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平 《科技咨询导报》2008,(10):177-178
本文着重讨论了诗人在理想国中的地位及他们被放逐出理想国的原因和允许诗人又重新进入理想国的先决条件。此外,在结语部分分析了该著作中的观点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启示和当代诗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艾丽斯·沃克的早期短篇小说集<爱情与困惑:黑人妇女的故事>中的一篇.它讲述了由家里的两床被子引起的母亲、小女儿麦琪和大女儿迪伊之间的冲突.小说的题目以及小说中主要人物角色的选择都染上了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同时也揭示了沃克对黑人女性的集体认同,即她们都处于无奈的"放逐"状态.  相似文献   

3.
胡泊 《科技资讯》2013,(3):237-237
《老人与海》通过老人在海上多天的艰难历程,强调了人在困难面前的优雅风度,在精神上不可战胜,永不放弃的人类的伟大魅力和尊严。同时也展示出人类面对生活无尽的困惑,在强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可挽回的失败命运,体现出强烈的悲情主义色彩。文章暗示出回归自然,承认渺小,用悲剧精神重新启动整个世界,才是人类实现自我救赎之路,才能找到真正的人生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战争三部曲之一,以战争与爱情为双重线索,描写了战争中无处隐匿的死亡意识以及主人公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故事的主题提炼、形象设定、结构安排和悲剧结局等都渗透着对死亡意识的阐释、对悲剧命运的反抗和对人类精神生存状态的担忧。故事的悲剧叙事是对战争时代悲剧现实的审美把握,体现了创作者的悲剧精神,促使我们更深刻地思考悲剧产生的根源,叙述悲剧带来的苦痛,探索人类文明的救赎之路,从而领会作品的艺术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当今艺术的审美拯救功能和市场化与麦田守望者的矛盾两个方面的问题,将《天下无贼》与冯小刚其它电影进行纵向比较,与同时期的电影进行横向比较,讨论冯小刚在该片中一种富于宗教色彩的精神拯救方式,一种自觉的救赎仪式,进而指出《天下无贼》对于当下中国电影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盾  兰天 《科技信息》2009,(26):I0167-I0167,I0169
布罗茨基的长诗《致约翰&#183;邓恩的大哀歌》是一首语言绵密优美,内涵丰富深邃的佳作。本文将选取诗歌中的五个意象——黑暗、雪花、鸟、星星和远方作为突破点,试图以点带面的阐释《致约翰&#183;邓恩的大哀歌》的主题。笔者认为,这首长诗中有三个明显的空间:黑暗的世界——落雪的天空——远方,而这三个空间一一对应的是:孤独的死亡——拯救之路——天国。细读这首长诗,不难发现:在黑暗的世界和星光闪烁的远方之间,一切都睡了,“整个世界再没有别的动静”,只有两样事物是动的,那就是“飞翔的鸟”和“不融不化的雪花”。笔者认为,这两项正好隐喻了超越死亡,实现自我拯救从而到达天国的两条道路——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不朽的思想以及对于天国或者说对于美好生活的永不泯灭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在阎连科的乡土小说里,底层民众面对生存的绝境和乡村政治人权力的宰制,纷纷做着悲剧宿命的抗争,在角逐权力的过程中被异化的人性、爱情、人生使人触目惊心;面对生存之痛的绝望抗争导致对死亡之美的向往,他们以死抗争,维护生存尊严和做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福克纳具有哥特式文学形式特征的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中,爱米丽小姐的生命历程特别是其令人毛骨悚然且唏嘘叹惋的结局,以及和这一中心人物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另外两人——她的父亲、她的情人的死亡命运,不应该只是给我们带来惊悚、厌恶和压抑,也许,更应该有惶惑和思考,因为,福克纳的这篇可以称得上是其短篇小说代表的作品,它的标题已经泄露了作者对其笔下人物的情感天机。死亡不再是悲剧,死亡背后的对自我的坚守和面对世俗的倨傲,因其根植于厚实的历史土壤,而更令人敬畏。这才是这篇小说的主题所在。  相似文献   

9.
《太阳的影子》是英国当代著名女性作家A·S·拜厄特的处女作,它描绘了女主人公安娜在父权制社会中努力逃离父亲的阴影,摆脱男友奥利弗的控制,并走出未婚夫彼得打造的家庭牢笼,重新发现自我的艰难历程。本文旨在分析安娜自我觉醒的过程,揭示小说丰富的主题内涵及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文章把张承志作为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一个文学现象,分析了他的皈依宗教的原因在于回族血统的感情、英雄情结的共鸣、宗教道德的感召,探寻了他信仰道路上的流浪者形象和他对流浪者的情感,阐述了他在中国信仰的意义包括文化建构和人性关怀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1.
从《林中之死》主人翁的悲惨人生分析由于缺乏爱而造成的家庭及社会的悲剧以及由此所折射出的女性与男性中心意识的社会文化的关系,进而说明,爱是这本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一部经典的成长小说,它以自传体方式描述了一位生长在美国的西语裔小女孩埃斯佩朗莎是如何成长为一位有独立思想意识的女性的过程。书中多次以死亡为话题展开讨论,对死亡的思考贯穿全文。本文运用解构理论消解了本文中死亡与成长的对立关系,小说作者也正是通过女孩埃斯佩朗莎对几次死亡话题的思考,来记录其成长为独立女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闫含 《科技信息》2010,(28):I0174-I0175
第八十一届奥斯卡获奖影片《生死朗读》(又译《朗读者》),讲述了一个在二战背景下,女主人公汉娜与比她小二十一岁的男孩迈克尔的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影片凭借其高雅的艺术气息和深刻的历史内涵,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本文旨在从爱情主线,历史内涵和悲剧人生三个角度对影片的主题进行分析,以进一步阐释影片所蕴含的人生意义,展现其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奥斯卡·王尔德在戏剧《莎乐美》中倾注了其非凡的才能,《莎乐美》是在圣经故事莎乐美传奇基础之上得以创作而成。王尔德认为《莎乐美》属于悲剧的范畴,然而不难《莎乐美》在不少层面上具有喜剧元素,运用诺思罗普·弗莱的《批评的解剖》中关于春夏秋冬叙事结构的理论,这些戏剧元素得以清晰地呈现以丰富该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玻璃动物园》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且充满悲剧色彩的戏剧作品,是美国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的成名作。该剧通过描写一个普通的美国工人家庭的悲剧,揭示了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在幻想和现实中逃避的无奈与挣扎,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回归——回归传统,小说用记忆逻辑来叙事,将形式纳入意义之中。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时间错置,文本中的时间被注入了叙述者的心理情绪,体现了叙事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黄哲伦是一名美籍华裔文学史上重要的剧作家,他的《蝴蝶君》是一部解构《蝴蝶夫人》的剧作,成功地塑造了在幻想和现实冲突中煎熬并最终走向自杀悲剧的伽利玛形象。从心理学视角解读伽利玛这一心理悲剧式的人物,可以发现,造成伽利玛心理悲剧的原因不仅仅是伽利玛自己的幻想,还有着更深刻的社会根源,即西方殖民主义和东方主义。  相似文献   

18.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其成名作《天边外》,通过对罗伯特、安朱和露丝三人悲剧人生的描述.体现了奥尼尔悲剧审美现和审美价值。让现代青年人更加明白在人生道路上应如何定位、如何与命运抗争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花腔》之后,李洱的《石榴树上结樱桃》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带有黑色幽默意味的荒诞性叙事表象之下,作品以春秋笔法展示着现代人在权力虐恋场上的假面狂欢,通过现代性叙事伦理,微言大义地表达了对良知、正义、理性、道德、责任、伦理、秩序和个人生命感觉的诉求,以一种积极介入的姿态显示了对现代性境遇下人的存在状况的独特认识和批判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白桂荣 《科技信息》2010,(17):137-137
《喧哗与骚动》被公认为是福克纳最好也是最难读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集中描写了康普生家族最后一代人的故事。凯蒂是该书的灵魂人物,本文是将切入她悲剧的人生轨迹,从南方妇道观和家庭角度去剖析她悲剧命运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