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同步扫描-微乳状液增稳室温磷光法同时测定痕量多环芳烃的研究杨欣,董川,魏雁声,晋卫军,刘长松(山西大学化学系,太原,030006)关键词同步扫描-微乳状液增稳室温磷光法;化学除氧技术;多环芳烃1978年Vo-Dinh等[1]将固定波长同步扫描技术用于...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同步扫描-化学除氧胶束增稳室温燐光法研究了痕量菲和荧蒽的同时测定。考察了菲和荧蒽二元混合物中两组分的相互干扰限量。讨论了在胶束体系中菲和荧蒽相互干扰的机理。实验表明,适宜的△λ为186nm。菲和荧蒽的同步峰分别位于480nm和547nm。该法的线性范围为:菲为2.7×10~7~4×10~(-6)mol/L,荧蒽为2.2×10~(7-)~1×10~(-5)mol/L。检出限为:菲为2.7×10~7mol/L,荧蒽为2.2×10~(-7)mol/L。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  相似文献   

3.
以.2-溴乙醇作重原子微扰剂,用亚硫酸钠化学除氧技术,建立了β-环糊精诱导室温磷光法(β-CD-RTP)测定痕量二氢苊、芴、菲、7,8-苯并喹啉的方法.该法除氧简便快速,体系澄清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近5年来国内外室温磷光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固体基质室温磷光、表面活性剂有序介质增稳室温磷光、环糊精诱导室温磷光、敏化和猝灭室温磷光、无保护流体室温磷光、室温磷光化学传感器、生物大分子的室温磷光研究与应用,引用文献158篇.  相似文献   

5.
以2-溴乙醇作重原子微扰剂,用亚硫酸钠化学除氧技术,建立了β-环糊精诱导室温磷光法(β-CD-RTP)测定痕量二氢苊,芴,菲,7,8-苯并喹啉的方法。该法除氧简便快速,体系澄清。  相似文献   

6.
以滤纸为基质室温磷光法测定痕量多环芳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前言 固体基质室温磷光法(SS-RTP)是一种发展很快的微量技术与痕量分析相结合的新技术.SS -RTP法以其简便、快速、灵敏的特点在环境污染物及药物分析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尤其对于痕量多环芳烃的分析十分有效.文献报道过应用环糊精诱导室温磷光法 [2]和胶束增稳室温磷光法[3]测定的方法.本文用国产快速定量滤纸作固体基质,探讨了测定萘、苊和屈磷光发光的条件,建立了以滤纸为基质的测定痕量萘、苊和屈的SS-RTP法.  相似文献   

7.
张淑珍  谢剑炜 《分析化学》2000,28(6):678-681
以氯代叔丁烷作重原子微扰剂采用亚硫酸钠化学除氧技术建立了菲、7,8-苯并喹啉、2-溴代萘在环糊精介质中的室温磷光分析法。通过对比平衡时间和第三组分的浓度对于β-环糊精/磷光体/氯代叔丁烷和β-环糊精/磷光体/叔丁醇两种体系中磷光的磷光强度、磷光寿命的不同影响,探讨了氯代叔丁烷和叔丁醇诱导产生室温磷光机理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高春光  魏雁声 《分析化学》1996,24(9):1015-1018
本文首次将亚硫酸钠化学除氧技术应用于β-环糊精诱导室温磷光(β-CD-RTP)法中,除氧简便快速(1 ̄1.5min),测定了痕量二氢苊、Wu、菲、7,8-苯并喹啉。1,2-二溴乙烷作重原子微扰剂,其用量减少到每10mL中5μL,体系基本澄清,pH≈6.8,分析特性优于通氮除氧技术所得结果。  相似文献   

9.
简便、快速的Na_2SO_3化学除氧技术改善了胶束增稳室温燐光法(MS-RTP)通氮除氧过程费时、繁冗的操作。本文对化学除氧MS-RTP的各种影响条件做了较详细的研究。实验表明,除了SDS、TINO_3、Na_2SO_3用量及温度等因素外,pH对RTP强度和除氧时间也有显著的影响。本文对前人工作作了补充和完善,并对化学除氧机理提出了不同的认识。文中对国产SDS进行了提纯。在荧光光度计上建立了化学除氧MS-RTP法。  相似文献   

10.
萘氧乙酸(NOA)是一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对NOA在β-环糊精(β-CD)保护下的室温磷光(RTP)性质[1]和荧光性质[2]研究已有报道,但无保护性介质存在下的RTP性质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在研究丹磺酰氯及其衍生物的无保护流体室温磷光(NP-RTP)...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一些无机氧化剂在氧化有机物时伴随的化学发光现象引起了分析工作者的广泛兴趣[1,2].NaIO4氧化H2O2会产生弱化学发光,不同的多羟基酚类物质能不同程度地增强这一化学发光行为,据此建立了测定多羟基酚的化学发光法.目前,利用该法测定的酚主要有苯酚[3]、酚的衍生物[4]和连苯三酚[5,6].本文建立的测定连苯三酚的方法检测限较王伦等[3]的利用苯酚对Luminol-H2O2发光体系猝灭作用测定工业废水及Ermiridis[5]以IO4-在碱性介质中直接氧化连苯三酚的检测限低两个数量级,且扩大了测定酚的种类.研究发现,一些非极性有机溶剂对这一化学发光亦有增强和增稳作用,而痕量非极性溶剂由于在水中的溶解性较差,对化学发光的作用尚未受到注意.  相似文献   

12.
Thalliumisatoxicmetal.Becauseitsconcentrationinenvironmentalandbiologicalsam plesisinthe 1ng/grangeorless[1] ,itisdifficulttodeterminethemetalbyusingconventionalelectroanalysismethods .Differentialpulseanodicstrippingvoltammetry(DPASV )isasensitivemethodfor…  相似文献   

13.
多环芳烃芴、苊的无保护流体室温磷光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1,2 ]曾报道丹磺酰氯及其衍生物在无保护性介质亦无有机溶剂存在的水溶液中能诱导出强而稳定的室温磷光 (RTP) ,并命名为NP RTP[37].此后 ,Carretero等[810 ]亦发现了萘唑啉、萘氧乙酸和苊溶液在无任何有序介质时的RTP发射现象 .在已有的研究中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进一步探索 :其一 ,除苊外 ,已实现NP RTP发射的化合物都仅具双环结构 ,即萘系化合物 ,对于多环化合物是否有类似的发射特性和随环的增多是否会出现新的特性 ;其二 ,对于无水溶性取代基的多环芳烃 ,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所引入的有机溶剂的种类和…  相似文献   

14.
以芳香二磺酰氯和芳香二酚为原料,三乙胺作缚酸剂,二氯甲烷作溶剂,采取一步成环法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芳环单元不同的芳香寡聚磺酸酯桥联大环化合物。 合成产物的结构用IR、1H NMR、13C NMR和MALDI-TOF等技术手段进行了确认。 并对合成方法、紫外光谱和变温核磁结构研究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 化合物3~5的DMF溶液的最大紫外吸收峰在266 nm处,化合物6在267 nm处,摩尔吸光系数分别是4.65×104、5.61×104、5.09×104和9.98×104 L/(mol·cm);检出限分别是2.15×10-7、1.78×10-7、1.96×10-7和1.00×10-7 mol/L。 变温核磁数据证明,苯环上连有支链有利于固定构象,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合成结构固定的杯芳烃。  相似文献   

15.
6-苄基腺嘌呤(6-BA)属五大类植物激素中的细胞激动素类,其主要功能为促进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植物激素的分析大多采用光度、荧光、色谱和免疫等方法[1].用电化学分析方法对6-BA进行研究,不仅可望发展一种新的分析测试方法,也可较方便地研究6-BA...  相似文献   

16.
A novel high selective and sensitive fluorescence probe termed gatifloxacin was discovered based on fluorescence "on-off" phenomenon in the presence of Se(Ⅳ). In the Tris-HCl/acetonitrile(3:7, volume ratio, Tris-HCl 0.05 mol/L, pH=7.3) sys-tem,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gatifloxacin was linearly decreas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increase of Se(Ⅳ) in a range of 1.0×10-5-5.0×10-5 mol/L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9979(R2=0.9958) and in a range of 5.0×10-5-1.0×10-4 mol/L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9973(R2=0.9946). The detection limit of Se(Ⅳ) was 1.70×10-6 mol/L.  相似文献   

17.
用毛细管区带电泳-电化学检测法同时测定复方芦丁片及果汁中芦丁和L-抗坏血酸的含量.研究了电极电位、电解液浓度和酸度、电泳电压及进样时间等对电泳的影响,得到了较为优化的测定条件.以直径为300μm的碳圆盘电极为检测电极,电极电位为1.0V(vs.SCE),在25mmol/L硼砂-50mmol/LNaH2PO4(pH8.0)运行缓冲液中,上述两组分在12min内完全分离.芦丁和L-抗坏血酸浓度分别在1.0×10-6~2.5×10-4和5.0×10-6~2.5×10-3mol/L范围内与电泳峰电流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检测下限分别为8.0×10-7和3.3×10-6mol/L.9次测定含5.0×10-5mol/L芦丁和2.5×10-4mol/LL-抗坏血酸的试样溶液,峰高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85%和1.65%,5次测得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73%和99.68%.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聚茜素红膜修饰电极(PARE)的制备及其对多巴胺(DA)和抗坏血酸(AA)的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PARE上DA和AA具有不同的循环伏安行为,前者表现为一个准可逆过程,后者则为不可逆过程,并且二者的氧化峰电位分开近200mV.因此可通过控制不同的电位范围进行分步扫描,实现了对同一体系中DA和AA的分别测定,DA的还原峰电流和AA的氧化峰电流分别在8.0×10-6~4.0×10-3mol/L和4.0×10-5~2.0×10-2mol/L范围内与各自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检测限分别为8.0×10-7mol/L和1.0×10-5mol/L.同时与导数伏安法一步测定进行比较,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work,a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aterial MIL-88 was prepared easily using solvent-thermal method,and was first found to have catalytic activities similar to those of biological enzymes such as catalase and peroxidase.The material was characterized by XRD,SEM,TEM,EDX,FT-IR techniques and an N_2 adsorption method.It exhibited peroxidase-like activity through catalytic oxidation of the peroxidase substrate 3,3',5,5'-tetramethylbenzidine(TMB) in the presence of H_2O_2,producing a blue-colored solution.Under optimal conditions,the absorbance at 652 nm is linear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H_2O_2 from 2.0×10~(-6) mol/L to 2.03×10~(-5) mol/L(R~2=0.981) with a detection limit of 5.62×10~(-7) mol/L(S/N=3).More importantly,a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method for ascorbic acid detection was developed using this material as a catalyst.The analytical method for ascorbic acid detection was observed to have a linear range from 2.57×10~(-6) mol/L to 1.01×10~(-5) mol/L(R~2=0.989) with a detection limit of 1.03×10~(-6) mol/L(S/N=3).This work suggests MOFs have advantages of preparing biomimetic catalysts and extends applications of the functional MOFs in the field of biosensor.  相似文献   

20.
广谱抗菌素四环素是一种亲癌化合物,近年来已成为诊断、治疗肿瘤的一种重要的荧光探针,并用于临床检查和治疗中。已报道的检测四环素的极谱、比色、色谱、紫外分光光度、荧光和微生物等法大多复杂且费时。而四环素能与Eu~(3+)形成稳定螯合物,且四环素-Eu~(3+)-TOPO-十二烷基磺酸钠多元络合物体系能发射很强的Eu~(3+)的特征荧光,所以我们提出了用上述多元络合物荧光体系来检测四环素的新的荧光方法,并将该法用于人体血清和尿中四环素的测定。结果表明,该法的检出限为1.2×10~(-8)mol/L,比Eu~(3+)-四环素二元荧光体系的灵敏度约提高两个数量级,且具有简便、快速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