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光谱技术与微量热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水溶液中金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分子间结合作用的热力学性质.荧光猝灭法测得该反应的结合常数K=2.09×105L/mol,结合位点数n=1.75,微量法测得反应的焓变△rHm= -17.50 kJ/mol; 依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得到授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r1=1.67 nm, r2=1.46 nm)和能量转移效率(E1=0.41, E2=0.66). 金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分子间有较强的结合作用, 且结合力以疏水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2.
金属离子对齐多夫定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邵爽  邱瑾 《物理化学学报》2009,25(7):1342-1346
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水溶液(Tris-HCl缓冲溶液, pH 7.1)中齐多夫定(ZDV)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作用及三种金属离子(Cu2+, Mg2+, Zn2+)对其的影响. 结果表明: 齐多夫定及金属离子均导致BSA的内源荧光猝灭, 猝灭机制均为静态猝灭; 齐多夫定与BSA间存在较强结合作用, 热力学参数△H和△S分别为-10.2 kJ·mol-1和77.5 J·mol-1·K-1 (298 K), 表明其结合力以静电作用力为主; 298 K下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和结合距离分别为6.92×105 L·mol-1、1.18和2.28 nm; 温度升高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减小. 三种金属离子均导致ZDV与BSA的结合常数减小, 结合距离增大.  相似文献   

3.
牛血清白蛋白与甲基橙结合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与甲基登在酸性溶液中的结合反应,认为两者通过非共价键结合,研究了溶液吸光 度与组分浓度的关系,对Scatchard模型用于自理蛋白质染色反应时存在的总是作了讨论,提出了表观结合常数的概念,推导了求算表观结合常数和最大结合数的线性回归公式。  相似文献   

4.
牛血清白蛋白与酸性品红的结合反应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俞英  程晓伟 《分析化学》2000,28(5):583-586
研究了在酸性溶液中牛血清白蛋白与酸性品红的结合反应,认为两者主要是通过静电引力而结合,结合反应符合Plsavento提出的相分配模型,并探讨了实验条件对结合反应的表观结合常数Kc、结合数n、Sandell灵敏指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牛血清白蛋白与Indo-1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以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与荧光探针Indo-1为蛋白质和配体模型, 基于Indo-1的荧光强度与BSA的分析浓度间的关系, 建立了计算二者相互作用位点数的方法, 并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及各种荧光技术对Indo-1和BS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Indo-1在BSA中有3个作用位点, 这3个作用位点与BSA中的212位色氨酸(Trp 212)间的距离分别为2.93, 2.57和2.40 nm; Indo-1通过疏水性作用进入到BSA的3个疏水性空腔. 在荧光猝灭实验中, 通过Microlab 500 系列进样器和PTI荧光仪的联用实现了荧光强度的自动和实时记录.  相似文献   

6.
阿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0,自引:5,他引:60  
黄波  邹国林  杨天鸣 《化学学报》2002,60(10):1867-1871
结合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研究了阿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间的结合作用,确定了 阿霉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过程的猝灭机理,测定了不同酸度条件下该结合 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依据能量转移理认确定了药物和蛋白间的结合距离 。通过比较阿霉素和去糖基阿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结合阿霉素对蛋白 构象的影响,讨论了药物与蛋白的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7.
各种离子对血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结合反应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8,自引:3,他引:68  
应用荧光法研究了水溶液体系中血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分了间相互结合反应,其结合常数KA=2.2×10^4,结合位置数为1.依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探讨了血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结合时,其给体-受体间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进一步研究了各种离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其结合淬灭能力大小顺序为Cr(Ⅵ)〉Fe^3+〉Cu^2+〉NO2〉Br^-,并探讨不同阴,阳离子及血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间相互  相似文献   

8.
姚之  张浩波  武艺  郭怀忠 《色谱》2007,25(6):930-933
利用亲和毛细管电泳法对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加替沙星(GT)间的结合反应及其相互作用做了初步探索,并应用淌度比(M)作为指标测定了两者的结合常数。以20 mmol/L pH 7.4的磷酸盐缓冲液作为运行缓冲液,分别以GT和BSA作为添加剂,另一组分为进样样品,内标为二甲基甲酰胺,于214 nm波长下检测。两种测定条件下得到的结合常数分别为4.4×104 L/mol和4.2×104 L/mol,与传统的荧光淬灭法测得的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具有简单、高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百草枯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荧光光谱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颜承农  张华新  刘义  梅平  李克华  童金强 《化学学报》2005,63(18):1727-1732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 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 百草枯(PQ)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光谱行为. 试验发现, PQ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 用Stern-Volmer和Lineweaver-Burk方程分别处理试验数据, 发现BSA与PQ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的复合物, 属于静态荧光猝灭, 发生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 根据F?rster的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结合位置距离212位色氨酸残基2.07 nm. 由Lineweaver-Burk方程求出了不同温度下反应时复合物的形成常数KLB (297 K: 2.035×104 L•mol-1; 304 K: 3.256×104 L•mo-1; 311 K: 2.889×104 L•mol-1)及对应温度下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HØ=18.50 kJ•mol-1;⊿SØ=144.7 J•K-1/145.2 J•K-1/141.0 J•K-1; ⊿GØ=-24.50 kJ•mol-1/-25.66 kJ•mol-1/-25.36 kJ•mol-1), 证明二者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 同时用三维荧光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PQ对BSA构象的影响, 为预防和医治PQ中毒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珍珠、贝壳和甲壳是生物矿化的产物,具有高强度、高韧性。人们已对它们的组成、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犤1~4犦。结果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但由于含有少量的蛋白质等有机基质,使其结构具有特殊的组装方式,从而显示出与纯碳酸钙迥然不同的优良物理性质和重要的生物功能。另一些研究表明胆结石、尿结石等异常生物矿化产物中也含有一定量的碳酸钙犤5犦。然而生物矿化过程非常复杂,其机理至今尚无统一说法。因此模拟生物矿化过程,了解有机基质在矿化过程中的作用,已成为化学、生物、医学和材料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交叉的…  相似文献   

11.
荧光光谱法研究培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不同温度下,扫描了培氟沙星(PEFL)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作用的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别用Stern-Volm er方程、L ineweaver-Burk方程和热力学方程等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结合反应的相关参数KLB、ΔHθ、ΔGθ和ΔSθ等的平均值分别为8.419×103L.mol-1、150.7 kJ.mol-1、-22.88 kJ.mol-1和561.9 J.K-1,结合位点数为1.081;证实了在实验浓度和温度范围内,PEFL与BSA可结合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复合物,荧光猝灭作用符合静态猝灭作用特征,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力和静电作用力;为研究PEFL的药理作用和生物学效应,以及PEFL对蛋白质构像的影响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法(RAFT)合成了两亲三嵌段聚合物PNIPAAm-PS-PNIPAAm,通过GPC和1H NMR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TEM研究表明,PNIPAAm-PS-PNIPAAm在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形成半径约为200nm的球形胶束.通过非均相聚合,得到叶酸负载的嵌段聚合物FA/PNIPAA m-PS-PNIPAAm.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叶酸负载的PNIPAAm-PS-PNIPAAm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作用,结果表明,叶酸负载的三嵌段聚合物PNIPAAm-PS-PNIPAAm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通过计算得到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KA及热力学函数△Gθ、△Hθ和△Sθ,确定了授受体之间的结合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并确定了叶酸负载的PNIPAAm-PS-PNIPAAm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是疏水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用伊文思蓝(EB,Evans blue)作荧光探针研究了红霉素(erythromycin,EM)对牛血清白蛋白(BSA,bo-vine serum albumin)的竞争反应。根据Stern-Volmer方程研究了荧光猝灭的类型及机理,伊文思蓝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使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发生静态猝灭,即伊文思蓝和牛血清白蛋白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复合物。伊文思蓝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BSA-EB=1.122×106L/mol,结合点数n=0.9935。当加入红霉素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对荧光强度恢复,表明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发生了竞争反应,探讨了相关机理,得到了伊文思蓝与红霉素的结合常数KEB-EM=1.950×104L/mol。  相似文献   

14.
荧光光谱法研究钙试剂羧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不同温度下,研究了钙试剂羧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分别用SternVolmer方程和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等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26℃时反应的结合常数为7.664×104mol/L,结合位点数为1.522,结合反应的标准焓变、标准熵变和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分别为-58.36kJ/mol,-101.7J/K和-27.958kJ/mol;分析所得光谱,证实了在实验浓度和温度范围内,CCS与BSA反应可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复合物,获得了CCS对BSA构型的影响等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稀土离子(Ⅲ)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模拟生理条件研究了稀土离子(Ⅲ)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性质.荧光光谱结果表明,Tb与BSA形成1∶2配合物,表观络合常数lgK=7.93,并由pH电位法得出相近结果.用平衡透析法确定Pr与BSA结合的高亲合位点数为2,低亲合位点数大于6,两类条件结合常数lgK1=5.157,lgK2=3.435.由NMR法通过23Na弛豫时间的改变可知稀土与BSA络合后蛋白质体积膨胀,活动性增加,相关时间τc减小.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4种橙皮苷的金属配合物,采用紫外-可见、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橙皮苷4种金属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由Stern-Volmer方程和双倒数曲线Lineweaver-Burk方程获得了反应的动态猝灭常数、静态猝灭常数,从而判断出橙皮苷-锌与BSA作用机理为静态猝灭,其它配合物与BSA的作用为动态猝灭。并用热力学方法对结合反应的作用力类型做出了推断,橙皮苷-锌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为静电作用。并得出了橙皮苷金属配合物与血清白蛋白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同时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橙皮苷金属配合物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用伊文思蓝(Evans blue, EB)作荧光探针研究了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 A)对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的竞争反应. 伊文思蓝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 使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发生猝灭, 根据Stern-Volmer方程及荧光寿命研究了荧光猝灭的类型及机理. 结果表明, 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 即伊文思蓝和牛血清白蛋白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复合物. 伊文思蓝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BSA-EB=1.122×106 L/mol, 结合点数n=0.9935, 并确定了EB和BSA之间的热力学常数及作用力类型. 当加入氨苄青霉素后, 牛血清白蛋白的相对荧光强度恢复. 这表明氨苄青霉素与伊文思蓝对牛血清白蛋白发生了竞争反应. 探讨了该竞争反应的相关机理, 求出了伊文思蓝与氨苄青霉素的结合常数为KEB-A=7.131×105 L/mol.  相似文献   

18.
葛根素及其衍生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凌波  王玲  陈晓岚  袁金伟  杨冉  李萍 《化学学报》2007,65(21):2417-2422
采用改造后的Atherton-Todd反应合成了葛根素的两种磷酰化异黄酮, 并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葛根素及其磷酰化产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结果显示葛根素及其磷酰化产物均能与BSA发生相互作用, 但磷酰化产物与蛋白的结合作用相对较弱; 三个小分子对BSA荧光的猝灭是静态猝灭过程, 结合力以疏水作用力为主; 依据能量转移原理求得小分子与BSA间结合距离均小于7 nm. 通过比较葛根素及其磷酰化产物与BSA的相互作用, 初步探讨了三个小分子分子结构与其结合能力之间的联系, 并进一步考察了金属离子对结合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颜承农  张华新  梅平  刘义 《中国化学》2005,23(9):1151-1156
The binding of flucytosine to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fluorescence and absorption spectra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simulant clay physiology. It showed a powerful ability to quench the fluorescence launching from BSA. After analyzing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data by Stem-Volmer equation and Lineweaver-Burk double-reciprocal equ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y matched the latter better and so they belonged to static quenching. The binding constant was calculated to be 5.710 × 10^3 L·mol^-1 at 297 K. The binding locality was a distance 2.49 nm away from tryptophan residue-212 based on Foster's non-radiation energy transfer mechanism. The binding power is mainly the hydrogen bond and van der Waals force according to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The information of BSA conformation was acquired by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um and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um.  相似文献   

20.
蒽醌及黄酮类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反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保林  王文清  袁荣尧 《化学学报》1994,52(12):1208-1212
用离心超过滤法测定了十四种不同结构的蒽醌及黄酮类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部位数目,发现这些化合物与BSA 的结合能力随其脂溶性增加而增大,龙胆苦苷不与BSA结合,研究了L-色氨酸,油酸与大黄素对BSA 的竞争结合反应,结果表明L-色氨酸和大黄素拥有一个相同的强结合部位,可以发生1:1 置换反应.低浓度油酸存在下使大黄素等同的6个结合部位区分为两类:n~1=2,n~2=4, 结合部位数目不变,但结合常数显著减小,油酸浓度足够大时,大黄素完全不与BSA结合,测得大黄素与BSA结合的△H≈0.根据上述结果,对蒽醌及黄酮类化合物与BSA结合反应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