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戊巴比妥钠麻醉的大鼠上,应用电刺激足三里穴(ZSL)和孤束核(SN)及腰髓背角Ⅲ—V板层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发现并鉴定了57个对ZSL和SN电刺激均有反应的脊髓神经元。其中34个可被SN逆向激动,其余对SN发生突触反应。所有神经元对ZSL刺激均发生顺向反应,LTM型和WDR神经元约各占一半。结果提示:(1)同一个脊髓背角神经元可接受来自ZSL的躯体传入信息,并将其传递给内脏感觉核团——SN;(2)脊髓背角神经元也可接受SN的下行神经支配;(3)躯体传入与内脏传入两种信息可在脊髓背角神经元或SN内汇聚和整合。  相似文献   

2.
在麻醉麻痹猫的腰骶髓背角,用玻璃做电极记录了脊髓投射性神经元的逆、顺向反应,并用条件-检验刺激方法,观察了颈髓刺激对有关神经元顺向反应的影响。经颈髓法逆向刺激鉴定出的脊颈束-背索突触后等三类同侧投射的投射神经元中,低阈机械感受型和广动力范围型的神经元分别为46%和54%。大多数低阈机械感受型神经元对腓神经10T和50T刺激发生相似的反应;大多数广动力范围型投射神经元对50T刺激的反应强于对10T的反应。条件性颈髓逆向刺激下,大部分广动力范围及小部分低阈机械感受型神经元的检验性顺向反应放电数目明显减少。结果提示,低阈机械感受型和广动力范围型脊髓投射神经元均可对外周Aβ及部分Aδ传入发生反应;颈髓背索或背外侧索中含有对有关投射神经元具有抑制作用的下行纤维成分。  相似文献   

3.
在麻醉猫上用逆向刺激和细胞内记录鉴定和记录了背索突触后(DCPS)神经元。约半数细胞,逆向刺激只引起一个逆向电位。由于微电极穿刺引起的去极化,逆向电位有时呈不典型形状,但在细胞内注射超极化电流后转变成典型的逆向锋电位。其余半数细胞的逆向电位后还出现突触后活动。细胞内分析提示,这种突触后活动主要是由于经背索上行的A_β初级传入的脊髓内侧支受到激动而产生的。部分突触后活动通过单突触引起。另一部分显然是多突触反应,据信它们是由A_β轴突、背索核(DCN)下行轴突或DCPS神经元轴突本身的局部侧支引起的。上述结果表明,DCPS系统具有非丘系性质,可参与A_β传入激动的疼痛调制系统。  相似文献   

4.
猫脊髓背角双投射神经元终止部位的电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刺激充分隔离的颈髓背柱和背外侧索可逆向地双重激动猫腰髓同侧背角Ⅲ,Ⅳ,Ⅴ层的某些投射性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对同侧外颈核和背柱核头端的刺激,均未发生任何可见的逆向反应,说明其轴突的背外侧索和背柱分支分别终止于外颈核和背柱核。结果提示,这些神经元是脊颈束神经元和背索突触后神经元的交集,可命名为脊颈束-背索突触后神经元。  相似文献   

5.
鸣鸣蝉发声的神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蝉类发声神经(SN)的一种新类型及其胸腹神经节对叫声的影响。鸣鸣蝉(Oncotympana maculaticollis Motsch)的SN为复合神经,巨轴突直径约20μm,并含有若干个直径约1—5μm左右的细轴突,其轴突分别由多层结构的轴系膜所包围。SN电刺激发声的潜伏期平均为10.3±1.2ms。SN对发声肌(SMc)的发声运动具有复合支配特性,其三相动作电位的前电位呈明显的双峰结构。SN的发放兴奋SMc产生的肌电和叫声的潜伏期分别为5.8±0.5ms和11.2±1.2ms。与SN紧挨的副发声神经下行至SMc前端分开,擦SMc前端内侧肌膜绕行至声门开闭肌。 去脑对两侧SMc发声运动的时域和颤动特性无显著影响。但是去前胸神经节(PG)对两侧SMc发声运动的时域特性有显著影响,而对颤动特性无显著影响,去1/2中胸神经节(MG)对两侧SMc发声运动的时域和颤动特性都有显著影响。可见,两侧SMc的发声运动仍可能受到PG和MG的调节和控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为研究大脑额叶神经元在痛觉和针刺镇痛中的作用,设计了两套痛辨别作业,即痛辨别反应作业(作业Ⅰ)和痛延缓辨别作业(作业Ⅱ),对4只成年猕猴(Macaca mulatta)进行了实验研究。待动物学会了上述作业并进行操作的同时,引导额叶单个神经元放电。在作业Ⅰ中记录了276个作业相关神经元,其中有211个对痛和/或热刺激起反应.在作业Ⅱ中记录了73个作业相关神经元,其中有59个对痛和/或热刺激起反应。电针穴位可使动物的痛反应时延长,作业的操作正确率降低,神经元对痛刺激和热刺激的反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这些神经元主要集中在大脑额叶弓状沟上支内侧的前额叶与运动前区皮层交界处。实验结果表明,痛觉刺激可以投射到大脑额叶,引起神经元活动的变化。这些神经元的机能可能与对伤害性刺激和非伤害性刺激的辨别有关。针刺对这些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可能降低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辨别能力,从而有利于镇痛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采用准经典轨线方法研究了在不同碰撞能下,碰撞反应N(4S) NO(X2!)→N2(X3"g-) O(3P)在两个最低势能面3A″和3A′产物与反应物之间的矢量相关.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碰撞能,在两个势能面上反应产物的转动取向展示了不同的特征和趋势.发生在3A″势能面上的反应主要由外平面机理支配,而发生在3A′势能面上的反应倾向于受内平面机理支配.这些差异来自于两个势能面的不同构型.  相似文献   

8.
采用准经典轨线方法研究了在不同碰撞能下,碰撞反应N(4S)+NO(X2Π)→ N2(X3Σg- )+O(3P)在两个最低势能面3A 和 3A'上产物与反应物之间的矢量相关. 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碰撞能,在两个势能面上反应产物的转动取向展示了不同的特征和趋势. 随着碰撞能的增加,发生在3A 势能面上的反应主要受外平面机理支配,而发生在 3A' 势能面上的反应倾向于受内平面机理支配. 这些差异来自于两个势能面的不同构型.  相似文献   

9.
突触后细胞电活动对神经肌肉接点发育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分离发育一天(20期左右)的爪蟾胚胎神经管与周围的肌肉细胞,培养一天后用全细胞箝位技术可在大部分与神经突接触的肌细胞上记录到微终板电位(MEPP)样电活动。此电活动是由胆碱能神经元自发释放ACh所致。给予肌肉细胞重复刺激,引起肌细胞大幅度的去极化后,MEPP样电活动的幅度和频率均发生明显的增加。此种增强效应长时间持续,表明接点后肌肉细胞电活动能促使神经肌肉接点的发育。单通道记录表明:此时突触后ACh受体通道的特性无明显变化,提示这种电活动增强作用的机制可能是由于突触前膜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硼烷化合物既能表现路易斯酸性,因分子B-H键中的氢带负电荷,又可表现出路易斯碱性.本文系统研究了R·BH_3(R=THF,DMA,NH_3)与酚类物质在常温常压无催化剂条件下的反应,发现R·BH_3(R=THF,DMA)硼烷中与B相连的负电性氢能够全部与酚中与氧相连的正电性氢发生反应,生成含BO_3的硼酸酯和氢气,但NH_3·BH_3却不与酚发生反应.DMA·BH_3与间苯二酚反应生成聚合物.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推测随着与硼配位的路易斯碱的配位能力/碱性减弱(NH_3DMATHF),B-H活性增强,即R·BH_3与酚类物质的反应程度按照NH_3·BH_3DMA·BH_3THF·BH_3顺序依次增强.结合实验和理论计算发现,硼烷与酚的反应是分四步进行的,反应第一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与硼配位的配体离去的难易,而B-Hδ-…δ+H-O双氢键在第二步到第四步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配体的性质及B-Hδ-…δ+H-O双氢键在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吴利欢  杨定乔 《有机化学》2009,29(7):1122-1128
以邻硝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 经还原、Friedländer 缩合反应合成2-甲基-3-喹啉甲酸乙酯(2), 2经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溴代得到化合物3, 3再与N-取代哌嗪5a~5p 发生SN2亲核取代反应, 合成一系列2-(取代哌嗪-1-甲基)-3-喹啉甲酸乙酯及其衍生物6a~6p. 它们的结构通过元素分析, IR, 1H NMR, 13C NMR和MS进行了鉴定和表征, 并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化合物6n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12.
以小茴香酮和水合肼为原料合成小茴香酮单腙(1),然后与芳香醛、脂肪酮等发生缩合反应合成一系列新型小茴香酮双腙(2a~2m)。探讨了不对称双腙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并对所合成的产物通过IR、~1H NMR、~(13)C NMR和MS进行了鉴定和表征。  相似文献   

13.
采用离子交换法,将铝酸三钙(C3A)投加至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溶液中,通过调节pH值和反应温度,制备出插入SDS阴离子的钙铝层状双氢氧化物(CaAl-SDS-layered double hydroxide,CaAl-SDS-LDH)。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透投射电镜及热重-差热分析等手段对样品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在SDS浓度为0.2mol·L-1,pH值11,合成温度25℃为最佳合成工艺条件,所得CaAl-SDS-LDH层间距为2.79nm,SDS阴离子在层间以双分子层的形式垂直于层板形成交错有序的排布;CaAl-SDS-LDH中有机物质量分数为40%。经SDS改性后的CaAl-SDS-LDH具有层状结构,晶粒尺寸较小,粒径分布集中,晶粒有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不同配体螯合五价碘试剂介导的苯酚氧化去芳构化反应机理以及配体对试剂活性的影响机制.揭示了双齿氮配体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通过配位螯合作用增强五价碘试剂2-碘酰苯甲酸(2-iodoxybenzoic acid,IBX)的反应活性,另一方面作为碱捕获反应中生成的强酸,避免强酸与邻醌产物发生进一步反应,从而提高反应的总收率.研究结果将增加和深化对配体调控高价碘试剂反应性的认识和理解,为理性设计与开发新配体和反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具有松散配位的三核钼簇合物[Mo_3(μ_3—S)(μ—S)_3(μ—dtp)(dtp)_3·(H_2O)](A)(dtp=S_2P(OC_2H_5)_2)和过量的咪唑反应时,(H_2O)配体和双啮桥基配体(dtp)可以同时被置换而形成标题化合物(Ⅰ)。晶体结构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结构组成包括簇阳离子[Mo_3(μ_3—S)(μ—S)_3(dtp)_3·(C_3H_4N_2)_3],(dtp)阴离子及丙酮溶剂。簇阳离子具有近似C_3对称性,三个Mo原子基本上形成等边三角形,其Mo—Mo键长分别为2.763(1),2.762(1),和2.756(1),此簇合物是配体取代反应系列研究的产物之一,是由已知原子簇反应获得新型簇合物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6.
钱长涛  王兵 《化学学报》1996,54(11):1084-1088
双(2-甲氧乙基环戊二烯基)氯化镧或氯化镱, 在四氢呋喃中, -20℃下,分别与苯乙炔基钠发生交换反应, 生成双(2-甲氧乙基环戊二烯基)苯乙炔基镧或镱, 产率分别为77%和66%。直接将无水三氯化镱或三氯化钇, 在四氢呋喃中, 冰水冷却下, 与两摩尔的双(三甲基甲硅烷基)氨基锂和2-甲氧乙基环戊二烯基钠进行一锅煮反应, 可得2-甲氧乙基环戊二烯基双(双三甲基甲硅烷基氨基)镱或钇, 产率分别为56%和72%。配合物经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的鉴定, 它们可能是非溶剂化的, 含分子内配位键的中性单体配合物。  相似文献   

17.
2H- 1 ,2 ,4 -苯并噻二嗪 - 1 ,1 -二氧类化合物在药物化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常作为利尿剂 ,促进肾脏对尿的排泄 ,和其他药物混合使用还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常作为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药物。本世纪五十年代发现的氯噻嗪 ( )和双氢氯噻嗪( ) ,利尿作用很强 ,成为利尿药和降压药的重大突破。此外这类化合物还具有抗菌、消炎、刺激毛发生长 [1] 等作用。在这类化合物的合成中 ,关环反应是关键步骤 ,文献报道过的主要方法为 :( 1 )用甲酸或原甲酸乙酯关环 [2 ] ;( 2 )用醛关环 [3 ] ;( 3)高温 (~ 2 0 0℃ )关环[4] 。当磺酰胺 (氮 )上的氢未…  相似文献   

18.
双(2-甲氧乙基环戊二烯基)氯化镧或氯化镱,在四氢呋喃中,20℃下,分别与苯乙炔基钠发生交换反应,生成双(2-甲氧乙基环戊二烯基)苯乙炔基镧或镱.产率分别为77%和66%直接将无水三氯化镜或三氯化钇,在四氢呋喃中,冰水冷却下,与两摩尔的双(三甲基甲硅烷基)氨基锂和2-甲氧乙基环戊二烯基钠进行一锅煮反应,可得2-甲氧乙基环戊二烯基双(双三甲基甲硅烷基氨基)镱或钇,产率分别为56%和72%.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的鉴定,它们可能是非溶剂化的,含分子内配位键的中性单体配合物.  相似文献   

19.
分别通过Mo≡Mo→Mo≡Mo的双电子氧化还原反应及由单核Mo(Ⅲ)配合物经硫脲[SC(NH_2)_2]桥联的方法合成具有三重Mo—Mo键的配合物Mo_2Cl_5[SC(NH_2)_2]_3·2H_O.该配合物晶体的结晶学参数为:三斜晶系,PI空间群,.晶胞中2个结晶学独立的分子中Mo—Mo键长分别为2.439(1)A和2.443(1)A.配合物的S-C键削弱了桥S原子参与d-p相互作用的程度,有利于形成较强的Mo≡Mo键,其d-d分子轨道的电子构型是ν~2(π+δ)~4.  相似文献   

20.
以Cu(Ⅰ)催化的氨基偶联反应为关键步骤,合成了末端各带3条柔性烷基链的最简单小分子偶氮凝胶剂——对称偶氮苯化合物A;通过~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鉴定了其结构;采用紫外光谱和SEM等手段对其性质进行了表征.凝胶实验结果表明,该化合物能在极性、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形成凝胶,且该凝胶在紫外光和可见光照射下能够发生凝胶-溶液的可逆转化.SEM表征结果表明,该凝胶具有由纤维束聚集成的三维网状结构,此外还具有热响应性和机械响应性.紫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光响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