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分析浙江海洋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及全国海洋经济中的地位演变,着重探讨和比较了浙江海洋经济与沿海其他10省市海洋经济在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和优势产业部门等方面的差异,指出浙江海洋经济中海洋渔业、海洋矿业、滨海旅游业以及海洋船舶工业与沿海其他省市相比存在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宁波-舟山海洋经济整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性、定量方法对比分析了宁波-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结果发现:(1)甬舟两地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区域经济联系密切、海洋产业结构互补、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是甬舟整合发展的基础.(2)交通通达度不高和海洋科教力量薄弱是甬舟整合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从行政管理、市场、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提出甬舟整合的驱动力体系,并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对接、港口功能定位优化、城镇功能导向互动、重要海洋产业的链式整合4个方面提出甬舟海洋经济整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浙江海洋企业时空集聚区位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经济日益成为滨海国家和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其主体是海洋企业及其形成的各种群落.基于信用浙江获取2万余家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企业数据,采用核密度、热点、缓冲区和邻近分析等方法刻画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企业的结构、空间集聚及其演化,以期从微观视角揭示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产业集聚-扩散的区位特征,进而诊断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态势,以服务于浙江海洋战略决策.研究结果:(1)通过集聚区位识别发现,浙江省海洋企业总体呈明显的中心集聚和外围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且集聚分布程度较高.其中宁波市三江口、舟山本岛西南部滨海地区、杭州市区为海洋企业分布的核心集聚区,嘉兴市区、温州市区、台州市区、绍兴市区形成了22个次级海洋企业分布集聚区;(2)浙江省不同类型海洋企业的集聚特征存在差异,但均以宁波、舟山、杭州3市区为核心集聚区,其他滨海市形成不同产业的次一级集聚区;(3)浙江省海洋企业表现出明显的区位指向性,即海洋企业多分布于海岸线、工业园、港口、城市中心邻近地.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地进行海洋管理,将本体思想引入该领域,研究构建了海洋领域本体.从海洋领域的实际情况入手,并在专家构建的《海洋主题词表》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叙词表的本体构建方法.在此方法的指导下,构建了海洋领域本体.该本体能效解决我国各部门协调和信息共享问题,促进我国海洋信息管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理论难以深入解释区域经济为何能在扰动因素下保持增长, 而“韧性”是解析区域经济演化的重要概念. 本文基于演化韧性视角, 提出海洋经济系统韧性概念, 建立以信息熵为基础的评价体系, 并构建熵投入和熵产出的熵效率模型, 应用SBM模型测算环渤海地区17个沿海城市在16年间的海洋经济系统熵效率, 最后分析了海洋经济系统熵变过程及韧性的演化规律与机制. 研究表明2000~2015年环渤海地区: (1)海洋经济系统的发展与韧性水平的提升由系统熵流与熵产生所形成的负熵所驱动; (2)海洋经济系统韧性经历由慢到快、由差到优的发展过程, 目前韧性整体相对较好, 城市间的差异依然显著; (3)海洋经济系统的完善与韧性的提升主要依赖于海洋经济系统压力输出的持续减小, 以及适应与更新能力的提升, 而受生产力水平与扰动因素的影响较小; (4)为保持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应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注重提升海洋经济系统的韧性水平.  相似文献   

6.
海洋保护区是通过限制人类活动为海洋生态保育与恢复提供时间和空间的区划工具.开放的海洋环境使得海洋保护区存在边界模糊、功能区重叠等问题,弱化了海洋保护区的实际效果.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海洋保护区界定与保护区划决策模式差异,诊断出海洋保护与管理困境:(1)全球海洋保护区的分类标准与边界划分差异大,海洋保护强度与管控水平迥异,不利于评估全球海洋保护的实际效果;(2)海洋环境缺少明显的分界线,开发并普及保护区规划决策支持工具与系统,发展大规模海洋环境探测技术,有利于海洋保护区优化其管控措施;(3)推动区域联合的海洋环境保护规制,学习跨界海洋保护区的建设经验,参与国际海洋保护与远洋保护区设计,是海洋保护区的全球发展态势.未来,海洋保护区应加强相关理论探索,优化其规划决策流程,推动中国毗邻海域的跨界海洋保护,以期为海洋保护区选划和管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总结国内外海洋经济的产业分类和海洋信息化平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周边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0~2009年深圳周边海域初级生产力、底栖生物量、渔业产量及旅游收入等数据,分析了近20年来深圳市周边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深圳市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其供给价值呈显著下降趋势;滨海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深圳市海洋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增加的内在驱动力;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其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中国海岸带及近海观测数据多维动态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本表达是海洋地理信息系统(MGIS)的首要问题.针对海洋实测数据多源、多格式以及海量等特点,基于大型关系数据库Oracle9i,实现了数据一体化高效组织和管理.基于OCI应用程序接口,设计并开发数据库引擎,实现了数据的高效存储和访问.基于COM技术,开发了CMa3DView等7大可视化组件,并在海洋GIS系统平台软件MaX-plorer中进行集成,实现了海洋实测数据的多维动态表达与分析,包括海洋要素场可视化、海洋要素图可视化以及与其他海洋数据的一体化显示.实际应用表明,本技术方法能有效管理海量实测数据,并能更直观地表达各种复杂的海洋现象,从而为海洋科研工作者揭示抽象数据变化规律以及理解、分析各种复杂海洋现象,提供强有力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0.
自海洋生态文明提出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个沿海省市已开展了全方位的海洋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工作。本文在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包含社区、经济、管治、文化、资源和生态6个子系统共34个指标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极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主、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最终得到2010—2016年浙江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浙江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总体较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存在地区及系统间发展不平衡现象,后续应继续加强生态恢复和资源保护,完善管理体系,加强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11.
潜水品质取决于海洋自然环境, 须在自然环境适宜地建设潜水旅游目的地, 才能培育潜水旅游业. 借助ArcGIS 10.5软件, 运用多因子、层次分析方法构建海洋潜水旅游目的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及集成判别技术路线, 识别全球海洋潜水旅游目的地的潜在分布, 并结合我国潜水分布适宜区为海域空间规划编制内容提供现实依据. 研究发现 (1)影响建设海洋潜水旅游目的地的因素是海水深度、海洋表层水温、海流、潮汐、珊瑚密度等, 热量条件对适宜潜水全球分异起到了关键制约, 随着海水水温、珊瑚礁分布等自然条件优势减弱, 适宜性也逐渐降低, 形成由低纬向高纬递减规律; (2)全球最适宜发展潜水旅游的地点集中在东南亚、太平洋西部与东部、印度洋西部与北部、中美洲等地区; (3)由于南海和东海部分海域更具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良好的光热条件, 是中国潜水旅游目的地的最适宜区和较适宜区, 海南三亚、西沙群岛以及广西涠洲岛等目的地已成为中国海洋潜水旅游的重点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12.
以全球海洋潜水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 运用基尼系数、层次分析法(AHP)等方法, 研究全球海洋潜水旅游目的地的分布特征及其自然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 (1)全球海洋潜水旅游目的地的分布数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洲际分布呈现高度集中, 主要聚集区是东亚与东南亚、地中海-红海以及加勒比海沿岸, 太平洋、印度洋与大西洋为散点分布. (2)影响海洋潜水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因素主要为海洋地形、海水温度、陆地气温、洋流、潮汐、海水能见度、珊瑚礁等, 相关因素影响程度与广度因海域呈现地域综合导控, 使得海洋潜水旅游目的地主要聚集在热带海域等地.  相似文献   

13.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是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的自然过程.系统介绍SGD的发生过程及其定量测定的方法,并通过水文计算和野外调查,在估算了区域海底地下水排泄量和分析了海水与地下水中氮、磷、碳等营养物质差异的基础上,讨论了SGD对近海海域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这对正确区分近岸海域营养物质的来源和认识中国沿海水域频繁发生的赤潮藻暴发性增殖事件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际海洋环境资源信息采集(ARGO)及处理系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环境观测数据对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气候灾害预防十分重要,但国际ARGO组织目前还未有统一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本文介绍了覆盖全球的海洋环境实时观测和海洋现场测量ARGO数据的格式、记录方法及浮标工作方式,分析了ARGO数据的特征,空间三维、时空变化等特性,提出了一个实用的基于大型网络数据库Oracle的ARGO数据优化存储模型,着重讨论了海量ARGO数据的高效存储访问,多源多维时空数据处理,并利用当前GIS和遥感领域的前沿技术,采用全组件式模块化方式,开发出了我国自主版权的面向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环境和气象灾害服务及应用的ARGO数据处理系统--ARGOGIS系统.  相似文献   

15.
高频地波雷达海洋表面流测量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频地波海态雷达测量精度问题,结合2005年8月浙江省东海海域得到的高频地波海洋表面状态监测雷达OSMAR2003的遥感测量数据,以及多普勒流速剖面测量仪的现场测量数据,通过误差分析理论对高频地波雷达海洋表面流测量精度以及误差来源做了分析.分析过程综合考虑了海流的运动特性,结果表明剖面流场的不均匀性分布及流场剖面结构的时间变化率是影响高频地波雷达径向流速测量误差的两个重要因素,通过去除其影响能有效提高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6.
根据Donald E.Barrick提出的线性调频中断连续波(FMICW)雷达信号处理方法,探测海洋表面回波距离、Doppler频移和角度信息。研究了当使用FMICW雷达实现天线的收发共用时,雷达接收和发送矩形脉冲串两项因素引起的频率混叠,以及周期线性调频连续波(FMCW)存在频率间断点对Doppler谱的影响。提出了采用FMICW雷达天线收发共用时,处理频率间断点和频率混叠的方法。利用浙江舟山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证明该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7.
基于种群生态学概念论大黄鱼种群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种群生态学概念, 对我国沿海分布的大黄鱼地理种群划分进行了论述. 以是否有地理隔离作为划分必要条件, 其他作为辅助参考. 经分析论证认为: 大黄鱼分布区域的天然屏障的地理隔离并不存在. 黄海、东海由台湾暖流和沿岸流形成的环流, 台湾海峡、南海由季风形成的环流, 在我国沿海形成了完全分隔的海流体系, 作为海流形成的区域性的地理屏障, 将南北大黄鱼隔离形成南黄海-东海以及台湾海峡-南海2个地理种群. 南黄海-东海地理种群由朝鲜西南部、中国的吕泗洋、岱衢洋、大目洋、猫头洋、洞头洋、官井洋和东引列岛等8个产卵群体组成; 台湾海峡-南海地理种群由牛山岛、九龙江外诸岛屿、南澳岛、汕尾外海、硇州岛附近海区和徐闻海区等6个产卵群体组成.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海洋砂矿床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作者二十多年砂矿工作的经验,搜集了国内近三百处海洋砂矿床(点)五十余种矿床类型划分的资料,比照国外同类型矿床,结合我国矿床特征,提出了新的海洋砂矿分类原则,矿床工业类型、成因-形态类型、成矿时代类型和保存类型等的划分系统,以及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