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我们知道在进行珠算加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时,采用“一日多行”的简捷运算方法,可以减少拨珠次数,加快运算速度,提高工作效率,于是乎“一目二行”、“一目三行”、“一目五行”,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一目多行”的运算。从理论上讲,若人的心算能力非常强,其在看每二行,或三行,或五行的心算求和的运算速度如同看一行数之快,则其采用“一目五行”的方式进行运算的速度应是一行一行算  相似文献   

2.
运算的顺序由左向右、叉位相加,就是将多行加数的同位数的和数的个位数,加在本位上,和数的十位数,加在前位上,(二行、三行分段进位,按分节点,小数点分段,段内竖看二、三行加数,心算本位同位数的和数看后位,后位同位数的和数是进位数,提前进位;每段的首位数的同位数的和数是进位数,进行叉位相加,逐步达到一目两行、三行相加“一口清”。)心算起来比较容易.运算是边看数,边心算,边拨珠,眼不停看,心不停算,手不停拨,连续不断地运算,从而提高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3.
在珠算纯加法的运算中,一般采用“一目三行”、“一目四行”或“一目五行”等等直加法,也有采用“弃几法”的。珠算选手在练习和使用某一种运算方法逐步达到习惯和熟练以后,往往不愿再改用其他方法,如果要改,就非得通过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努力不可。  相似文献   

4.
运算的顺序由左向右、叉位相加,就是将多行加数的同位数的和数的个位数,加在本位上,和数的十位数,加在前位上,(二行、三行分段进位,按分节点,小数点分段,段内竖看二、三行加数,心算本位同位数的和数看后位,后位同位数的和数是进位数,提前进位,每段的首位数的同位数的和数是进位数,进行叉位相加,逐步达到一目两行、三行相加“一口清”。)心算起来比较  相似文献   

5.
帐表算是以加减运算为基础的,财会术语俗称“横打竖刻”。自从一九八七年珠算比赛增加了这一项目,人们就对帐表算的打法进行了研究,继而,不断地出现横算采用一目一行、二行、三行心算加减算法,竖算采用一目多行直加法,提前进位法,弃九法等加减算法。至今,  相似文献   

6.
无论在实际工作还是在珠算定级考核及技术比赛中,珠算的加法运算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其计算方法是否先进,运算速度是否快捷,这都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和考核、比赛的成绩。近些年来,出现了很多有关珠算加法运算的方法,如:一目二、三行直加法,一目三、四行弃单九法,一目五行弃双九法,五五调基  相似文献   

7.
1 口诀产生的历史口诀 ,在古代算书中常常是算法的记录 .如程大位在《算法宗统》中关于“有物不知其数 ,三三数之余二 ,五五数之余三 ,七七数之余二 ,问物几何 ?”的解法 ,便留下了口诀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正月半 ,除百零五便得知 .”口诀 ,在珠算中得到大量运用 .至今留下了不少与其有关的俗语 ,如“三下五除二”,“二一添作五”等等 ,在加快拨珠速度、进行程式化运算方面 ,发挥了一定作用 .口诀又有其历史局限性 ,今天的年青人有的没有学过珠算 ,就难得理解其口诀的含义 .如有一次就餐 ,一瓶酒三个人分 ,分酒的…  相似文献   

8.
例设a,b,θ满足方程组:(选自《全国中学数学竞赛题解》1978科学普及出版社P44天津(复赛)第一题) 该《题解》的处理方法是把前二个等式变换后划去参数sinθ、cosθ、分别代入第三个等式及变形后的第三个等式,得到关于a、b的二元二次方程组。方程中项数少的有4项,多的则达6项,可以设想其计算量的多而且杂。倘若我们把sin0,cos0,a,b互相视为“参数”或用sinθ、cosθ代换(或部分代换)a、b,或求出sinθ,cosθ,或通过巧妙的变换,化二次为一次运算,通过成为简单的计算而得解。下解此题。  相似文献   

9.
“二次根式”一章的概念、公式和法则较多,是初二同学在代数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若对这些知识理解不深,掌握不牢,运算技巧不熟悉,则在运算中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现举数例简析如下. 一、忽视给定根式有意义致错例1计算:误解:原式  相似文献   

10.
算盘是计算加减的利器,运算速度快于电子计算器,多行加减又是提高加减运算速度的有效方法,它比逐行加减的传统算法的速度提高近一倍,据调查了解,达到珠算能手级同志近90%是采用多行加减。该法应推广普及,为我国古老的算具——算盘发扬光大。 弃九法多行加减按计算行数不同,分为“弃9”与“弃双9”两种方法,通过测算比  相似文献   

11.
在珠算乘除法计算中,常常遇到被乘、除数中间有“0”隔位。在两个数(法数或实数)不调换位置的情况下进行运算,采用档位编组加减单积法对初学珠算乘除法人来说,是一种即好学易懂,又好掌握的十分简便方法。它能使运算者减少差错,提高运算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学”84年3期吴泽藩同志发表了“有心二次曲线的直接作图法”一文。吴文提出一种不经过坐标平移和旋转,直接在原坐标系中确定对称轴、顶点或双曲线的渐近线,直接作图法,避免了坐标平移与旋转等复杂的运算。本文想提出不同于吴文的另一种二  相似文献   

13.
“向量”作为工具不仅在处理三角、不等式、解几、立几等问题时显得简捷、明快,而且在中学其它学科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向量的概念与运算包含着丰富的数学语言,常见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然语言,二是符号语言,三是图形语言,这三种语言本质上是等价的,但不同的语义给人不同的信息,因此灵活、准确地进行语义转换是正确、快速地用向量工具解题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1、在一个有1982人的团体内,任意四人为一组的小组中至少有一人认识纪内另外三人,间该团体中至少有多少人认识其它每一个人?2、设St,丫十犷 了,其中x.实数.若s:二0, (3,2),(2,5)(m,”),(2穿,之是,3),S。卜.行七十n,2)时有 (*).(5远忍当或,绝” no一艺试写出适合上式(*)的其他全  相似文献   

15.
提起珠心算,都说那是珠算的“绝活”!凡是亲眼目睹或是在电视上看到过珠心算表演的人,都会翘起大拇指说:“神啦”!称表演的小孩子为“神童”,“神算子”!你看他们翻打传票,只听“唰”,几秒钟20页传票一下子飞快看完,写出正确答案;看心算,打10位数15行加减混合算题,常人还没看清楚第一行的数字,又是“唰”,一眼从头看到底,写出正确答案;听心算,对多达6位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4位数的开方运算,亦是报数完毕,立即写出正确答案。这样高速度、高精度、高水平的运算,怎不令国人咂舌,老外惊叹!  相似文献   

16.
<正> 在真值逻辑系统中如果加入“可能”“必然”等模熊概念,所得的逻辑系统叫做模态系统(modal system).如果该真值系就为伟统的二值系统,特名曰传统模态系统(下文的讨论不限于传统模态系统).纯由命题变元以及“~”(非)“◇”(可能)“口”(必然)三运算而组成的命题叫做模态辞(modality).若只经奇数次~运算的名曰负模态辞,经偶数次(包括0次)~运算的名曰正模态辞.  相似文献   

17.
<正>高中数学试题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三次”问题(主要涉及三次方程或三次函数等).涉及此类的“三次”问题,设置的思维方式就是利用“降次”,将“三次”问题巧妙转化为“二次”问题,借助数学思维的转化,往往导致解题过程比较繁琐,运算量比较大,给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造成困难.有时利用相应的三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来分析与解决此类“三次”问题,处理起来更加直接有效,简化数学运算,因此,基于高中数学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栏目,充分挖掘其应用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学高考复习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每一次的测验或考试,学生由于运算出错而失利的情形屡见不鲜;有时,学生拿着一道较基础的题目来问你,原因只是三个字“不会算”,希望老师能够为他演算一遍。这些情况,都与平时教学中不注重运算能力的培养或培养方法不当有很大的关系。运算能力是指根据概念、公式法则对数式等进行正确运算和变形的能力,分析条件,寻求并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的能力。重视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从古至今,“数”的概念是逐漸扩充,逐漸认識的。例如,最早的人們由于生产力的低下而只有“一”、“二”及“多”三个概念。后来便由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了“一”、“二”、“三”、“四”、……等正整数概念,并且有了文字符号的表达,其中比較流行的是經欧化了的阿拉伯字母所記載的写法“1”,“2”,“3”,“4”……等等。之后,由于負整数的引进而将0,±1,±2,±3,±4,……等所成的系統称为整数系統,每一个“数”叫‘整数”(負的、正的或零)。再进一步便由除法运算(除数不为零)产生了分数m/n(n(?)0),便有了所謂“有理数”的概念。进一步研究方程的根,例如象x~2-2=0的解,記成x=2~(1/2),便是一个非有理数的“数”,称为“无理数”。人們还从方程x~2+1=0的求解过程中引进了“虛数”i=-1~(1/2)(i~2=-1),并以实数a与b出发所作的一个新数a+bi称为“复数”。复数包括了实数(无理的及有理的),而实数包含了有理数,它又包含了整数(正的、負的及零)。这一个过程便是“数”的概念的扩张过程的具体情形。  相似文献   

20.
多积一口清指乘法运算中,能一次读出两位数以上的多位数乘以多位数的乘积的计算方式。 一、先从简捷算类开始 (一) 扩缩法 1 例如:555×6789=(555×2)(6789÷2)=1110×33945=3767895 法首在前,法尾在后,中间积是:首次位的和为第二项,前三位的和为第三项…末二位的和为末二项,末三行的和为末三项…有几个1每相邻几位数的和顺序排列为各中项(但要特别注意后位的进位数并入前位积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