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避免传统氧化铬工艺所产生的含铬副产物对环境的污染,本文提出了用淀粉水热还原铬酸钠生产氧化铬的新工艺。在对水热还原过程的反应规律及反应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淀粉水热还原铬酸钠过程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调查了影响六价铬还原转化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反应物浓度和反应时间是主要因素。选择等温、恒容、不可逆反应动力学模型来描述其反应过程,其动力学方程为:r=-d[Cr(Ⅵ)]/dt=1.367×1013e-100.566×1000/RT[Cr(Ⅵ)][St],即指前因子、表观活化能和总反应级数分别为1.367×1013L/(mol·h)、100.566kJ/mol和二级或拟二级。该反应属化学反应控制,对Cr(Ⅵ)和淀粉均表现为一级或拟一级。  相似文献   

2.
本文使用SEM、EDS、EAS、XRD和电阻率测量技术,研究了工艺参数和加入(Co,Fe2O3)对PTC(V1-x,Crx)2O3陶瓷的显微结构和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为了制造优良性能、高可靠的热敏电阻器,必须精确控制陶瓷组份和工艺。引人象C。这样的添加物是重要的,它主要以金属形式分布在基体中,同时发现添加物对试样致密度和电性能的影响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以加热转化,硝酸溶解提取,重铬酸钠合成为主要步骤的制备新工艺,用草酸泥渣制得了铬酸铅.对用草酸泥渣制备铬酸铅的工艺原理进行了分析.本文着重研究了原料粒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硝酸用量等因素对产品产量和铬酸铅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IC反应器启动过程中酸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企业的酒精和淀粉生产废水为研究对象,分析导致IC反应器内酸化的原因,并对IC反应器内酸化后的恢复措施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反应器内酸化后表现为:COD去除率下降、pH值下降、VFA值升高、产气率减少,采用间歇进入清水洗出反应器内大量的挥发酸的办法,可使酸化后的反应器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磁处理油酸钠溶液对钛铁矿和钛辉石浮选的影响.研究发现磁处理油酸钠溶液使钛辉石回收率由75.0%降至60.6%,钛铁矿回收率由75.2%降至69.3%;磁处理后的油酸钠溶液中钛铁矿和钛辉石的Zeta电位均正移,且钛辉石正移幅度较大,说明磁处理后油酸钠对钛铁矿的选择性增加.通过研究磁处理后油酸钠溶液的电导率、表面张力和光谱性质的变化揭示磁处理影响浮选的机理.磁处理后油酸钠溶液的电导率和表面张力增加,溶液中氢键作用减弱,促进了油酸根离子的释放,数量增多且得以释放的油酸根离子选择性吸附在钛铁矿表面,使钛铁矿和钛辉石之间的可浮性差异扩大.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铬铁矿碱溶得到的铬酸钠碱性液中Na2CrO4和NaOH的高效分离,研究了铬酸钠碱性液体系的蒸发结晶过程工艺,通过条件优化得到:碱性液的蒸发至碱度为47.67%(w%),结晶温度为40℃时,保温1 h后过滤,可以实现铬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有效分离。  相似文献   

7.
用极谱法测定铬酸衍生物的半波电位,从理论上讨论了铬酸衍生物氧化作用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工业生产中的含铬废料制备了铬酸铅,制备方法是在55℃下用稀盐酸溶解含铬废料后过滤掉铜杂质,滤液用10%的NaOH溶液调pH=13,再用双氧水将Cr(Ⅲ)氧化为Cr(VI),加入Pb(Ac)2溶液,生成沉淀PbCrO4,讨论了各种因素对制备铬酸铅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葡萄糖为进水基质,建立稳定基态后,研究了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的酸化特性.实验表明:进行有机负荷冲击后,产异丁酸菌和产异戊酸菌对此扰动比较敏感,产乙酸菌和产丙酸菌次之,产戊酸菌对有机负荷冲击的响应最慢,说明厌氧序批式反应器有一定的耐有机负荷冲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供了一种暂堵剂酸化试验研究方法。对暂堵剂的油溶性、粒度分布及在酸液中的稳定性和暂堵剂与酸液的配伍性进行了试验分析,采用特殊设计的暂堵酸化试验仪器,分别研究了暂堵剂对岩芯的暂堵效率,在产出液中解堵效率,及不同渗透率岩芯的暂堵分流效率.模拟实际酸化过程的注酸顺序,进行了暂堵酸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DZ-1暂堵齐,其油溶性好,在酸液中表现为惰性,与酸液及添加剂配伍性好,并联岩芯酸化时能有效地暂堵分流,使低渗透岩芯吸酸量增大,均匀改善了各不同渗透性岩芯的最终渗透率,提高了酸化效果。结果分析表明,采用暂堵剂酸化技术可有效地解决渗透率差异较大的多层油藏均匀吸酸,均匀解堵问题,而无需进行其它分层措施,是一项值得推广的砂岩酸化新技术。  相似文献   

11.
烧结法铝酸钠粗液低压脱硅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低压脱硅过程中添加混合硅渣、钙硅渣、含水铝酸钙及钠硅渣等不同种类的晶种对铝酸钠粗液脱硅速度的影响,同时探讨了Na2CO3、Na2SO4等盐类对铝酸钠粗液脱硅速度及深度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做出的结论对提高一次脱硅速度及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膜蒸馏浓缩青霉素水溶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直接接触式膜蒸馏方法研究了热敏性物质青霉素水溶液浓缩过程的可行性及操作条件对浓缩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热侧料液浓度的升高,膜渗透通量几乎不下降;随冷热侧温差的增加,膜渗透通量急剧增大;而且青霉素水溶液的流动性能是浓缩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以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过氧化苯甲酰(BPO)引发苯乙烯(St)、二乙烯苯(DVB)、苯乙烯磺酸钠(NaSS)共聚合制备交联聚苯乙烯磺酸钠,并用红外光谱(FTIR)和热分析(DSC)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共聚物中苯乙烯磺酸钠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聚合反应时间为10 h温度90℃时,共聚物中苯乙烯磺酸钠的含量最接近理论值.DSC结果表明磺化聚苯乙烯其玻璃化转变温度(112℃)高于聚苯乙烯(104℃),但是磺化度进一步增加却观察不到明显的玻璃化转变.通过测定共聚物在水中的电导率,发现共聚物中苯乙烯磺酸钠的摩尔分数为7.81%时,导电率可达到0.32×10-2S/cm,苯乙烯磺酸钠摩尔分数继续增大对共聚物导电率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4.
从铝酸钠溶液中析出一水软铝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热力学分析确定了铝酸钠溶液体系中三水铝石、一水软铝石平衡固相与温度和苛性比之间的关系。以三水铝石为前驱体,通过水热法处理,制得蛄晶良好、纯度较高的一水软铝石;升高温度,延长反应时间,减小前驱体粒度以及加入适量苛性碱都有利于三水铝石向一水软铝石的转变。以一水软铝石为晶种分解铝酸钠溶液的实验结果表明:分解原液浓度升高,分解率降低;晶种粒度减小,分解时间延长,分解率升高;在95℃,铝酸钠溶液只析出一水软铝石,且最大分解率可迭43.19%;而在85℃以下,分解产物为三水铝石。实验蛄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高浓度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动力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引入瞬时晶种系数Krt,以[(ρ-ρc)/ρf]n2为过饱和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的推动力,导出了高浓度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的动力学方程,得到在高浓度条件下晶种分解过程的表观活化能为30.84kJ/mol。应用所导出的动力学方程,对分解温度、苛性碱浓度、过饱和度等因素对高浓度条件下晶种分解过程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该过程的控制方式由铝酸钠溶液较低浓度时的表面化学反应控制转变为高浓度的扩散控制或混合控制,从而导致铝酸钠溶液高浓度时的活化能明显低于其较低浓度时的活化能。  相似文献   

16.
采用湿式氧化法脱除铝酸钠溶液中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鉴于铝酸钠溶液中S2-使得铁的含量增加而影响氧化铝的品位,研究采用往高压釜内通入氧气的湿式氧化法脱除拜耳液中的S2-的工艺。首先探索各种因素对S2-去除率的影响,然后对湿式氧化法转化硫化物的规律和机理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湿式氧气氧化法S2-的去除率受釜内起始平衡氧气压力、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的影响;较适宜的操作条件是:反应温度为200℃,氧气压力为3.0 MPa,S2-的浓度为31.2 mmol/L,此时S2-的去除率为99%;在高温高压下,铝酸钠溶液中的S2-大部分被氧化为SO42-,进行的是深度氧化,只有少部分S2-被氧化为硫代硫酸根、亚硫酸根及硫的其他形态;影响S2-氧化为SO42-的因素主要是反应温度和氧气压力,当温度高达260℃、氧气起始平衡压力达到1.0 MPa时,就有98%以上的S2-被氧化为SO42-。  相似文献   

17.
铝酸钠溶液离子膜电解方法制备氢氧化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等浓度的铝酸钠溶液,利用离子膜技术对其进行电解种分,所得产品用X射线检测。研究结果表明:铝酸钠溶液通过离子膜电解种分,不但可获得纯度较高氢氧化铝产品,还可获得浓度较高的NaOH溶液和副产物H2与O2;通电约12 h后,分解率可达71.7%;离子膜电解种分的分解率明显高于拜耳法种分的分解率。  相似文献   

18.
海洋酸化的生态危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巨量CO2进入大气层,不仅产生严重的温室效应,也使得全球海洋出现酸化现象。海洋中氢离子浓度在最近200年里已经上升了30%,21世纪内将再增加3倍,到22世纪海洋将处于极端酸性环境。已有的报道显示,酸化将对石灰化型生物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害,但海洋酸化对生态系统稳定和人类健康的影响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海洋酸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了海洋中不同生态系统所受海洋酸化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