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以Fe(NO3)3·9H2O为助剂与廉价的有机小分子催化剂 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N-氧自由基(4-OH-TEMPO)组成催化体系.考察了该催化剂体系上分子氧驱动的氧化含有C=C, N, O和S杂原子的较宽底物范围的伯醇和仲醇氧化生成相应的醛或酮. 结果表明,该反应可在室温条件下在空气中进行,对目的产物的选择性高. 探讨了Fe(NO3)3/4-OH-TEMPO催化氧化醇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2.
系统考察了不同碱及氧化剂对2-碘二双氢非那雄胺(2a)氧化消除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以K2S2O8为氧化剂时,反应效果最佳.以K2S2O8为氧化剂,探索了溶剂、K2S2O8用量、温度、时间对反应的影响,获得最佳反应条件为:四氢呋喃(THF)为溶剂,室温反应10 h,K2S2O8与2-碘二双氢非那雄胺(2a)的投料比为2∶1.在该最优化条件下,非那雄胺(3a)收率为96%,纯度为99.6%.同时,该条件也适用于2-碘-3-氧代-4-氮杂-5α-雄甾-17β-甲酸(2b)和2-碘-3-氧代-4-氮杂-5α-雄甾-17β-甲酸甲酯(2c)的氧化消除反应,得到相应目标产物收率和纯度均高.本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品收率和纯度均高且对环境友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Ce0.6Zr0.35Y0.05O2 和Pr0.6Zr0.35Y0.05O2两种固熔体的晶体结构,氧的储存以及氧化-还原性能. XRD结果表明 Ce0.6Zr0.35Y0.05O2主要以立方的Ce0.75Zr0.25O2结构形式存在,此外还有少量的ZrO1.87. 而Pr0.6Zr0.35Y0.05O2则主要以立方的Pr0.60Zr0.40O2结构形式存在.这两种固熔体粒子都为纳米级,具有多孔和较大表面积的特征.将Y3+掺杂到Ce0.6Zr0.4O2 或Pr0.6Zr0.4O2晶格中,可以提高氧空位, Ce4+或Pr4+浓度. H2(和CO)-O2滴定和TPR-再氧化试验表明在这两种固熔体中分别存在着可逆的Ce4+/Ce3+或Pr4+/Pr3+氧化还原能力.基于试验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将Y3+掺杂到Ce0.6Zr0.4O2 或Pr0.6Zr0.4O2晶格中可以(1)提高晶格氧的活动能力,(2)提高Ce4+或Pr4+浓度,(3)提高氧的储存能力和(4)Pr0.6Zr0.35Y0.05O2在Redox性能, 晶格氧的活动能力和氧的储存能力等方面优于Ce0.6Zr0.35Y0.05O2.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钒化合物对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NHPI)催化分子氧氧化乙苯反应中的调变效应.结果表明,由8-羟基喹啉及其衍生物与乙酰丙酮氧钒(Ⅳ)配位制得的8-羟基喹啉氧钒(Ⅳ)配合物的催化活性比乙酰丙酮氧钒(Ⅳ),NH4VO3和V2O5的高.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乙苯转化率和苯乙酮选择性可分别达60%~69%和97%.基于液...  相似文献   

5.
李洪珍  周小清  李金山  黄明 《有机化学》2008,28(9):1646-1648
3-氨基-4-硝基呋咱(ANF)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含能材料. ANF的制备首先以乙二醛、盐酸羟胺和氢氧化钠为原料, 经过两步反应制得3,4-二氨基呋咱(DAF), 采用新的氧化体系过氧化氢/甲烷磺酸/钨酸钠混合物(H2O2/CH3SO3H/ Na2WO4)代替原氧化体系过氧化氢/硫酸/过硫酸铵混合物[H2O2/H2SO4/(NH4)2S2O8]氧化DAF以67%的产率获得了ANF. 然后在单电子氧化体系高锰酸钾/盐酸混合物作用下ANF发生氧化反应以54.7%的产率得到3,3’-二硝基- 4,4’-偶氮呋咱(DNAzF). 研究表明过氧化氢/甲烷磺酸/钨酸钠混合物是制备氨基硝基单/多呋咱非常有效的氧化体系.  相似文献   

6.
新化合物N-二苯基氧化膦亚甲基-(S)-焦谷氨酸(PO-PGA)由Ph2PH,HCHO和(S)-谷氨酸在甲醇中通过Mannich反应, 然后经H2O2氧化而制得. 化合物PO-PGA的晶体结构经X射线单晶衍射而确定. 晶体为正交晶系, 空间群为P212121, 晶胞参数a=9.319(2), b=15.512(3), c=2.6456(6) nm, Z=4, Dc=1.273 g*cm-3. 该标题化合物通过分子间氢键连接形成环二聚体(PO-PGA)2(CH3COCH3), 空腔大小为0.5656 nmⅹ0.3405 nm. 经元素分析、 IR、 H1-NMR、 P31-NMR和质谱对PO-PGA及其和硝酸铈形成的配合物的(PO-PGA)2Ce(NO3)3*(H2O)3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王俏 《合成化学》2004,12(2):204-206
研究了以麦秆为原料用水解-氧化-水解法制取草酸的工艺方法。最佳反应条件:麦秆用量50g,硫酸浓度70%,物料浸泡时间≥3h,m(硝酸):m(麦秆)=2.1:1.0;氧化催化剂V2O5-FeCl3[n(V2O5):n(FeCl3)=1:1]用量0.1g,氧化-水解反应时间5h,反应温度65℃~70℃,草酸二水合物收率75.5%。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吸附剂修饰合成Fe_2O_3/Al_2O_3的氧化动力学。其中,吸附剂(K_2O、Na_2O、CaO)用于控制化学链燃烧过程中有毒氯化物、硫化物以及重金属的排放。首先在热重分析仪(TGA)上利用合成气作为还原气氛使氧载体呈还原态(FeO/Al_2O_3),在空气气氛下进行了原FeO/Al_2O_3以及三种吸附剂修饰FeO/Al_2O_3的氧化实验,实验温度分别为850、875、900和925℃。通过八种等温动力学模型对900℃下原FeO/Al_2O_3的氧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hase boundary-controlled(contracting cylinder)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其氧化过程(FeO向Fe_2O_3转化过程)。利用该模型分别计算了原FeO/Al_2O_3、K_2O修饰FeO/Al_2O_3、Na_2O修饰FeO/Al_2O_3和CaO修饰FeO/Al_2O_3的氧化动力学参数,其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3.71、20.21、21.62和24.20 k J/mol。通过进行比较依据动力学参数计算得到的转化率随时间的函数以及实验获得的转化率随时间的函数,进一步证实了phase boundary-controlled(contracting cylinder)模型的可靠性以及相应动力学参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氨基呋咱氧化为氨基硝基呋咱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开发了将氨基呋咱转化为氨基硝基呋咱新的高收率氧化方法. 采用甲烷磺酸为介质, 以过氧化氢、碱或碱土金属和胺为基的氧化物(如钨酸钠或过硫酸铵)混合物的新氧化体系[H2O2/CH3SO3H/Na2WO4或(NH4)2S2O8]代替以硫酸为介质的过氧化氢和过硫酸铵混合物氧化体系, 分别对3,4-二氨基呋咱(DAF)、3,3’-二氨基-4,4’-氧化偶氮呋咱(DAAF)和3,3’-二氨基-4,4’-偶氮呋咱(DAAzF)进行氧化, 以高于65%的产率获得了3-氨基-4-硝基呋咱(ANF)和3-氨基-3’-硝 基-4,4’-氧化偶氮呋咱(ANAF), 并以15%的收率合成得到新化合物3-氨基-3’-硝基-4,4’-偶氮呋咱(ANAzF). 研究表明甲烷磺酸/过氧化氢/碱或碱土金属和胺为基的氧化物混合物是制备同时含有氨基和硝基基团的系列呋咱化合物非常有效的氧化体系.  相似文献   

10.
张岳  胡克源 《催化学报》1986,7(4):324-329
在氧大大过量条件下,分别考察了丙烯和丁酮在K/Mn原子比分别为0和0.12的两个氧化锰催化剂上的深度氧化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有机物类型不同,反应动力学特征及掺钾对动力学的影响也不同。丙烯深度氧化反应速度可用幂函数表达式r=Ae~(-△ERT)P_(C_3U_6)~α来表示,而丁酮深度氧化反应速度则可用氧过量且保持不变条件下的L-H方程r=KP_(C_4H_8O)/(l+bP_(C_4H_8O))~2来描述。  相似文献   

11.
以苯甲硫醚(Ph SMe)为化学毒剂芥子气的模拟剂,研究了Na2Mo O4催化H2O2溶液氧化Ph SMe的两阶段反应动力学及产物分布.Ph SMe在Na2Mo O4催化H2O2溶液中生成了苯甲亚砜(Ph S(O)Me)和苯甲砜(Ph S(O)2Me).相对无催化H2O2溶液,Na2Mo O4催化在加快Ph SMe氧化为Ph S(O)Me的同时,也将过度氧化产物Ph S(O)2Me的产率提高了两个数量级.95Mo NMR测试表明,Mo O42-与H2O2反应生成了钼酸盐过氧配合物Mo Ox(OO)(4-x)2-,当H2O2/Mo O42-5时,Mo(O2)42-是主要的活性物种,通过直接氧转移方式导致硫醚→亚砜→砜的氧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过氧酞菁钛(PcTi0_2)在三苯基膦(Ph_3P)以及1-辛烯氧化反应中氧原子转移性能.在温和条件下,PcTiO_2可化学计量地转移一个氧原子至Ph_3P形成Ph_3O.然而,在1-辛烯的氧化反应中,只有在共催化剂,(PhCN)_2PdCl_2存在下,PcTiO_2才能将氧原子转移至被Pd化合物活化的烯烃上形成辛酮.实验结果表明,PcTiO_2在上述两个氧化反应中,只能起转移一个氧原子的作用,不可能形成以分子氧为氧化剂的催化氧化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以含硼生铁为原料直接冶炼硼钢新工艺的关键问题进行基础研究,为新工艺提供理论依据.探讨了不同温度(1400℃、14500℃、1500℃和1550℃)、气氛(空气、通氧)、造渣剂(CaO)条件下含硼生铁中C元素的氧化规律,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空气条件下含硼生铁中C元素的氧化呈直线规律,温度、通氧、加CaO造渣剂对C元素氧化规律影响不大.C元素的氧化依靠[O]的扩散,其氧化反应为0级反应.  相似文献   

14.
建立有机元素分析仪测定聚丙烯腈基预氧化纤维中的氧元素含量的方法.考察了样品舟、裂解温度以及称样量等对氧元素测试结果的影响,优化后的测定条件:样品舟为4 mm×4 mm×11 mm的锡舟,裂解温度为1150℃,称样质量为(3±0.2)mg.氧元素的质量(x)在0.058~0.271 mg范围内与其响应峰面积(y)具有良好...  相似文献   

15.
用晶格氧为氧源的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热重分析技术在甲烷气氛下考察了储氧材料Fe2O3提供晶格氧的过程,用甲烷/氧切换反应和在线质谱检测方法研究了以Fe2O3晶格氧代替气相氧用于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可能性.结果表明,Fe2O3在甲烷气氛下的还原过程包括Fe2O3→Fe3O4和Fe3O4→FeO→Fe,甲烷被氧化为CO2和H2O.在750℃下进行的CH4/O2切换反应结果表明,首先,约25%的CH4与Fe2O3中的晶格氧反应,生成CO2和H2O,然后,生成的CO2和H2O与剩余的约75%的CH4在Ni/Al2O3催化剂上进行蒸汽重整和C\r\nO2重整,从而按燃烧-重整机理实现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选择合适的CH4/O2切换条件,可使甲烷高转化率、高选择性地生成合成气.  相似文献   

16.
乙醇-水混合体系中合成了15种新的稀土元素的固态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化学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RE_2(BPMPPD)_3·nH_2O和Ce(BPMPPD)_2·6H_2O(BPMPPD为1,5-双(1′-苯基-3′-甲基-5′-氧代吡唑-4′-基)戊二酮-[1,5]),对配合物的荧光光谱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三有机锡氢氧化物和手性配体(4R)-3-[[(2S)-5-氧-2-吡咯烷基]羰基]-4-噻唑烷甲酸(HL)反应合成了3个三有机锡(4R)-3-[[(2S)-5-氧-2-吡咯烷基]羰基]-4-噻唑烷甲酸酯R3SnL[1,R=c-C6H11(a),C6H5(b),C6H5C(CH3)2CH2(c)],通过元素分析、IR、1H NMR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了其结构。化合物1a属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化合物1b属单斜晶系,P21空间群。二者均为由羧基氧和内酰胺羰基氧桥联配位形成的右螺旋链状有机锡配位聚合物,锡原子具有五配位[SnC3O2]畸变三角双锥构型。化合物1a和1b对体外2种人癌细胞Colo205和Bcap37增殖均有强的抑制作用,其活性为1b1a。  相似文献   

18.
萃取法去除硫酸氧钛液中杂质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美琴  徐卡秋  叶静 《应用化学》2010,27(12):1462-1465
采用溶剂萃取法有效去除了钛白粉制备过程中的中间产物硫酸氧钛液中大量的杂质铁。 将硫酸氧钛液中的Fe2+氧化成Fe3+后,用磷酸三丁酯(TBP)和煤油混合体系萃取除去Fe3+。 考察了氧化剂、稀释剂、有机相中TBP体积分数、萃取相比、NaCl加入量等对铁萃取率的影响以及反萃条件的选择和萃取剂的循环使用效果,结果表明,用煤油作稀释剂,TBP在有机相的体积分数为60%,萃取相比O/W为2∶1时,NaCl加入量以Cl-计4 mol/L,Fe3+的3次萃取率可达99%,钛的损失率低至0.4%。当反萃相比W/O为1∶1时,Fe3+的3次反萃率可达100%。TBP经过5次萃取-反萃循环使用后,对Fe3+的萃取率无明显下降,可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19.
齐墩果酸乙酰氧基取代三烯的合成及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齐墩果酸(1)为原料,依次经过17-羧基的甲酯化、3-羟基的苯甲酰化、12-双键的臭氧化、Br2/HBr脱氢、羰基的烯醇乙酰化以及C环的光照开环,得到12-乙酰氧基取代的三烯化合物6。 采用不同的氧化剂,如O3、间氯过氧苯甲酸、H2O2、过氧叔丁醇以及Na2S2O8等对化合物6进行氧化,得到了十氢萘型的手性合成子以及环氧化或者环氧内酯化的齐墩果酸衍生物。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金属氧化物载体(MOx)对其负载纳米金催化剂(Au/MOx)上CO氧化反应的影响。采用典型的共沉淀法和沉积-沉淀法在完全相同的焙烧条件下制备了一系列MOx负载金催化剂,以CO氧化转化50%时的反应温度(T1/2)定量评价了MOx载体和Au/MOx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进一步将MOx载体与相应Au/MOx催化剂的T1/2值之差对MOx载体的金属-氧结合能做曲线进行关联,发现二者呈明显的火山型关系。这一结果表明,采用具有适当金属-氧结合能(300–500 atom O)的MOx可大大提高沉积于其上的Au纳米颗粒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