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研究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中国对虾资源时空分布特征,本文根据2010—2020年每年8月份在该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全局莫兰指数、热点分析和分布重心法,比较分析了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中国对虾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自相关性。结果显示: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中国对虾资源密度的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年际间分布范围为(8.69±2.95)~(35.53±8.60)g/h,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大随机性;中国对虾分布重心较为集中,均分布在25 m等深线附近,在经度和纬度上分表现出在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上来回往返的趋势。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分析表明,除2020年存在较弱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外,其他年份均表现出显著的随机分布模式;中国对虾分布的冷点、热点渔区均表现出一定的随机性,局部空间自相关性较低。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明晰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中国对虾资源的分布规律,可为今后中国对虾资源调查和增殖放流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靖海湾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资源量贡献率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海面积法对2010—2012年靖海湾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本底资源量和放流后资源增加量进行估算,分析了放流种群和自然种群的比例及放流苗种的阶段性成活率.调查结果表明:2010—2012年,靖海湾三疣梭子蟹放流后10 d左右,海域中三疣梭子蟹资源量分别达到342.9万只、285.67万只和571.5万只;放流种群占总资源量比例分别为62.5%、85.0%和92.5%;放流苗种的阶段成活率分别为34.3%、37.0%和31.2%.  相似文献   

3.
通过2013年山东半岛南部中国明对虾放流后的跟踪调查和后续的样品采集,收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中国明对虾,对其进行生物学测定和生长特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半岛南部中国明对虾体长与体质量成幂指数关系,在体长相同的水平上,大规格苗种的体质量要大于小规格苗种.(2)8月中旬以前,大、小规格苗种存在明显的体长差异,8月下旬以后,小规格苗种体长可与大规格苗种趋近,但体质量并未与大规格苗种趋近,明显要小于大规格苗种.(3)小规格苗种理论生长年龄,明显大于大规格苗种理论生长年龄,表明小规格苗种入海后存在一个较长的生长适应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明显要差于大规格苗种.(4)小规格苗种体质量最快生长期较大规格苗种推迟16 d左右,适当延后开捕日期,可明显提高小规格苗种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象山港中国对虾(包括人工放流群体和自然繁殖群体)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人工放流群体的生长特征与自然繁殖群体基本相同;人工放流群体雌、雄虾的体重生长拐点分别为8月3日及7月28日;人工放流群体的体长、体重生长方程为:  相似文献   

5.
浙江沿海中国对虾标志放流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1995年,在象山港及六横南部渔区继续进行中国对虾大规模标志放流。阐述了不同体长,在不同时间、地点的标放的标志对虾在浙江新的海域环境条件下移动、分布规律及生长、成活、产卵等情况,进一步验证了与放流虾群行动分布趋于一致,为我省中国对虾生产性放流增殖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6.
7.
对五垒岛湾2010—2015年的海蜇增殖放流前本底资源量和增殖放流后资源增加量进行调查,采用扫海面积法进行估算,并对每年的海蜇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的比例及放流苗种的阶段成活率进行研究.研究表明:2010—2015年,海蜇增殖放流10 d后,放流群体占总资源数量比例分别为74.95%、94.68%、100%、94.45%、90.46%、92.58%,五垒岛湾海域海蜇自然群体资源量较低,放流群体海蜇资源起到了明显的补充作用;放流苗种在放流10 d后的阶段成活率分别为0.31%、0.44%、0.73%、0.88%、0.69%、0.96%,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成活率仍偏低.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2年三疣梭子蟹放流前后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借助大型多元统计软件PRIMER的聚类分析、多维排序尺度、相似性分析以及生物量丰度曲线分析功能,对山东半岛南部各放流海湾渔业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时间段内,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不明显(R=0.073,P>0.05),各放流海湾的群落优势种在放流以后发生改变,以甲壳类为优势种主体,并成为组群划分的决定性因素,但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基本不变;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的变化表明,增殖放流以及鱼群洄游虽然对群落结构的变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0—2016年在靖海湾与五垒岛湾进行的三疣梭子蟹放流前本底调查和放流后跟踪调查结果,对比分析靖海湾与五垒岛湾三疣梭子蟹苗种的贡献率及成活率.调查结果表明,靖海湾与五垒岛湾三疣梭子蟹自然群体资源量均较低,2010—2016年靖海湾三疣梭子蟹放流群体资源贡献率分别为50%,80%,90%,60%,81. 25%,76. 36%和92. 31%,五垒岛湾三疣梭子蟹放流群体资源贡献率为分别为60%,50%,75%,75%,95%,85. 71%和72. 73%,放流群体贡献率较大.近7年,靖海湾三疣梭子蟹苗种成活率分别为12. 86%,16. 33%,14. 24%,11. 37%,24. 87%,70. 32%和68. 88%,五垒岛湾苗种成活率分别为6. 86%,3. 42%,5. 68%,5. 84%,37. 76%,23. 85%和30. 86%,靖海湾放流苗种成活率略高于五垒岛湾.通过靖海湾与五垒岛湾三疣梭子蟹放流效果对比分析得出,增殖放流对三疣梭子蟹资源有极大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虾原产黄渤海,浙江海域仅偶见其踪迹。其个体大,生长快,生命周期短,经济价值高,是较理想的增养殖品种。为将中国对虾引入我省自然海域,我们在象山港进行了中国对虾苗种放流试验。关于中国对虾在黄、渤海域的生长情况,已有较祥尽的研究。为了解在象山港放流的中国对虾(以下简称放流群)对港内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及生长情况,本课题组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本文就放流群在港内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山东半岛人均水资源量和耕地每公顷水资源量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和1/5.水资源已成为严重制约山东半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短缺因素.该区水资源不足一方面是由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导致的半岛性水资源不足(半岛因陆域狭小,河短流急,水资源利用条件差而引起的水源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增加,加剧了水资源的不足.据初步预测,到2000年山东半岛相应于保证率50%、75%、95%时的缺水量分别为21×109m3、35×109m3和50×109m3.由此可见,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山东半岛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本文探讨了山东半岛水资源现状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东半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山东半岛区域文化和谐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山东半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互动并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建立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一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推动半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山东半岛文化和谐发展实施“一二三四五六”战略,即:一体化,两加强,三文共建,四位一体,五个统筹,六大工程,全面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山东半岛海砂资源的分布情况,探讨了合理运用与开发海砂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分析山东半岛城镇空间的历史演变过程及机制,对山东半岛城镇空间演变的动力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提出政府主导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区开发、企业自组织形成的多样化产业集群是未来城镇空间演变的新动力,都市圈结构是城镇空间未来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5.
对未感染中国对虾,实验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体后3h,12h,24h和36h及96h和136h,进行了系统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感染病虾的多种组织细胞呈阳性反应,说明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体具有广泛的宿主靶细胞,其中最易感的靶细胞是鳃、胃、后肠中具有合成和分泌几丁质动能的细胞,于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体侵入虾机体的体途径,使对虾致病和死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基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03年、2007年、2012年县域经济发展数据,利用基尼系数、主成分分析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经济区县域经济时空格局演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2003-2012年间蓝色经济区经济总体差异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22003年、2007年、2012年的蓝色经济区县域经济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经济区内存在高值、低值集聚现象,高值多集聚在以烟台、威海、青岛为中心的北部环渤海沿岸和南部黄海沿岸地区,低值多集聚在西北黄河三角洲区域和中部内陆地区.3蓝色经济区县域经济冷、热点区域空间格局在不同年份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4蓝色经济区经济差异格局演化驱动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地理区位、政策与区域发展战略、资源基础和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7.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山东半岛的环境现状及今后15年(即1995~2010年)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形势作了分析和预测,提出了适合于山东半岛目前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环境保护及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12.4万年以来山东半岛东北部沿海地区的构造抬升速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综合考虑新构造运动和全球海面变化与海岸带地区地貌发育关系后,根据现代地貌面、海岸线和相关沉积等所反映的海面变化与全球海面变化的对比,推算了山东半岛东北部沿海地区的新构造抬升速率。结果表明,12.4万年以来牟平-即墨断裂带两侧的构造抬升速率有明显差异,断裂带西侧沿岸为0.50mm/a,断裂带东侧沿岸仅为0.15m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