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求曲线的极坐标方程,虽然在方法和步骤上和求直角坐标方程有类似之处,然而由于极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的多值性使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系中的方程有不同的性质,情况比较复杂,因而求曲线的极坐标方程是教学中的难点,另外由于利用极坐标系来研究某些曲线比用直角坐标系方便,例如等速螺线有一个简单的极坐标  相似文献   

2.
求曲线的极坐标方程的几种常见方法邓光发(四川开江普安中学)求轨迹的极坐标方程和求直角坐标方程一样都是使用坐标法,其步骤和方法是:选择适当的极坐标系,将已知条件用动点的极坐标ρ、θ的关系式f(ρ,θ)=0表示出来,得到轨迹的极坐标方程.而寻求关系式f(...  相似文献   

3.
在直角坐标系中,点与坐标是一一对应的。若方程F_1(x,y)=0与方程F_2(x,y)=0同解时,这两个方程就表示同一曲线;反之,表示同一曲线的两个方程也必同解。但在极坐标系中,一个点对应无数个坐标((-1)~kρ,kπ θ),其中k∈Z。方程f_1(ρ,θ)=0与f_2(ρ,θ)=0若同解就表示同一曲线,但表示同一曲线的两个方程却不一定同解。如方程ρ=θ与p=2π θ表示同一曲线,但方程并不同解。我们在极坐标中把表示同一曲线的方程称为等价方程。显然所有的同解方程都是等价方程。  相似文献   

4.
我们知道,以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的非负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那么,点P的直角坐标(x,y)与它的极坐标(ρ,θ)之间有一组互化公式x=ρcosθ,y=ρsinθ(ρ≠0,θ∈R).利用这一组互化公式我们可以将点的直角坐标化为极坐标,将曲线的直角坐标方程化为极坐标方程,近年来此类问题在新课改区的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5.
高二的同学在求曲线(或点的轨迹)方程时,往往对于什么时候要对方程中变量的取值范围进行说明以及如何说明感到棘手.本文对这个问题谈点看法,供大家参考.1在什么时住必须说用?我们知道,如果:1.曲线C上任意点M的坐标(X。,y。)都是方程f(x,y)一0的解;2.以方程/(l,y)=0的任意解(11,川)为坐标的点M(11,yi)都在曲线C上.那么八x,y)一0就是曲线C的方程.但有时我们求出的方程虽然满足条件1,却不满足条件2.它存在这样的解(X”,y”),以(.T”,y“)为坐标的点并不在曲线C上.这时就必须对方程中变量的取…  相似文献   

6.
在平面解析几何中,有些点的轨迹问题,用直角坐标方法求它的方程有时会遇到困难,如果适当地采用极坐标法来处理,求它的极坐标方程会使问题变得简单些。求轨迹的极坐标方程所用的方法与在直角坐标系里的方法基本上相同,它的步骤是:  相似文献   

7.
基于Lax对非线性化方法,我们以KdV方程为例给出了一个构造孤子方程的有限带势解的方法.通过Lax对非线性化KdV方程被分解成两个有限维可积系统,进而找到这些有限维可积系统公共的角-作用坐标,最终我们获得了KdV方程的有限带势解.  相似文献   

8.
一个应用广泛的极坐标方程712000陕西咸阳市教研室董升伟极坐标方程(*)用椭圆和双曲线直角坐标方程中的特征量半长(实)轴a、半短(虚)轴b和半焦距C作参数,替代了原方程中比较隐晦的离心率e和焦准距户,使原来比较抽象的关系变得比较明晰.另外,极坐标方...  相似文献   

9.
曲线的参数方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它把曲线上点的坐标(x,y)用同一个参数的两个函数式分别给出,从而把一个方程转化为两个方程:一是由于它实际上是一个二元方程的一般解,因而也就给出了曲线上任意点坐标的解析表达式。利用曲线的参数方程的前一个特点,不仅能方便地画出方程的图形,而且还能使得求某些动点的轨迹方程和解答某些证明题变得十分容易。利用曲线参数方程的后一个特点,又能使我们解答与二次曲线有关的问题比如极值问题得到简化。把曲线参数方程在这些方面的应用通过例题告诉学生,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10.
在直角坐标系中求两条曲线的交点,是通过联立两曲线方程求解而得到.但在极坐标系中求两曲线交点,直接通过解联立方程不一定能求出所有的交点,往往会漏解.不过我们可以修改联立方程后,就可象在直角坐标系中解联立方程一样简单、方便地求出两曲线的所有交点.在极坐标...  相似文献   

11.
极坐标给中学数学增添了一道风景 ,在运用中独树一帜 ,用它来解决圆锥曲线的问题非常方便 ,由于它与直角坐标的区别 ,常常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 .下面就极坐标的几个难点 ,学生易混淆的几个问题进行剖析 ,以给同学们提个醒 .1 坐标的多值性1 .1 教材 P1 2 4“一般地 ,如果 (ρ,θ)是一个点的极坐标 ,那么 (ρ,θ 2 nπ) ,( -ρ,θ ( 2 n 1 )π)都可以作为它的极坐标 ,n∈ N”,这就是极坐标的多值性 ,它与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的唯一性不同 ,学生容易出错 .1 .2 教材 P1 2 6“由于在极坐标系中 ,曲线上的每一点坐标都有无穷多个 ,…  相似文献   

12.
给出可适用于大开孔率 ( ρ0 ≤ 0 .8)的带径向接管的圆柱壳受端部力矩作用时的薄壳理论解 .采用修正的Morley方程代替前人使用的Donnell扁壳方程 ,在主壳展开面极坐标 (α ,β)系中求解开孔圆柱壳齐次解 ,既保持了薄壳理论的精度量级 ,又不受开孔率的限制 ;利用Goldenveizer的位移函数圆柱壳方程 ,在支管展开面主坐标 ( ζ ,θ)系中求得非平齐端头支管的齐次解 .主壳与支管交界处的边界位移和边界力分别由 (α ,β)、( ζ ,θ)系转换到总体柱坐标 ( ρ,θ ,z)系后均为θ的周期函数 ,因而可分别展成Fourier级数 ,各谐的Fourier系数可利用数值积分获得 ,再由连续条件得到整体结构的薄壳理论解 .经前人的实验和三维有限元计算结果的检验 ,证明解是可靠的 .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对文[1]的补充。在[1]中我们着重阐述了微机辅助平面解析几何中直角坐标方程的教学问题,现就平面解析几何中另两类方程——极坐标方程和参数方程的微机辅助教学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并提供一个实用的程序。 从教材内容和教学实践看,关于极坐标方  相似文献   

14.
黄化宇 《数学通报》2007,46(10):46-47
圆锥曲线许多问题都与离心率有关,在讨论这些性质时,一般都习惯在直角坐标系下分别对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进行讨论,显得比较繁琐.我认为对这类问题比较适合从极坐标角度来考虑.原因是圆锥曲线有统一的极坐标方程ρ=ep/1-ecosα,既包含有离心率e,又可以避免对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分别进行讨论的麻烦。  相似文献   

15.
在解析几何中,常会遇到求两条动直线交点轨迹的问题,解答这类问题虽有一定方法可循,但也有较强的技巧性,初学者往往感到变化莫测,茫无头绪。事实上,只要我们深入分析题意,区别归类,总结解题特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能掌握各种解题思路的。下面我们给出求两条动直线交点轨迹的一些方法,供教学参考。一、解方程组求两条动直线交点的坐标题中直接给出两条动直线的代数方程,欲求其交点的轨迹时。我们可以把两条直线的方程联立成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求得交点的坐标,即所求交点轨迹的参数方程,再设法消去参数得到普通方程。  相似文献   

16.
1坐标的多种表示法例1点是否在曲线错解将点的坐标代人方程不适合,故此点不在曲线上.分析在极坐标系下当尸时,同一点坐标有多种表达式·若把点(1一十】,毛)变为(/M一1,4)再代人方程就适合了·上述解答忽视了极坐标的特征.Zf供不#价例2求直线L:3X一如一8与曲线C:严ino=sin20的交点.用解化曲线C的方程为直角坐标方程polno=Zsln&os6,尸“2CO80,4=Zpe。)>/+y‘=Zx解方程组广3?一月得交点(善,一车)’”’”‘—一(X‘斗/一2工’”—“”””5”5”分析曲线C:psinq=Zsin&osg表示两条曲线,其中一条是圆x…  相似文献   

17.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是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 ,课本在谈到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时 ,指出两个关系 :①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 ,②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其中①我们叫曲线方程的完备性 ;②叫曲线的方程的纯粹性 .在求轨迹方程时 ,教材强调分五步求轨迹方程 ,“除个别情况外 ,化简过程都是同解变形过程 ,步骤 5 (即证明② )可以省略不写 ,如有特殊情况 ,可适当予以说明 .”所谓予以说明 ,就是要探讨轨迹方程的纯粹性 .很多学生对此缺乏规律性的认识 ,以至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么 ,解决轨迹方程的纯粹性问题应该怎样进行呢…  相似文献   

18.
去年高考数学(理科)试题第6题是一道应用极坐标求动点轨迹方程的题目,由于在近年高考试题中,列入这类问题还是第一次,因此更显得这一问题的重要,为使中学生能够熟悉极坐标法在解题中的作用,本文现将应用极坐标求动点  相似文献   

19.
韩祥临  陈双 《大学数学》2013,29(3):30-36
利用变形坐标法,讨论了一类变系数的非线性奇摄动问题:(xn+εym)dy/dx+nxn-1y=1,y(1)=a>1,x∈[0,1],0<ε<<1,m,n为自然数,a为常数.通过与L-P方法的对比和对参数几种不同取值的分类探讨,得到了该变系数非线性奇摄动方程的一致有效的渐近解.并且通过数值模拟,证实了方程的精确解和用变形坐标法得到的渐近解的一致性,从而说明用变形坐标法解此类奇摄动方程的渐近解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用极坐标两点间距离公式证明定值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又把《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列入了选修系列4,使得极坐标这一传统教学内容又回到了高中数学之中,为说明极坐标在解题中的应用,本文现应用极坐标系中P1(ρ1,θ1)和P2(ρ2,θ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