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ZC-L,ZD-L等表面活性单体存在下,MMA,BA和MMA/BA乳液聚合的稳定性,制得了不含游离乳化剂,固含量在40%以上RMMA,PBA以及P(MMA/BA)稳定乳液。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表面活性单体「磺化-十二醇-烯丙基甘油-丁二酸酯钠盐(ZC-L)」的用量对MMA/BA/ZC-L乳液聚合速率和粒径的影响,用Corltir LS230型激光粒径分析仪测定聚合过程中乳液的粒径和粒径分布变化,并与MMA/BA无皂乳液聚合及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存在下的MMA/BA乳液聚合作了比较。「ZC-L」〈CMC时,成核机理为均相成核机理,乳胶粒需依靠粒子间的凝聚来提高表面电荷密度而稳定;「ZC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两种离子型表面活性单体(Surfmer)磺化-十二醇-烯丙基甘油-丁二酸酯钠盐(ZC-L)和磺化-十二醇-甲基丙烯酰甘油-丁二酸酯钠盐(ZD-L).着重研究了ZC-L的结构、表面张力行为、均聚及共聚能力.实验结果表明,不同Surfmer用量以及不同固含量下,MMA/BA/Surfmer,MMA/Surfmer及BA/Surfmer共聚乳液的表面张力较高,说明Surfmer已通过共聚结合在乳胶粒上,乳液中残留甚少.对MMA/BA体系,ZC-L的共聚性能比ZD-L好.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两种离子型表面活性单体(Surfmer)-磺化-十二醇-烯丙基甘油-丁二酸酯钠盐(ZC-L)和磺化-十二醇-甲基丙烯酰甘油-丁二酸酯钠盐(ZD-L)。着重研究了ZC-L的结构、表面张力行为、均聚及共聚能力。实验结果表明,不同Surfmer用量以及不同固含量下,MMA/BA/Surfmer、MMA/Surfmer及BA/Surfmer共聚乳液的表面张力较高,说明Surfmer已通过共聚结合在乳  相似文献   

5.
聚硅氧烷大单体与丙烯酸酯乳液共聚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静  彭慧  程时远 《应用化学》2003,20(8):778-0
乳液聚合;交联程度;聚硅氧烷大单体与丙烯酸酯乳液共聚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自行设计并合成的可共聚单体3-烯丙氧基-2-羟基-丙碳酸钠(AHPS)用于MMA/BA/EMA无皂乳液共聚体系,成功的制得了因含量高达60%的稳定的无皂乳液.对其乳胶粒的形态结构、乳液成膜后共聚物动态力学行为、拉伸性能、耐水性及粘接强度进行了研究,并对乳胶粒的成核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规乳液聚合体系相比,所获得的无皂乳液的乳胶粒大小均一,粒径在0.5μm左右,粘度低,储存稳定;共聚物至完全无规立构,玻璃化转变温度均在25℃附近,拉伸强度明显增大,耐水性和剥离强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MMA/BA/双官能团单体无皂共聚乳液的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马来酸酐和(聚)乙二醇合成了一系列双官能团共单体,将其用于MMA/BA无皂乳液共聚合.研究了共单体的空间效应、用量、加料方式对其无皂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用适当的共单体和半连续加料方式,可得到较稳定的乳液,粒径分布接近单分散.凝聚物的生成机理主要是失稳凝聚和架桥凝聚.  相似文献   

8.
丙烯酰胺和阳离子型单体反相乳液共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油酸失水山梨醇酯(SPAN80)作为乳化剂,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AIBA)作为引发剂,进行丙烯酰胺———N,N 二甲基,N 丁基,N (3 甲基丙烯酰胺基)丙基溴化铵(DBMPA)反相乳液共聚合反应,研究了单体配比、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及反应条件等对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影响,考察了该共聚物乳液的流变性能  相似文献   

9.
详细讨论了 [(NH4 ) 2 S2 O8/NaHSO3 ]氧化 还原引发体系引发苯乙烯 (St)丙烯酸丁酯 (BuA)体系的细乳液共聚合的动力学特征及其与成核机理的关系 .细乳液的聚合速率比相同条件下的常规乳液聚合速率低 ,引发期长 .随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乳化剂浓度的增加 ,聚合速率增大 .共乳化剂正十六烷 (HDE)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大 ,反应的速率增大 ,然后再增加HDE ,反应速率下降 .建立动力学曲线数学模型 ,并深入讨论了细乳液的聚合动力学特征 ,与常规乳液所得结果相比较 ,探讨了细乳液的单体液滴成核机理 .  相似文献   

10.
刘慷慨  高保娇 《化学通报》2007,70(5):366-370
采用溴酸钾-溴化钾法研究了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单体(2-丙烯酰胺基)乙基十四烷基二甲基溴化铵(AMC14AB)在水溶液中的聚合动力学,分别考察了引发剂浓度与单体浓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确定了聚合速率方程,分析了聚合机理,考察了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测定了聚合表观活化能。研究结果表明,由于AMC14AB在水溶液中的胶束化行为,使其具有较快的聚合速率,于60℃下聚合,40min内转化率即可达到80%以上;AMC14AB的聚合速率方程为Rp=k[M]0.92[I]0.48,说明链终止为双基终止方式,引发过程与单体无关;聚合表观活化能为80.72kJ/mol。  相似文献   

11.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MMA-BA)作为混合单体、以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共乳化剂十六烷醇(CA)作为复合乳化剂体系、聚乙烯醇(PVA)为液膜增强剂,制备了稳定的超浓乳液.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和N,N′-二甲基苯胺(DMA)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用一种新的超浓乳液薄层技术,在较低温度下引发共聚合.探讨了液膜增强剂种类和聚合环境对聚合稳定性影响;研究了薄层厚度,薄层面积,聚合温度和加热方式对体系(包括单体和水)挥发性和转化率的影响.比较了薄层和试管聚合的速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水浴与烘箱加热方式下聚合物乳胶粒的形态,得到了在水浴中反应后的聚合物粒子平均粒径和分散度都减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自行设计并合成的可共聚单体3-烯丙氧基-2-羟基-丙磺酸钠(AHPS)用于MMA/BA/EMA无皂乳液共聚体系,成功的制得了固含量高达60%的稳定的无皂乳液。对其乳胶粒的形态结构、乳液成膜后共聚物动态力学行为、拉伸性能、耐水性及粘接强度进行了研究,并对乳胶粒的成核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规乳液聚合体系相比,所获得的无皂乳液的乳胶大小均一,粒径在0.5μm左右,粘度低,储存稳定;共聚物呈安全无规立构,玻璃化转变温度均在25℃附近,拉伸强度明显增大,耐水性和剥离强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高固含量低粘度P(MMA/BA/AA)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先利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固含量为50%,粒径480nm的单分散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与丙烯酸(AA)的共聚物种子乳液;然后以上述种子乳液为介质,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碳酸氢钠为缓冲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制备固含量72%,乳胶粒具有二元分布特征的高固含量、低粘度稳定乳液:其中大乳胶粒径500~600nm,小乳胶粒径约80nm.所得乳液中乳化剂总含量为聚合物质量的2.1%;粘度在剪切速率为21s-1时为400mPa·s.另外,相对于常规乳液,所制备高固含量乳液胶膜具有更好的光泽度.  相似文献   

14.
引入一种不溶于水的染色剂(BL-S)作示踪剂,研究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中各变量对成核过程及成核机理的影响,运用最终乳胶粒中染色剂的含量(Pdye)、最终乳胶粒子数(Npc)、胶束成核和均相成核所形成的粒子数目(Nm和Nh)等参数对聚合过程中的成核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当引发剂浓度[I]增大时,Pdye、Nh、Nm和Nh/Npc均随之增大,同时Nm/Npc相应地减小,且Nm/Npc=-0.0262[I]+0.8833,表明均相成核随[I]的增大而增加,但胶束成核的比例减小.乳化剂浓度[E]在不同范围内对成核机理的影响不同,在[E]=0.7216×10-2mol.L-1时,体系中胶束成核和均相成核比例相等,各为50%;当[E]>0.7216×10-2mol.L-1时,随[E]增大,成核时间t1,2逐渐缩短,Nm/Npc增加,Nh/Npc减小,胶束成核所占比例大于均相成核,胶束成核逐渐上升为主要成核方式;反之当[E]<0.7216×10-2mol.L-1时,体系中胶束成核所占比例小于均相成核,均相成核为主要成核方式.当MMA的摩尔分率fMMA由0增至0.6时,Nm/Npc从80.93%下降至50%,体系中以胶束成核为主,均相成核为辅;当fMMA由0.6增至1时,Nm/Npc已降至40%,而Nh/Npc增至60%,体系中已转变成均相成核为主,胶束成核为辅.在常规和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中,t1,2分别为12min和6min,而Pdye变化较小,表明聚合方式只影响粒子的形成过程和成核时间的长短,对成核方式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5.
表面活性单体NaAMC14S的胶束化行为对共聚合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测定了表面活性单体2-丙烯酰胺基十四烷磺酸钠(NaAMC14S)的Krafft点与不同温度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使NaAMC14S的浓度分别处于cmc上下, 实施了NaAMC14S与丙烯酰胺(AM)的水溶液共聚合. 用复合电导滴定法测定了共聚物的组成,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了共聚物的热行为, 采用荧光探针芘测定了共聚物水溶液的疏水缔合性, 重点探索了在临界胶束浓度上下NaAMC14S与AM的共聚合机理. 实验结果表明, NaAMC14S的胶束化行为对共聚合过程有很大的影响, 当NaAMC14S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上与AM共聚合时, 遵循的是一种微嵌段共聚合的模式, 聚合过程中共聚物的组成随转化率大幅度地变化;当NaAMC14S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下与AM共聚合时, 进行的是无规共聚合, 聚合过程中聚合物的组成随时间变化比较缓慢; DSC的测试与荧光探针法的测定结果证实了上述机理  相似文献   

16.
MMA/BA无皂乳液聚合机理研究--三阶段成粒机理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用Coulter LS230激光粒径分析仪研究MMA/BA无皂乳液共聚合中单分散粒子的成粒机理.根据理论和实验数据分析,其成核过程为均相成核机理.根据粒径分布和粒子数变化情况,把无皂乳液聚合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成核-凝聚阶段,体系粒子数密度迅速增加,而粒径变化较小;第二阶段为成核-凝聚、增长-聚并共存阶段,当粒子数密度开始快速减少时,标志着第一阶段结束,第二阶段开始,当初级粒子开始消失时,标志着第二阶段结束;第三阶段为增长-聚并阶段.成核过程结束后,粒子迅速增长,较小粒子在增长过程中的优先聚并,导致粒径逐渐趋向均一,最终生成单分散性乳液.  相似文献   

17.
MMA/BA/聚乙二醇马来酸单酯钠盐无皂乳液聚合的成粒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在少量聚乙二醇马来酸单酯钠盐存在下,MMA/BA无皂乳液聚合成粒过程,发现聚合初期产生的初级粒子消失后,两次周期性地产生小粒子。经分析,是新的成核作用产生的,表明在聚合的中晚期,成核过程并未真正结束,而是处于成核-聚并的动态平衡之中。  相似文献   

18.
乙烯基单体/N-取代马来酰亚胺共聚合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详细研究了聚合温度、引发剂用量、单体配比对苯乙烯(St)/N-苯基马来酰亚胺(PMI)共聚合动力学的影响.对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腈(AN)等单一或混合单体与PMI、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ChMI)和N-邻氯苯基马来酰亚胺(o-CPMI)的共聚合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单体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β-CD存在下MMA细乳液体系的RAFT聚合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近年来,活性自由基聚合已成为高分子合成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课题.Rizzardo研究小组提出了一种新型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即RAFT(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聚合.RAFT反应在传统的自由基聚合中加入了具有高链转移常数和特定结构的链转移剂——双硫酯类化合物.当链转移剂的浓度足够大时,链转移反应由不可逆变为可逆,聚合反应也随之发生质的变化,由不可控  相似文献   

20.
朱再盛  吕广镛 《应用化学》2004,21(11):1202-0
聚氨酯型反应性乳化剂存在下MMA/BA的乳液聚合;无皂乳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