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欣 《应用声学》2001,20(1):48-48
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四届四次会议于2000年8月21-24日在山东烟台召开.会议得到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参会委员和代表共计26人,会议由主任委员马大猷院士主持。 首先由马大猷院士讲话,欢迎各位委员在百忙之中来参加会议,感谢全体委员对声学标准化工作的无私奉献,同时也感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支持.另外简略介绍了声标技委会今年和明年完成的标准项目.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田静常务副所长向代表介绍了中科院声学所的改革情况以及声标技委会在声学所知…  相似文献   

2.
《应用声学》2012,(5):399-400
马大猷先生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声学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不幸于2012年7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马大猷先生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的声学事业。70多年的科学生涯,在声学的诸多领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硕果累累,著述等身,桃李满天下,他一生的为人和为学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为纪念马大猷先生对中国声学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不朽功绩,为继承他爱国敬业、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与精神,我们特在此刊登了"马大猷先生(1915-2012)生平"(《声学学报》编辑委员会供稿),以高山仰止之情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和理论物理所研究员、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胡宁先生因病不幸于1997年12月26日逝世,为了缅怀胡宁先生对中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1989年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召开了《李荫远先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45周年座谈会》.会上所长杨国帧教授等分别向李荫远教授赠送了纪念品.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主任章综教授、副主任马大猷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洪朝生教授等到会祝贺.现将李荫远教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45年的主要经历和贡献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七)冼鼎昌教授冼鼎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35年8月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并被聘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进行科学研究.1959年至1964年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进行科学研究.1965年后,先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高能物理研究所同步辐射实验室主任.  相似文献   

6.
王进萍 《物理》2007,36(10):801-805
1946年10月,沈克琦来到北平,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1946--1952年问任北大物理系教授、副教授的有:饶毓泰、郑华炽、赵广增、张宗燧、马大猷、胡宁、黄昆、虞福春、朱光亚、薛琴访、江安才等(吴大猷在美研究未归)。1946年因系主任饶毓泰在美国,由郑华炽代理系主任职务。郑先生安排沈克琦独自承担三年级光学实验课教学,排实验、编写实验讲义并指导实验。  相似文献   

7.
《应用声学》1986,5(1):49-49
中国声学学会成立大会暨1985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于10月14—19日在南京召开.在此期间,中国声学学会召开了第一届第二次常务理事会及第一届第一次全体理事会议,学会理事长应崇福教授主持了会议.会议决定聘任我国著名声学家、声学学会前任理事长汪德昭教授和马大猷教授为名誉理事长;通过了中国声学学会章程;建立了由常务理事会领导的学术、科普、组织、技术咨询和国际交流五个工作委员会,声学学报和应用声学二个编委会,生物医学超声工程、环境声学、水声学、电声学、检测声学、功率超声、超声电子学、语言听觉及音乐声学  相似文献   

8.
永葆科研青春的斗士──马大猷教授程明昆(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北京100080)今年3月1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声学家马大猷教授的80寿辰。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并祝愿先生健康长寿。自1936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来到上海中...  相似文献   

9.
纪念胡宁先生关洪(中山大学物理系,广州510275)1998-04-08收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前所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宁先生,1997年12月26日不幸病逝于北京,享年81岁...  相似文献   

10.
《声学学报》2015,(2):126
马大猷先生长期从事物理声学和建筑声学研究工作。于1937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声学家努特森(Vern Oliver Knudsen)教授指导下开始科研生涯。1938年提出的简正频率分布定律是波动声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同年转入哈佛大学,师从韩特(Frederick Hunt)教授从事房间声场混响研究,与韩特、白瑞奈克(Leo Beranek)合作发表的论文《矩形房间中的声衰变分析》被声学界视为建筑声学发展的里程碑。他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何梁何利基金1998年度评奖工作历时半年于九月中旬揭晓。马大饼院士获'物理学奖"。马大猷院士1915年3月生于北京。北京大学物理系B.Sc.(1936);哈佛大学A.M.(1939),Ph.D.(1940);1940~1946年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副教授、?..  相似文献   

12.
徐欣 《应用声学》2003,22(3):6-6
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02年11月28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召开了五届成立大会。有委员和代表共51人出席本次会议。 会议由主任委员马大猷院士主持,欢迎到会的各方代表,感谢委员对声学标准化工作的无私奉献。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王莉同志祝贺我会的换届,并宣布了第五届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会组成方案。 中科院综合计划局缪有贵同志对委员们多年来为国家声学标准化工作呕心沥血、默默奉献深表敬佩,对中科院声学所给予声标委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还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政策局已将标准化  相似文献   

13.
徐欣  吕亚东 《应用声学》1999,18(1):48-48
全国声标技委会四届M次会议于1998年10月6日至周月11日在江苏省工人常熟疗养院举行。本次大会得到了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声学所和常熟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出席会议的有委员22名、常熟市霍慰铭副市长、市科委陈良生主任、前市科委程建邦书记、市委办公室秦绶铭副主任、中国标准化出版社编审刘国普同志、各标准项目负责人、各分会秘书长及总会秘书共计33人。会议由主任委员马大猷院士主持。马大猷院士向来宾、委员及代表介绍了声标技委会的工作内容以及本次会议将要审查的九项国家标准。部份领道同…  相似文献   

14.
<正>郭永怀(1909~1968),中国空气动力学家。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39年考中中英庚子赔款出国留学名额,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1957年  相似文献   

15.
2013年6月4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田静研究员和向宁教授在第21届国际声学大会(ICA2013Montreal)上成功组织了"纪念马大猷院士声学贡献专题研讨",来自世界各地声学巨匠和青年才俊纷纷投稿,回顾了先生在声学领域的主要贡献,并深情地缅怀了与先生一起时的点点滴滴。2013年6月2—7日,每三年一度的国际声学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这是声学界的一次盛会,也是声学家们的节日。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这届大会上,中国声学学会理事长田静研究员和美国伦斯勒理工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国内声学界最后一次重要的学术活动,中国声学学会 1999年青年学术会议于11月 3日至6日在武汉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代表63人和中国声学学会四届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的代表28人参加了本届学术交流会议,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马大猷先生也出席了会议。本届会议主席田静研究员致开幕词,指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声学工作者,有义务,也应有准备,主动勇敢地肩负起中国声学事业发展的重任。副理事长侯朝焕院士和马大猷院士也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他们对青年寄予厚望,希望青年工作者在声学领域中做出更大成绩,更好更快…  相似文献   

17.
书评     
作者马大猷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前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盟声学委员会委员。1937年以清华公费赴美留学,所学专业为电声学,是我国最早以声学为专业派出的留学生。当时正值现代声学发展初期,美国(1929年刚成立声学学会)和德国是现代声学的策源地。  相似文献   

18.
向宁 《声学学报》2015,40(2):331-337
近年来由于混响室在演艺厅堂工程上的应用,唤发了对耦合空间声场研究的广泛兴趣。本文简短地回顾了马大猷先生对室内声学简正模态理论的贡献,对近代特别是最近15年来室内声学研究在耦合空间方面的发展,做了综述性讨论,包括简正模态分析和模态分解法、统计声学方法、几何声学方法、扩散方程、以及高分辨率实验技术和贝叶斯概率分析在耦合空间研究的应用。值马大猷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以此文缅怀德高望重的声学前辈。   相似文献   

19.
建筑声学50年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端祈 《声学学报》2005,30(6):487-492
我国的建筑声学在马大猷教授奠定的基础上,建国后半个世纪以来,无论在科研、设计、声学材料(结构)的研制和应用方面均有重大发展。在厅堂音质设计的某些领域内还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本文仅就在建筑声学领域内,对马大猷教授作出的贡献,作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20.
微穿孔板吸声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克  田静  焦风雷  吕亚东 《声学学报》2005,30(6):498-505
简述了马大猷教授的微穿孔板基本理论、微穿孔板吸声体在扩散声场以及在高声强环境下的理论要点。比较详细地讨论了30年来与马大猷教授所提理论相对应的实验研究结果及应用发展情况。基于马大猷教授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相关衍生结构——管束微穿孔板。对微穿孔板吸声体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表明:微穿孔板吸声体将成为新世纪的绿色理想吸声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