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貝母素甲,經鋅粉蒸餾,在鹼性部分,得2,5-二甲基吡啶。中性部分,再行用硒脫氫,得兩種碳氫化合物:一為C_(22)H_(20)或C_(20)H_(18),一為C_(18)H_(14),均係1,2-苯弗(1,2-bcnzofluorene)同族物。前者與Jacobs等由藜蘆植物鹼(veratrine alkaloids)及Reichstein等由drevogenin A的衍生物,用硒脫氫所得的碳氫化合物相類似。後者則與Gross等所合成的8-甲基-1,2-苯茀可能相同。 (2)根據貝母素甲脫氫降解的結果,及貝母素甲、乙的關係,暫定貝母素甲、乙的碳架和氮環(式I,VI,VII)。二者均屬於變形的(石享)類植物鹼。  相似文献   

2.
西貝素用硒脫氫,得下列二種鹼性產物,(1)C_(26)H_(31)N(Ⅰ),熔點175°,苦味酸鹽,熔點212°。(2)C_(26)H_(25)N(Ⅱ),熔點228°,苦味酸鹽,熔點224°;碘甲季銨鹽,熔點276°(分解);氧化產物C_(26)H_(23)ON(Ⅲ),熔點269°;氫化產物C_(26)H_(33)N(Ⅳ),熔點146°。證明Ⅱ与veranthridine為同一物,因此溝通了貝母植物鹼與藜蘆植物鹼的關係。並進一步證明了西貝素的骨架(Ⅴ),及確定了20-甲基的位置。C_(26)H_(31)N可能是veranthridine六氫衍生物。  相似文献   

3.
由西貝母提得新植物鹼西貝素(sipeimine)C_(27)H_(43)O_3N,熔點269°,[α]_D——33.8°(CHCl_3),[α]_D-39.4°(C_(2)H_(5)OH),為無色柱狀結晶,易溶於氯仿,可溶於甲醇、乙醇、丙酮及醚,不溶於水、石油醚及苛性鹼溶液。其氫氯酸鹽,熔點210°;硫氰酸鹽,熔點262°;氯金酸鹽,熔點163°(分解):氯鉑酸鹽,熔點239°(分解)。西貝素合一個叔胺基[碘甲季銨鹽,熔點252°(分解)],一個醇羥基[乙醯西貝素,熔點189°,乙醯西貝素氫氯酸鹽,熔點271°(分解)],一個羰基(肟,熔點171°),及至少三個碳甲基。其部分分子式如下:  相似文献   

4.
1.修正貝母素甲及貝母素乙的實驗式順次為C_(27)H_(45)O_3N及C_(27)H_(43)O_3N。 2.貝母素甲及乙分子中證明不合甲氧基或乙氧基,亦不合甲氮基或乙氮基,亦無活潑>C=C<鍵及叔醇羥基,二者皆至少含有三個甲碳基。貝母素乙分子中未能找出活潑次甲基的存在。 3.製備了貝母素甲的硫氰酸鹽,貝母素乙的硫氰酸鹽,及貝母素乙的碘甲季銨鹽。 4.貝母素甲用硒脫氫,得鹼性產物四種:C_(25)H_(37)N,苦味酸鹽熔點220°;C_(26)H_(37)N,苦味酸鹽熔點193°;C_(26)H_(37)O_2N,熔點228°;C_(26)H_(41)O_3N,熔點256°。  相似文献   

5.
1.西贝素經鉻酸氧化得两贝酮,C_(27)H_(41)O_3N。證明西贝素所含一个羥基为仲醉。 2.西貝素用鈉-丁醇還原及用Meerwein-Ponndorf-Verley法还原,均得到西贝醇,C_(27)H_(45)O_3N。西貝酮用鈉-丁醇還原,亦得同一產物。 3.西貝素用黃鳴龍法還原,得脫氧西貝素,C_(27)H_(45)O_2N,熔點224°。西貝酮用同法還原,得脫羥脫氧西貝素,C_(27)H_(45)ON,熔點190°  相似文献   

6.
1.合成了兩種吲(口朶) 衍生物:α-(2-吡啶基)-β-甲基吲(口朶) 及α-(2-吡啶基)-β-乙基吲(口朶)。前者的紫外線吸收光譜與阿爾斯泰令(alstyrine,係一種由西阿斯木鹼經硒降解後的產物)的吸收光譜極為類似;且二者有一種相同的顏色反應。因此說明阿爾斯泰令的結構可能與可利南斯令(corynanthyrine),α-[2-(4,5-雙乙吡啶基)]-β-乙基吲(口朶)相同。 2.合成了三種β-咔卟啉的衍生物:2-環己烷甲基-β-咔卟啉,2-[(4′-甲基環己烷)甲基]-β-咔卟啉及2-[(2′-甲基環已烷)甲基]-β-咔卟啉。這些化合物的化學及物理性質都和阿爾斯泰令不同。因此後者不是β-咔卟啉衍生物。  相似文献   

7.
從中藥金果欖(Calystigia hydraceae)中分得新植物鹼及中性物質各一種。新植物鹼暫時命名為金果欖鹼(calystigine),其分子式為C_(25)H_(23)O_(6)N,熔點202-203°,含量0.07%。此新植物鹼是一種叔胺鹼,極易與碘甲烷生成黄色結形的甲基季銨鹽,熔點238°。現已製得下列各種結晶鹽質:硝酸鹽,熔點233-234°;鹽酸鹽,熔點230°;氫溴酸鹽,熔點232°;高氯酸鹽,熔點268°;苦味酸鹽,熔點202°。 從金果欖中分得的中性物質,為白色針狀晶體,其分子式為C_(14)H_(16)O_4,熔點191°,[α]_D~(15)=+32°。產量約為0.92%。此中性物質對於醋酸酐和苯肼均無反應,但與溴液在醋酸中反應稜,生成一溴化物,C_(14)H_(15)O_(4)Br,熔點214°。  相似文献   

8.
脫二甲胺金黴素(IV),脫二甲胺脫羥金黴素(V)分别予以接觸氫化,產生脫氯脫二甲胺金黴素(VII)及脫氯脫二甲胺脫羥金黴素(VIII)。這兩種產物再分別以甲醇鹽酸處理,得到它們相當的脫水化合物:脫氯脫二甲胺脫水金黴素(X)及脫氯脫二甲胺脫羥脫水金黴素(XI)。脫水金黴素(VI)經接觸氫化。產生脫氯脫水金黴素(IX)。後者用鋅粉醋酸氫解,亦得到Ⅹ與Ⅺ。  相似文献   

9.
金黴素(I)在冰醋酸與甲醇溶液中,用鋅粉氫解,在温和條件下,產生脫二甲胺金黴素(II);較劇烈條件下,則生成脫二甲胺脫羥金黴素(III)。III從II經鋅粉醋酸氫解得到。 I,II,III分別與濃鹽酸或甲醇鹽酸處理相應地得到脫水金黴素(IV),脫二甲胺脫水金黴素(V)及脫二甲胺脫羥脫水金黴素(VI)。脫水金黴素(IV)經鋅粉醋酸氫解亦產生V與VI。VI亦可從V製成。 I,II,III,IV,V或VI和鋅粉共同蒸餾,皆得到并四苯。 從紫外吸收光譜測定,對金黴素結構中二甲胺基及角羥基的位置有補充的說明。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2-甲基吡啶和2-甲基喹啉在鐵催化劑上的破壞加氫轉化,並分別對它們的加氫生成物的强鹼性分進行了分離鑑定.在生成物組成的分離鑑定基礎上,提出了2-甲基吡啶的破壞加氫轉化歷程,首次發現一種新型反应,脫胺基環化反應。比較2-甲基喹啉同2-甲基吡啶的加氫轉化結果,說明苯環的引入增加了反應活泼性,加氫容易;同時前者加氫生成的四氫喹啉較後者加氫生成的(口派)嗶啶不易分解.比較2-甲基喹啉同喹啉的轉化結果,證明a位置上引入甲基有利於苯環的加氫.在所試駿的破壞加氫條件下,2-甲基吡啶和2-甲基喹啉都不易脫去甲基. 對2-甲基吡啶、喹啉、2-甲基喹啉的結構對它們加氫轉化的影響作了解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合成黴素的隣羟甲基苯甲酸内酯類降解物的近似同型物。已合成3-(3-甲基隣羟甲基苯甲酸内酯基)-苄基丙二酸乙酯(IXA)和3-(3-甲基隣羥甲基苯甲酸内酯基)-(3',5'-二甲氧基苄基)-丙二酸乙酯(IXB)。也曾试图合成3-(3-甲基-4-氯-7-甲氧基隣羟甲基苯甲酸内酯基)-(3',5'-二甲氧基苄基)-丙二酸乙酯(IXC),但未得到纯产物。化合物IXA和IXB不能用酸使其水解。前者也不能被氫氧化銨,氫氧化鋇等鹼水解,但對於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却十分敏感,與1N或0.2N强鹼溶液共熱卽能破裂而得到隣乙醯苯甲酸。1N氫氧化鈉溶液也能破坏化合物IXB。  相似文献   

12.
在破坏加氫条件下,2-甲基吲(口朶)約1/5轉化为强鹼性分。由加氫生成物的組成鑒定結果指出,2-甲基吲(口朶)可异构化为3-甲基吲(口朶),可脱甲基生成吲(口朶),它們可以加氫生成二氫化吲(口朶)系化合物,裂环轉化成芳胺,2-甲基吲(口朶)很容易縮合,約占40%以上。由此提出了它的加氫轉化历程。咔唑在破坏加氫条件下很稳定,約90%不起反应,轉化为强鹼性分的仅占1%。苯腈很容易还原脫氮,轉化为强鹼性分的占5%。由以上結果驗証了工业試验所作出的推論,即極弱鹼性分及中性分(如吲(口朶)、咔唑及腈类化合物等)轉化为强鹼性分的可能性不大,加氫后强鹼性分增加的最可能途徑是弱鹼性分分子結构的簡化。 發現苯乙烯基喹啉或苯乙烯基吡啶具有弱鹼性分的性質。2-苯乙烯基喹啉經破坏加氫后,約59%可轉化为强鹼性分,从而进一步証实了上述推論。  相似文献   

13.
從上海市購得的百部根中,分離出對葉百部鹼。其氫碘酸鹽的熔點爲252°。又從母液中分得一種氫碘酸鹽,熔點218°。 從直立百部中分得一新植物鹼,暫命名為直立百部鹼,C_(25)H_(35)O_(7)N,熔點172°, [α]_D~9=+122.5°。此植物鹼是一個叔胺鹼,並製得幾種晶體鹽。  相似文献   

14.
對环已烷及甲基環已烷在鉑重整條件下的各種反應進行了考察。詳細分析了反應產品,並根據產品分析結果,提出了它們可能進行的反應的圖式.考察了反應變數如溫度、空速、催化劑使用時間和進料线速度等對於脫氫、異構化、氫解及總轉化程度的影響.並求得在溫度430~470°、壓力20大氣壓、空速4.0—15.0(體積/體積/小時)等試驗條件範圍內,催化劑的脱氢、異構化、氫解及總轉化反應的速率常數,動力學方程式及視活化能.甲基環已烷的脫氫及總轉化和環已烷的脱氫,異構化及總轉化均服從反應產品有阻抑作用的一次反應式.甲基環已烷與環已烷的氫解服從一次反應式.  相似文献   

15.
由2-溴代-2,3-二甲基丁烷与溴化苯基鎂在二溴化鈷存在時所起的反應得到如下產物:2,3-二甲基丁烷(35%),2,3-二甲基丁烯-1(31%)及2,3-二甲基丁烯-2(約2%)。由1-氯代-1-甲基環己烷同溴化甲基鎂或溴化異丙基鎂在二溴化鈷存在時的反應得到甲基環己烷,1-甲基環己烯及次甲基環己烷的混合物。此外,還得到少量的高沸點產物,大概为一雙聚合物。在不飽和的單體中,有相當一部分为次甲基環己烷。用鹼處理2-溴代-2,3-二甲基丁烷所得到的烯烴中合有79%的2,3-二甲基丁烯-2和21%的2,3-二甲基丁烯-1。1-氯代-1-甲基環己烷與鹼起消除作用時則只生成1-甲基環己烯。自由烷基在液相中的歧化作用可能为一雙分子反應,烷基分子中的α-碳原子土所具有的氫原子的數目對於烧烴形成的定向表現一定的影響。  相似文献   

16.
脫二甲胺金黴素(II),經稀鹼溶液處理,得到脫二甲胺異金黴素(V),它也可從異金黴素(IV)經鋅粉醋酸氫化製得,熱解後產生3-甲-4-氯-7-羥隣苯甲醇甲酸內酯(VII)。金黴素經稀鹼液處理變為異金黴素,呈多晶形,其鹽酸鹽亦有多晶現象。異金黴素經鋅粉真空蒸餾或熱解皆得到隣苯甲醇甲酸內酯(VII)。脫二甲胺脫羥金黴素(III)經稀鹼液處理變為脫二甲胺脫羥異金黴素(VI),它經鋅粉真空蒸餾或熱解亦得到隣苯甲醇甲酸內酯(VII)。  相似文献   

17.
1.2-乙硫醇基嘧啶[Ⅲ,X=Cl,OCH_3,OC_2H_5,NH_2,NHCH_3或N(C_2H_5)_2]与過氧化氫在乙醇溶液中作用,形成2-羥基嘧啶[Ⅳ,X=Cl,OCH_3,OC_2H_5,NH_2, NHCH_3或N(C_2H_5)_2]。 2.以過氧化氫氧化2-乙硫醇基+氯代嘧啶形成2-羥基-4-氯代嘧啶的反應歷程,作者建議如下:首先過氧化氫氧化2-乙硫醇基-4-氯代嘧啶為2-乙磺醯基-4-氯代嘧啶,再以過氧化氫進一步氧化得到2-羥基-4-氯代嘧啶。 3.2-乙硫醇基-4-烷氧基嘧啶与過氧化氫作用,形成產量較低的2-羥基-4-烷氧基嘧啶,和產量較高的2,4-羥基嘧啶。 4.2-羥基-4-氯代嘧啶(1)在乙醇溶液中,有氫氧化銨存在下和鋅粉作用及(2)在乙醇溶液中,以鈀-碳為催化劑,進行催速氫化,均還原為2-羥基嘧啶。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α-噻吩甲酰三氟丙酮(HTTA)、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HPMBP)与四苯基砷氯(C_6H_5)_4AsCl的氯仿溶液从高氯酸中萃取U(VI).该体系属螯合、离子缔合AAC类,其二元及三元协萃平衡常数分别为:logβ_(A_1C)=3.97[HTTA-(C_6H_5)_4AsCl];logβ_(A_2C)=4.86[HPMBP-(C_6H_5)_4AsCl];logβ_(A_1A_2C)=5.52[HTTA-PMBP-(C_6H_5)_4AsCl].用亚甲基蓝光度法测定了萃合物中ClO_4~-的存在,用斜率法确定二元协萃物组成为(C_6H_5)_4As~+[UO_2(ClO_4)(TTA)_2]~-和(C_6H_5)_4As~+[UO_2(ClO_4)(PMBP)_2]~-,三元协萃配合物为(C_6H_5)_4As~+[UO_2(ClO_4)(TTA)(PMBP)]~-.  相似文献   

19.
1.二硫代乙二酰胺和1,3-二-氯代丙酮在丙酮中和在沉淀碳酸钙存在时缩合得4,4'-二-氯代甲基-2,2'-双噻唑。 2.4,4'-二-氯代甲基-2,2'-双噻唑的两个氯原子反应性能和一级烷基氯相同,能被(1)碘原子:(2)CH_3COO—基团:(3)C_6H_4(CO)_2N—基团:(4)(CH_3)_2N—基团,(5)基团,(6)C_6H_5O—基团,(7)ρ-CH_3C_6H_4O-基团,(8)(C_2H_5)_2N—基团所取代。 3.2,2'-双噻唑-4,4'-二甲基异硫脲二盐酸盐和氫氧化钾溶液共沸得2,2'-双噻唑-4,4'-二甲基二硫醇。 4.其季铵盐可由二法制得:(1)4,4'-二-氯代甲基-2,2'-双噻唑和三甲胺缩合产生二氯化六甲基2,2'-双噻唑-二甲基二铵。(2)4,4'-(N-四甲基-二-氨甲基)-2,2'-双噻唑和碘代甲烷生成二碘化六甲甚2,2'-双噻唑-4,4'-二甲基二铵;相似地-4,4'-(N-四乙基-二-氦甲基)-2,2'-双噻唑和碘代乙烷生成二碘化六乙基2,2'-双噻唑-4,4'-二甲基二铵。  相似文献   

20.
半夹芯16电子碳硼烷化合物Cp~*CoS_2C_2B_(10)H_(10)分别与二苯基甲基膦、苯基二甲基膦和三甲基膦反应得到碳硼烷衍生物(Cp~*CoS_2C_2B_(10)H_(10))(PPh_2Me)(1)、(Cp~*CoS_2C_2B_(10)H_(10))(PPhMe_2)(2)和(Cp~*CoS_2C_2B_(10)H_(10))(PMe_3)(3)。分别用红外、核磁、元素分析、质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等表征方法对1、2和3进行了结构表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果显示化合物1、2和3在乙腈溶剂中均有2个吸收峰,第一个吸收峰分别位于321、316和321 nm;第二个吸收峰分别位于425、399和407 nm。荧光光谱结果显示化合物1、2和3在乙腈中的最大发射波长位于406 nm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