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电导滴定法快速测定钾盐中的钾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四苯硼钠溶液电导滴定法确定终点,测定钾的含量。适宜测定的pH>9,在此范围内氨的存在不干扰测定。测定高含量钾和中含量钾回收率分别在99.8%~100.2%和99.2%~100.8%。该法简便,测定周期仅需10min左右,所需试剂种类和用量少,准确度与四苯硼钾重量法接近,适用于钾盐、卤水和复混肥和钾肥中钾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自聚集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壳聚糖为主链, 聚乙二醇单甲醚为亲水性链段, 癸二酸为疏水链段, 合成了一系列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 通过FTIR, 1H NMR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手段对壳聚糖衍生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由元素分析方法计算出衍生物的取代度. 采用直接溶解法制备了壳聚糖衍生物的空白胶束,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胶束的形态. 由动态光散射(DLS)测定了胶束的粒径及分布, 并以芘为分子探针, 通过荧光光谱法测定了壳聚糖衍生物的临界聚集浓度(CAC). 研究结果表明, 壳聚糖主链上疏水链段的取代度越大, 其衍生物的临界聚集浓度越低, 相同浓度下的胶束的粒径也越小.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介绍了本课题组发展的分子辐射跃迁和无辐射跃迁速率常数的热振动关联函数理论方法的最新进展及其在聚集诱导发光领域的典型应用.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 定量考察了位阻、温度、聚集等因素对分子体系发光性质的影响. 从微观角度给出了分子聚集诱导发光机理: 分子激发态的无辐射能量衰减通道主要是对应于低频模式的芳香环扭转和高频模式的碳碳伸缩振动. 当位阻增加、温度降低或者分子聚集时, 芳香环的转动受限, 无辐射能量衰减通道被抑制, 导致无辐射跃迁速率常数降低, 而其对辐射跃迁速率常数影响不大, 从而提高分子的荧光量子产率, 荧光增强.  相似文献   

4.
R.Folkersma等报道了在微重力环境下2μm聚苯乙烯(PS)胶乳球的异向聚集速率有明显增大的结果,本文作者之一孙祉伟等的实验结果却与此有很大差异。为此作者在孙祉伟等的实验基础上对1,2,3μmPS以及1μm+2μmPS胶乳球混和体系的相对聚集速率进行了研究。作者对原有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并验证了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的可行性。用密度匹配法实现模拟微重力条件,用快聚集过程中浊度随时间的变化表示相对聚集速率。结果表明,重力引起的沉降对所研究体系聚集速率的影响是很小的,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可以忽略。作者认为与Stein等结果显著不同的原因是二者使用的样品表面性质不同以及实验方法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荧光探针法研究胶原蛋白的水溶液聚集状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一种分子内电荷转移化合物3 甲氧基 4’ N,N 二甲氨基黄酮(DMMF)作为荧光探针,研究了胶原蛋白在水溶液中的聚集状态.研究结果发现,当胶原蛋白浓度增大到05mg/mL以上时,DMMF在465nm处的荧光强度有一突跃;继续增大其浓度,荧光强度越来越大.证明胶原蛋白在水溶液中随浓度增大有明显的聚集行为.利用荧光偏振法测量该体系内DMMF的荧光偏振特性,发现当胶原蛋白浓度增大到05mg/mL以上时,体系具有较高的微粘度,进一步证实了胶原蛋白在水溶液中的聚集特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生物染色剂亚甲蓝(MB)在分子有序组合体(胶束、O/W微乳液和层状液晶)介质中的聚集行为。根据MB特征峰处的吸收光谱值,计算了MB的二聚平衡常数和相应单体、二聚体的摩尔消光系数。并用稳态荧光法和无外加探针的循环伏安法进一步论证了计算结果。研究发现,当MB总浓度一定时,在胶束体系中MB单体量较少,在层状液晶体系中单体量较多,在O/W微乳液体系中则介于胶束和层状液晶之间。表明层状液晶体系是获取更多MB单体的理想介质。  相似文献   

7.
采用等温滴定量热法研究植物凝集素(PHA)作用于20%家兔血红细胞(RBC)的凝集反应过程, 以生物热动力学参数表达凝集反应动力学特征. 结果表明, PHA与家兔血红细胞凝集反应的平衡常数K为3.24×105 L•mol-1, 反应焓变( )为-238.548 kJ•mol-1, 反应自由能( )为-32.722 kJ•mol-1, 反应熵变( )为-0.664 kJ•mol-1•K-1. 反应为放热反应(Q>0), 可自发进行(ΔG<0), 反应为焓驱动、熵减过程(ΔH<0, ΔS<0, |ΔH|>|TΔS|), 由化学键合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推动, 反应体系最终处于稳定有序状态. 所建立的微量量热法可以客观表征凝集反应的热动力学过程, 也为其他抗原抗体类型反应的过程评价方法提供新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周朗  李乔婧  李永生  高秀峰 《分析化学》2012,(11):1725-1729
在常规红细胞处理方法中,用生理盐水对红/白细胞清洗分离会导致细胞内丙酮酸外渗,造成丙酮酸测定值不能反映细胞内丙酮酸的真实浓度。本研究设计了"氯化铵裂解液特异性裂解红细胞-离心分离白细胞/血小板-加热去除蛋白-丙酮酸酶荧光毛细管分析"方法。最优化的血样预处理条件是:以16000 r/min离心血液1 min,获得红细胞;裂解液裂解红细胞后在100℃下加热5 min。对比实验发现,本方法优于其它红细胞处理法。本研究中丙酮酸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20 mmol/L;检出限为0.98 mmol/L;灵敏度为5.64 F L/mmol,高于文献方法60倍以上;测定红细胞内丙酮酸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8%(n=11),回收率在98.3%~104.1%之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利用毛细管电泳的诸多优点[1]进行完整细胞的电泳分析已有许多报道[2~6].但由于细胞自身特点,电泳结果(特别是电泳峰形)有很大不同,给分析带来很多困难.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设计并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显微成像(CE-UV-MVI)联用分析系统,并以人红细胞为对象进行了研究.观察到尖峰与细胞聚集有关,并进行了细胞淌度的高速测定,直观地研究了不同聚集状态细胞的迁移情况,特别是细胞吸附情况.1实验部分1.1试剂与仪器所用药品均为分析纯,购自北京市化学试剂公司.缓冲生理盐水(PBS)由质量分数为0.85%的NaCl和10mmol/L磷酸盐组成…  相似文献   

10.
扩张流变法研究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聚集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发展起来的界面流变测定技术在研究界面性质方面具有许多独特之处.本文结合我们的工作,总结了近年来有关该技术在表面活性剂界面聚集行为研究中的应用,讨论了扩张频率、表面活性剂浓度及疏水链长、无机盐和温度对表面扩张流变行为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小分子表面活性剂与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表面扩张流变行为的区别以及小分子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与液/液表面的扩张流变性的差异.大量研究表明,借助于界面流变性的测定不仅可以研究发生在界面上和界面附近的微观弛豫过程,而且可以探讨界面上超分子聚集体的形成,进而为乳状液和泡沫等分散体系的稳定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亚甲蓝在分子有序组合体中的聚集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荣  范国康  刘天晴 《化学学报》2000,58(6):636-642
研究了生物染色剂亚甲蓝(MB)在分子有序组合体(胶束、O/W微乳液和层状液晶)介质中的聚集行为。根据MB特征峰处的吸收光谱值,计算了MB的二聚平衡常数和相应单体、二聚体的摩尔消光系数。并用稳态荧光法和无外加探针的循环伏安法进一步论证了计算结果。研究发现,当MB总浓度一定时,在胶束体系中MB单体量较少,在层状液晶体系中单体量较多,在O/W微乳液体系中则介于胶束和层状液晶之间。表明层状液晶体系是获取更多MB单体的理想介质。  相似文献   

12.
建立灵敏、专属性较好地表征增溶性辅料吐温80对红细胞生理活性影响的评价方法.采用微量量热法以生命体能量代谢特征参数衰亡速率常数(k)、最大热功率(Pmax)、总发热量(Q)、衰亡时间(t)为评价指标,考察增溶性辅料吐温80作用下红细胞的能量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吐温80浓度(C)的增大,红细胞生长代谢特征参数总发热量(Q)降低、最大热功率(Pmax)增强、衰亡时间(t)减小、衰亡速率常数(k)减小,Q,k与ln C间量效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5);不同厂家吐温80作用于红细胞的总发热量(Q)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肉眼观察法、分光光度法、细胞计数等常规方法比较,微量量热法较能实时在线、全息地监测增溶性辅料对红细胞生理活性的动态过程,尤其是对亚致死效应细胞测定的分辨能力.该法可用于增溶性辅料吐温80质量标准的生物测定,亦为红细胞能量代谢等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导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含酯基Gemini表面活性剂在纯水和在质量分数为10%的甲醇-水(MAWR),乙二醇-水(EG-WR),丙三醇-水(GL-WR)四种体系中的集聚行为和胶束热力学;聚集行为参数包括临界胶束浓度(cmc)和抗衡离子的解离程度(α)以及胶束的热力学参数,包括标准吉布斯自由能(ΔG_m~o)、吉布斯迁移自由能(ΔG_(trans)~o)、吉布斯烷基链胶束化自由能(ΔG_(tail)~o)、标准焓变(ΔH_m~o)和标准熵变(ΔS_m~o),均被计算和讨论。研究表明在所有的研究体系中,cmc值随着疏水链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加入的醇结构中羟基数目的增加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先变小,后变大呈U字形;胶束化过程都是自发进行的,并且在293.15 K下,胶束化过程是吸热的,在293.15 K上,胶束化过程是放热的;通过稳态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在纯水、有机醇-水混合溶液中的微极性,结果表明,在相同溶剂中,随着烷基链长度的增加,溶液微环境的疏水性越强;对于相同的Gemini表面活性剂,随着加入含羟基数目越多的醇,其微环境的疏水性越强。并研究了Gemini表面活性剂在混合体系中形成胶束过程的焓-熵补偿曲线。  相似文献   

14.
15.
高效毛细管电泳电导法拆分苯丙氨酸对映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未涂层融硅石英毛细管(50 cm×75μm)为分离柱,2 mmol/L NaAc 2 mmol/L HAc 0.5 mmol/LCu2 (pH 4.0)作为电泳运行液,分离电压15 kV,建立了苯丙氨酸对映体的高效毛细管电泳-电导分离检测的方法。对缓冲溶液的种类、浓度、分离电压、有机改性剂等因素对分离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并对拆分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高效毛细管电泳电导分离-检测亮氨酸对映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未涂层融硅石英毛细管(50 cm×75μm)为分离柱,2 mmol/L NaAc+2mmol/L HAc+0.5 mmol/L Cu2+(pH 4.0)作为电泳运行液,分离电压15 kV,建立了亮氨酸对映体的高效毛细管电泳-电导分离检测的方法。对缓冲溶液的种类、浓度、分离电压、有机改性剂等因素对分离的影响进行了讨论。L-亮氨酸和D-亮氨酸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5.998ρ+40.677,y=3.605ρ+42.087。线性范围:L-亮氨酸4.0~160 mg/L;D-亮氨酸6.0~160 mg/L。检出限分别为:1.5和2.0 mg/L。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KBr、KSC N、KClO_4和KI在二甲基甲酰胺(DMF)和1,4-二氧六环混合溶剂中的电导测定值、溶剂的粘度和溶液的密度,按Pitts,Fuoss1978和Lee-Wheaton电导方程拟合实验数据得出溶液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A_o,离子缔合常数K_α和正负离子间的距离参数R。对三个方程的适用性和溶液中离子-离子-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8.
聚集诱导发光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与传统荧光生色团聚集后导致荧光猝灭相反,有一类化合物在单分子状态下荧光微弱甚至观察不到荧光,而在聚集状态下荧光显著增强,这就是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AIE现象独特的优越性使得众多研究组开发出越来越多的新AIE体系,其机理也被广泛而深入地研究。本文总结了目前为止已经提出的AIE机理,包括分子内旋转受限、分子内共平面、抑制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反应、非紧密堆积、形成J-聚集体以及形成特殊激基缔合物等;着重评述了目前研究最为全面、适用范围最广的分子内旋转受限机理。同时介绍了一些基于这些机理设计的新AIE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AgBrCl转化乳剂的离子电导和光电导。随着乳剂中溴含量的增高,其离子电导也随之升高,而光电子寿命则降低。AgBrCl乳剂的离子电导主要取决于其组成;AgBrCl转化乳剂的光电子寿命主要受隙间银子浓度的影响,隙间银离子浓度越大,光电子寿命越短。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不同抑制剂对淀粉样蛋白聚集及纤维化的抑制作用,主要介绍了金属配合物作为淀粉样蛋白抑制剂的研究,并概述了淀粉样蛋白相互作用体系的热力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