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研究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正辛醇-水-芳烃类所组成的微乳液, 探讨醇从油相转移到界面相时的自由能变化, 以及温度对自由能的影响。计算出熵和焓的变化, 发现在实验范围内, 上述热力学函数的对数值与芳烃侧链的碳原子数(n)呈线性关系。这些关系式对微乳液的构成和稳定性的讨论是重要的, 还对几种芳烃异构体所构成的微乳液的热力学函数进行了实验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正辛醇-水-芳烃类所组成的微乳液,探讨醇从油相转移到界面相时的自由能变化,以及温度对自由能的影响。计算出熵和焓的变化,发现在实验范围内,上述热力学函数的对数值与芳烃侧链的碳原子数(n)呈线性关系: ln(-⊿G_(30°O)~0,s→i)=-8.67+0.118n ln⊿H_(s→i)=12.0-0.604n ln⊿S_(s→i)~0=6.32-0.55n 这些关系式对微乳液的构成和稳定性的讨论是重要的,还对几种芳烃异构体所构成的微乳液的热力学函数进行了实验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非离子型微乳液的热力学性质Ⅲ:盐类和PH值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十六烷、正已醇和水所组成的微乳液,研究醇从油相向界面层转移时的体系Gibbs函数变化,并从热力学关系式得出焓和熵的变化关系.本文研究了相中不同盐类和PH值对这些热力学函数的影响,发现这些热力学函数与盐类中阳离子价数和PH值都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十六烷、正己醇和水所组成的微乳液,研究醇从油相向界面层转移时的体系Gibbs函数变化,并从热力学关系式得出焓和熵的变化关系。本文研究水相中不同盐类和pH值对这些热力学函数的影响。发现这些热力学函数与盐类中阳离子价数和pH值都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改进的连接性指数用于链烷烃热力学性质与沸点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邻接矩阵和原子特征值qi,建立邻接指数^mQ,用^0Qr,^1Q与85种链烷烃的标准生成焓、标准生成自由能、标准熵和沸点关联,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属于良好模型,与Randic指数的^mX比较,^mQ具有良好的性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由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甲苯和醇所组成的微乳液,发现醇的烃链上碳原子数直接与热力学函数成线性关系,氧乙烯基团数与自由能、焓以及熵的对数值亦成线性关系。这些结果对研究微乳液的构成和稳定性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于涛  罗石琼  丁伟  王会敏  曲广淼  程杰成 《应用化学》2012,29(11):1309-1315
用稀释法研究了自制的6种不同结构的烷基芳基磺酸盐(AAS)在多组分体系中形成微乳液的标准热力学函数,并考察了分子结构、温度、短链醇、含水量和无机盐含量对其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长烷基链碳原子数的增加,导致表面活性剂/正丁醇/正癸烷/水形成的微乳液体系中醇由油相转移到界面相的标准自由能ΔG0o→i减小,有利于微乳液的形成;ΔH0o→i无明显变化,ΔS0o→i增大,且与烷基链碳原子数呈线性关系。 ΔS0o→i=1.7975n+71.538。 随着表面活性剂分子芳环向烷基链中间位置移动,导致表面活性剂/正丁醇/正癸烷/水形成的微乳液体系中醇由油相转移到界面相的标准自由能ΔG0o→i减小,有利于微乳液的形成;ΔS0o→i增大,ΔH0o→i减小;温度的升高导致微乳液体系的ΔG0o→i减小,微乳液的形成更容易。随醇碳链上碳原子数增加,ΔG0o→i减小,有利于微乳液的形成,且ΔG0o→i与碳原子数n呈线性关系,ΔG0o→i=-2790.8n+7286.4(328 K);含水量的增加导致ΔG0o→i增大,不利于微乳液的形成,且ΔG0o→i与含水量V也呈线性关系。 ΔG0o→i=6697.8V-7170.4(318 K);无机盐浓度的增加导致ΔG0o→i减小,有利于微乳液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氧乙烯基对胶团化过程热力学函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表面张力法测定了各种条件下C_8H_(17)(OC_2H_4)_n-SO_4Na(C_8E_nS; n=0,1,3)的cmc, 并计算了胶团的反离子结合度、胶团化过程中的自由能(ΔG°)和熵变(ΔS°)。结果发现: C_8E_nS的cmc随n的增加而下降, 并且下降的幅度逐渐变小; 胶团的反离子结合度也随n的增加而减小; ΔS°随n的增加而增加, 但增加的幅度逐渐变小, 对于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都是如此。人们认为这是由于氧乙烯基(EO)具有亲水和疏水二重性, 随着EO数的增加, EO的疏水性相对减弱而亲水能力将相对增加所致。EO的这个特点, 是它在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具有特殊表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离子液体参与构筑的微乳液:离子液微乳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乳液一般是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极性相:一般为水;非极性相:一般为有机溶剂),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形成的均一透明的热力学稳定体系,已广泛应用于材料制备、化学合成等领域.离子液体是熔点低于100℃,完全由离子组成的一类物质,作为一种"绿色溶剂",具有诸多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又被称为"可设计型溶剂".本文综述了离子液体作为极性相、非极性相,甚至表面活性剂,构筑的一类微乳液――离子液微乳液,重点介绍了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粒度对纳米体系化学反应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纳米粒子的粒度对化学反应热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 以球形原子簇来模拟纳米金刚石颗粒, 用量子化学方法对粒度不同的金刚石纳米粒子与氧气反应的热力学性质进行了计算. 结果表明, 粒度对多相反应的标准摩尔反应焓△rH0m、标准摩尔反应熵△rS0m、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rG0m和标准平衡常数K0均有明显的影响, 随着反应物粒径的减小, △rH0m、△rS0m和△rG0m均降低,而K0增大. 这些影响规律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组成的W/O型微乳液的渗滤现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电导现象研究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EO~9、正己醇、煤油和水所组成的W/O型微乳液的微观结构。从渗滤作用来比较EMT、EMTDD和BW三种理论, 发现在水油比较低的情况下, 本体系符合EMT理论。这表明微乳液在电场下是独立球体, 不随电解质浓度和性质而变。还从研究不同温度下的电导而求得活化能, 发现为负值, 从中讨论了离子跃迁规律。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朱瑶  王薇 《化学学报》1988,46(5):413-418
研究了全氟辛酸钠与溴化十四烷基三甲铵混合水溶液的表面活性. 测定了不同比例混合物水溶液的表面张力-浓度曲线, 得出临界胶团浓度(cmc)及监 界胶团浓度时的溶液表面张力(γcmc)值. 应用Gibbs吸附公式及吸附层中两表面活性剂分子相互作用参数法求出表面总吸附量、吸附层组成及两表面活性剂分别吸附量等. 指示此吸附层具有多分子层性质. 这可能是碳氢、碳氟正负离子混合体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癸基和辛基-甲亚基亚砜在硅胶/水溶液界面的吸附以及溶液在石英界面的接触角. 研究了温度和pH值对吸附的影响. 吸附等温线似应归入Giles分类的L4型. 饱和吸附层的平均分子面积为27-30A^2. 二个同系物的γ/γ-c/cmc曲线彼此重叠. 吸附温度系数在低浓度范围是负性的在高浓度范围是正性的. 接触角的测量表面吸附使硅胶表面疏水. 从实验结果考虑到吸附过程由二个阶段组成: 一是在低浓度范围由固体表面和亚砜基之间的相互作用, 另一过程是在高浓度范围中, 被吸附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及其在溶液中的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戚文彬  王耕 《化学学报》1988,46(2):187-190
近年来,将离子型和非离子型混合表面活性剂应用于痕量. 微量金属分析已有一些报道,但对显色反应的机理研究还不多. 我们曾指出混合胶束的形成改变了反应微环境,是产生协同增敏作用的机理之一. 本文以PAR-混合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为例,用超过滤法. 紫外-可见光度法研究了显色剂在混合胶束中分配系数和有效介电常数,并讨论了这些常数与某些体系光度性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用量热滴定法于298.15K测定了除钪、钷以外的全部十五种稀土(III)高氯酸盐与苯并-15-冠-5在乙腈溶液中的配位作用。借助计算机算出了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和配位焓, 进而算出了配位自由能和配位熵。结果表明:十五种稀土(III)离子与苯并-15-冠-5都可以配位, 配位焓为正值;La^3^+配合物最稳定, Ce^3^+次之, 其余稀土(III)离子配合物稳定性变小, 但彼此差别不大, 在Tb处有突变;熵在配合物形成时起稳定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吕殿祯  王琴萍  石磊 《化学学报》1991,49(8):735-741
本文在恒定葡萄糖质量百分数x=10%的条件下,应用电动势法测定无液体接界电池(A)和电池(B)的电动势: Pt,H2(1.013X10^5 Pa)|HCl(m),D-Glucose(x),H2O(1-x)|AgCl-Ag Pt,H2(1.013X10^5 Pa)|HCl(mA),NaCl(mA),D-Glucose(x),H2O(1-x)|AgCl-Ag (B) 根据电池(A)电动势确定混合液中的Ag-AgCl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讨论了HCl的迁移性质;利用电池(B)的电动势确定了HCl在该体系中的活度系数γA,结果表明,在恒定总离子强度下,HCl的活度系数服从Harned 规则。在溶液组成恒定时,lgγA是温度倒数1/Τ的线性函数,进一步讨论了混合物中HCl的相对偏摩尔焓,计算了HCl的介质效应。  相似文献   

19.
戚文彬  浦炳寅 《化学学报》1983,41(5):410-417
Fe (III) and PAN form the complex Fe(PAN)2OH which can be extracted into CHCl3. The CHCl3 extract shows absorption maxima at 550 nm and 775 nm (log E550 = 4.06, log e775 = 4.08). In the Fe(III)--PAN--Triton X-100 system, two complex species (Fe(PAN)2)+ and/or Fe(PAN)2OH may be formed. (Fe(PAN)2)+ exhibits a stronger absorption peak at 550 nm (log E550 =4.36).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 of Triton X-100 micelles on the Fe(III)-PAN reaction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detail. We consider that the presence of high density of ethereal oxygen chains in Triton X-100 micelles enables to concentrate hydrated Fe(III) ions and change their existing state. Moreover, the micelles not only increase the reactivity of Fe(III), but also enhance the rate of the color re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