eu2O3与PMOBOPV之间形成了光致电子转移体系, 使π电子离域程度增加, 并且导致荧光量子效率提高. 根据光学禁带宽度(Eg)与入射光子能量(hυ)的关系, 拟合了PMOBOPV/Eu2O3薄膜的光学禁带宽度, 发现随着Eu2O3含量增加, Eg逐步减小. 采用简并四波混频方法测试它们的三阶非线性极化率(χ(3)), 发现随着Eu2O3含量增加, PMOBOPV/Eu2O3纳米复合体的非线性光学响应逐渐增强, 这说明PMOBOPV与Eu2O3之间形成了分子间光致电子转移体系, 产生了复杂的分子间离域π电子非线性运动.  相似文献   

7.
孙建平  翁家宝  林婷  马琳璞 《化学学报》2010,68(13):1337-1342
采用原位脱氯化氢缩合聚合法制备了聚(2-甲氧基-5-辛氧基)对苯乙炔/氧化铽(PMOCOPV/Tb4O7)纳米复合材料. 红外光谱证实了在Tb4O7表面的包覆层为PMOCOPV.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随着Tb4O7含量增加, PMOCOPV/Tb4O7的最大吸收峰发生红移且强度提高. 荧光光谱研究表明随着Tb4O7含量增加, PMOCOPV/Tb4O7的最大发射波长发生蓝移且强度提高, 荧光寿命得到增强, Tb4O7与PMOCOPV之间形成了光致电子转移体系, 使得π电子离域程度增加, 并且导致荧光量子效率提高. 根据Eg与入射光子能量的关系, 拟合了PMOCOPV/Tb4O7薄膜的光学禁带宽度, 发现随着Tb4O7含量增加, Eg减小. 采用简并四波混频方法测试它们的三阶非线性极化率χ(3), 结果发现随着Tb4O7含量增加, PMOCOPV/Tb4O7纳米复合体的非线性光学响应逐渐增强, 这说明PMOCOPV与Tb4O7之间形成了分子间光致电子转移体系, 产生了复杂的分子间离域π电子非线性运动.  相似文献   

8.
聚对苯乙炔;电导率;三阶非线性极化率;简并四波混频;可溶性聚(2-甲氧基-5-辛氧基)对苯乙炔的合成及其导电和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  相似文献   

9.
采用超声合成方法,以对甲氧基苯酚为起始原料,经醚化、溴甲基化和聚合反应,得到无凝胶、完全可溶、高分子量的聚(2-甲氧基-5-(2'-乙基己氧基)-对亚苯基亚乙烯基)(MEH-PPV),其数均分子量高达9.5×105,分子量分布为2.4.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红外光谱进行了结构表征.与常规的机械搅拌反应相比,超声合成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反应温度低、产率高、聚合物分子量较大等特点,特别是这种方法有效抑制了聚合过程中的凝胶化问题,合成的MEH-PPV具有更高的荧光量子效率.  相似文献   

10.
以对甲氧基苯酚和溴代正壬烷为原料,通过醚化、氯甲基化和脱氯化氢反应得到可溶性的聚(2-甲氧基-5-壬氧基)对苯乙炔,以其为发光层装配了聚合物单层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了它的电致发光和光致发光性质;电致发光器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起亮电压为7V。聚合物的结构由IR、^1H-NMR及UV/Vis光谱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11.
张田林 《应用化学》2002,19(8):814-0
二烷氧基苯;化学脱氢反应;聚(2;5-二烷氧基对苯乙炔)的合成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对甲氧基苯乙炔、对溴苯酚、3-氯-1-丙醇和甲基丁炔醇等为原料,通过williamson反应、Sonogashina和酯化等反应合成3[P-(P-(P-甲氧基苯乙炔基)苯乙炔基)苯氧基]丙烯酸丙酯.用元素分析,IR和1HNMR等手段对产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讨论反应物量、催化剂等因素对产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不同方法由三锍盐合成新型的聚电解质前聚物及可溶于有机溶剂的侧链溴代聚对苯乙炔前聚物,发现侧链烷氧取代基上的锍盐并不参与聚合,所得前聚物加热后都可转化为聚对苯乙炔.光物理初步研究表明,溴代侧链聚对苯乙炔与C60掺杂后具有良好的光电特性.以IR、UV-Vis、1H NMR、DSC对单体及前聚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4.
以三氯化铁为催化剂,采用氧化偶联聚合法合成具有交联活性的聚3-(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噻吩(P3MET).用红外光谱、凝胶液相色谱、等速升温热失重分析、紫外-可见光光谱和循环伏安法表征聚合物的结构、热稳定性能和光电性能.结果表明:聚合物的氯仿溶液在350~573 nm处有吸收,最大吸收峰位于410 nm,其禁带宽度为2.1 eV;聚合物的热分解温度为300~400℃,热稳定性能良好;聚合物的电子亲和势能级为3.52 eV,电子离子势能级为5.62 eV.  相似文献   

15.
相转移催化合成对甲氧基肉桂酸-2-乙基己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甲氧基肉桂酸 2 乙基己酯是一种有效的UVB防晒剂[1 ,2 ] ,一般采用Claisen Schmidt缩合反应制得[3] ,但由于催化剂KOH处于水相 ,对反应物不能充分起到催化作用导致产率较低[4] 。我们利用乙二醇 (PEG)为相转移催化剂合成立体专一的反式对甲氧基肉桂酸 2 乙基己酯 ,产率提高到 72 .5 %。合成路线如下 :1 实验部分1 .1 仪器与试剂BIO RAPFT45 0红外光谱仪 ,用液膜法测试 ;Brurer AM 30 0超导核磁共振仪 (溶剂DC Cl3) ;MAT/44S ,GC MS型色质联用谱仪 ;试剂均为分析纯 ,上海化学试剂…  相似文献   

16.
周其凤等曾报道聚丙烯酸[2,5-双(对甲氧基苯甲酰氧基)节酯][1]和聚甲基丙烯酸[2,5-双(对甲氧基苯甲酰氧基)苄酯][2]的合成.但后来的研究发现,在合成单体的条件下出现的一种未见报道的异常反应[3]使产物成分复杂化,因此当时报道的聚合物可能不是聚丙烯酸[2,5-双-(对甲氧基苯甲酰氧基)苄酯]或聚甲基丙烯酸[2,5-双(对甲氧基苯甲酰氧基)苄酯],而可能是共聚物.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重新设计了合成路线以避免发生上述副反应,成功地合成了丙烯酸或a-甲基丙烯酸[2,5-双-(对甲氧基苯甲酰氧基…  相似文献   

17.
以1,1,3,3-四甲氧基丙烷为起始原料,经Stille偶联等五步反应合成了新型N^C^N三齿配体——1,3-二(2′-嘧啶基)-5-甲氧基苯,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EI-MS表征.  相似文献   

18.
以对甲氧基苯酚和溴代异戊烷为原料,用脱氯化氢反应制备可溶性聚[2-甲氧基-5-(3'-甲基)丁氧基]对苯乙炔(MMB-PPV),通过核磁氢谱(1HNMR)和红外光谱(FTIR)对产物分子的结构进行表征.用能量为15keV、剂量为3.8×1015~9.6×1016ions/cm2的氮正离子(N+)对MMB-PPV薄膜进行注入改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显示,注入离子在MMB-PPV薄膜内部引入杂质能级,破坏了分子的共轭结构.随着注入剂量增加,吸收边逐渐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分子激发态和基态间的光学带隙由2.12eV减小至1.81eV.用简并四波混频(DFWM)技术研究了离子注入MMB-PPV薄膜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结果表明,未注入薄膜的三阶非线性极化率(χ(3))值为7.1×10-10esu,随着注入剂量的增加,χ(3)值逐渐增大,当注入剂量达到3.8×1016ions/cm2时,χ(3)值提高到9.3×10-9esu,继续增加注入剂量,χ(3)值开始下降,当注入剂量为9.6×1016ions/cm2时,χ(3)值降低到1.5×10-10esu.对离子注入MMB-PPV薄膜χ(3)值变化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甲氧基苯氧乙胺;2-(2-甲氧基苯氧)乙胺的新合成法  相似文献   

20.
设计合成了具有精确分子结构的聚合物对深入了解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了一种合成带有三乙基硅氧侧基的环状无规共聚酯的新方法。功能性单体γ-三乙基硅氧基-ε-己内酯(γ-Et3SiOεCL)和ε-己内酯(ε-CL)在环状引发剂2,2-二丁基-2-锡-1,3-二氧环庚烷(DSDOP)的作用下,进行活性开环聚合反应以制备活性环状无规共聚酯(LCP(εCLcoγEt3SiOεCL))前体,当单体完全转化后,以该活性环状前体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反应性单体α-(1-丙烯酰氧乙基)-ε-己内酯(αAEεCL)进行嵌段聚合反应,合成了在活性中心附近带有不饱和双键的功能性环状嵌段共聚酯,即活性环状聚(ε-己内酯-co-γ-三乙基硅氧基-ε-己内酯)-b-(α-(1-丙烯酰氧乙基)-ε-己内酯)。最后该活性环状嵌段共聚酯在紫外光照射下,反应性单体结构单元中的双键发生分子内交联反应,从而制得稳定的不含有机锡的新型环状无规共聚酯cP(εCLcoγEt3SiOεCL)(Mn,NMR=28500)。采用SEC、1H NMR以及DSC等技术手段对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该方法的突出特点是能够高效地合成带有功能性侧基的高相对分子质量的环状无规共聚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