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固体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AB型聚(L-丙氨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MPEG-b-PLA)的固态微相结构. 13C核的交叉极化与直接极化实验表明,MPEG中存在晶态和非晶态两种相区结构,PLA则含有大量的α螺旋与少量的β折叠二级结构. 由交叉极化过程下的13C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测定结果进一步表明,MPEG链段由于嵌段结构使结晶过程受抑制,结晶度明显下降. PLA链段以结晶态形式存在,并由于大量α螺旋和β折叠有序结构的存在, 链段非常刚性,运动严重受限,而β位甲基因为可以自由旋转,所以运动能力较α位次甲基和羰基强.  相似文献   

2.
含有结晶链段和无规链段的线型-超支化嵌段聚乙烯(LHBPE)是一类新型的聚合物.在链转移剂存在的情况下,LHBPE可以通过α-二亚胺溴化镍/乙撑桥二氯茚锆/甲基铝氧烷(MAO)催化的乙烯聚合制得.本文主要对LHBPE进行13C NMR研究,并对聚合物分子的支链如甲基、乙基、丙基、丁基和戊基等进行归属和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3.
采用我们前期发展的测定多相高聚物中界面相厚度及相区尺寸的NMR新方法对两种不同嵌段结构的聚苯乙烯-聚丁二烯嵌段共聚物进行了研究,并与关于界面相厚度的高分子物理理论结果进行对比. 该NMR方法采用偶极滤波-自旋扩散技术分别测定非界面相的柔性区与界面相中质子的百分含量,然后根据界面相与柔性相的几何关系计算界面相厚度. 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嵌段共聚物具有几乎相同的界面相厚度,该结果与Helfand等人关于多相高聚物中界面相厚度的自洽场理论预言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4.
在ARX-500型谱仪上记录了新合成苄醚树枝体与丙烯酸杂化嵌段共聚物的一维1H谱、一维13C谱和二维异核多量子化学位移相关谱(HMQC).根据NMR谱模拟和NMR实验,得到了该共聚物1H和13C的全归属。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核磁共振(NMR)、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表征方法,对自主合成的聚阴离子型温敏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磺酸钠)-b-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SSS50-b-PNIPAM300)在纯水、水/甲醇以及水/丙酮三种溶剂中的温度响应性和自组装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PNIPAM链段在水/丙酮以及水/甲醇二元溶剂中的临界溶解温度(LCST)比在纯水溶液中略低,而在水/丙酮体系中的塌缩程度却明显低于纯水和水/甲醇体系.同时,PSSS50-b-PNIPAM300在不同溶剂体系中的聚集形貌也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加入有机溶剂小分子可以有效地调控温敏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过程和聚集形貌.  相似文献   

6.
陈群  王源身 《波谱学杂志》1989,6(2):177-182
本文用改进的Goldman-Shen脉冲序列研究了聚丁二烯加MDI离子化聚氨酯体系中磁化矢量的自旋扩散过程,通过一些合理的简化,求解了扩散方程,得到了一种可定量的求出多相高聚物微区尺寸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7.
氯化镧与聚氨酯相互作用的FTIR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LaCl3 掺入PU制得LaCl3 /PU复合体系。DSC的结果显示LaCl3 的加入使得PU体系的相转变行为发生了变化 ,位于 11 5 8℃的吸热峰消失。通过FTIR研究表明 :La3 与PU体系内的羰基发生了络合配位作用 ,使得PU的氢键结构体系发生了变化 ,峰位分别由 16 33和 3311cm-1蓝移至 16 4 7和 335 5cm-1。远红外光谱的中 2 0 0cm-1峰的出现也进一步证明了La—O键的形成。这为PU与氯化镧的络合作用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1H NMR波谱技术研究了正丁醇对PEO-PPO-PEO嵌段共聚物温度依赖的胶团化过程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正丁醇的加入急剧地降低嵌段共聚物的临界胶团温度(CMT). 化学位移变化表明正丁醇烷基端与嵌段共聚物PPO链段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是导致嵌段共聚物CMT降低的主要原因. 选择性激发ROE实验进一步证实,在形成的嵌段共聚物-正丁醇混合胶团中,正丁醇的烷基链段进入胶团内核而正丁醇的羟基端则处于胶团外壳一侧.  相似文献   

9.
10.
对50个膦胂叶立德结构的1H NMR谱进行解析,讨论并研究了1H NMR谱与它们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作者合成了6氟3(取代)苯基4(1H)喹啉酮的5氯衍生物与7氯衍生物,二者极性差异小,难于分离,以混合物形式存在.所合成的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本文通过1HNMR上的化学位移、积分面积以及偶合常数确证了混合物中两组份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
用2D NMR(^1H-^1HCOSY,^1H-^13C COSY,TOCSY,NOESY和COLOC)技术研究了从雷公藤中分离到的雷公藤精,对^1H和^13C谱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四氯化碳介质中考察了苯对1,1-二甲硫基-[1]-烯基丙二酸二甲酯的溶剂效应,观察到标题化合物分子内的甲基和溶剂苯的化学位移随着苯的摩尔分数增加而逐渐移向高场,溶剂苯的共振吸收峰是一个尖锐的单峰,同时发现了标题化合物分子中甲基和溶剂苯的化学位移值与混合溶剂苯的摩尔分数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原油降粘剂的主要组分,采取蒸馏、溶解一沉淀法及柱色谱法对原油降粘剂进行分离与纯化,用红外光谱法对其主要组分官能团的结构进行了鉴定,推断其主要组分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三元共聚物,用核磁共振氢谱及质谱进行了结构确认及定量分析,共聚物中3种单体: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的摩尔数比为37.1:25.8:37.1;重量百分比为41.1:28.8:29.8.用红外光谱对甲醇溶液部分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醚,分子量范围是800~1 600,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烷基苯磺酸钠,其余为助剂和水.  相似文献   

15.
乳化降粘剂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一系列分离方法对一种高效乳化降粘剂进行分离与纯化.用红外光谱对各组分的官能团结构进行了鉴定,用核磁共振氢谱及电喷雾离子质谱对相应组分进行了分析.推断其组分有表面活性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N-月桂酰肌氨酸钠,在降粘剂固体含量部分中分别占26.6%和19.3%.高分子组分为聚丙烯酸丁酯,含量为9.0%.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对小分子助剂进行了分析,有2-乙基己醇,十二醇,十四醇.通过定性定量分析,该样品有高达27.2%的氢氧化钠及很少量的氯化钠,其余为水.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研究了在手性位移试剂Eu(tfc)_3存在下,绿柱虫二萜二醇A(clavudiol A)(⊥)中各甲基的化学位移变化,并对19-甲基和20-甲基的~1H-NMR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N,N-二甲基甲酰胺(DMF)在四氯化碳和苯混合溶剂中的~1H NMR。观察到N,N-二甲基甲酰胺(DMF)分子中两个甲基和混合溶剂中苯的共振吸收峰的化学位移随苯的摩尔分数增加而逐渐移向高场,而且两个甲基共振吸收峰向高场移动的程度不同,α甲基较β甲基为甚。DMF分子中两个甲基和混合溶剂中苯的化学位移可以用线性方程表示(δ=A+Bx),这里x是混合溶剂中苯的摩尔分数。相关系数R接近于-1。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结晶紫内酯开环机理研究。通过测定开环前后及平衡混合物的 ̄(13)CNMR谱,对结晶紫内酯开环形成的正碳离子结构及影响正碳离子稳定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利用开环前后及平衡体系的化学位移数据求得了平衡混合物中内酯态和正碳离子之间的平衡常数.对不同条件下结晶紫内酯开、闭环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利用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法和计算机辅助解析法研究了羟自由基作用于红细胞后膜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规律及羟自由基对红细胞膜脂损伤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由于羟自由基的攻击,导致表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α-螺旋的含量发生变化;自由基损伤30分钟后,放置3小时其蛋白结构仍不能恢复;由于自由基的过氧化反应,膜脂磷氧双键OP(νp=0)、OC双键及CC双键的含量均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