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解决传统的基于模糊推理的车辆跟驰模型参数校准精度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TSK模型的车辆跟驰模型.采用改进的基于遗传算法的TSK模型辨识方法,对分组中数据点不足的情况作了特别处理,通过GPS采集跑车实验数据,根据实测数据构建并验证TSK模型.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吻合较好,模型精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表明TSK模型用于车辆跟驰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神经网络的车辆跟驰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神经网络模拟无车道变换行为的单一车道车辆跟驰行产 (加速、减速、不动作 ) 神经网络的自学习特点 ,使得神经网络模型把驾驶员周围的各种信息并行结合起为产生可靠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普遍存在的车辆跟驰问题,简述了车辆跟驰理论及其已有的一些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修正的跟驰模型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考虑前后车速度关系的车辆跟驰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传统车辆跟驰模型的局限性,建立了考虑前后车速度关系的车辆跟驰模型:前后车以相同速度匀速行驶时的跟驰模型;前后车以不同速度匀速行驶,后车速度小于前车速度时的跟驰模型;前后车以不同速度匀速行驶,后车速度大于前车速度,当前车速度不变时的跟驰模型和前车减速时的跟驰模型.以四种跟驰模型为基础,分别建立了相应的速度一间距关系和车辆追尾模型.追尾模型表明:最小车头距离是后车速度的二次函数,随后车速度急剧缩小;当实际车头距离小于该值时,则会发生追尾事件.  相似文献   

5.
对车辆跟驰理论进行概述,分析车辆在非自由状态行驶下的跟驰特性。跟驰模型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吸引了交通工程学、统计物理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参与研究,建模时考虑因素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复杂,随着模型的不断发展,逐渐贴合于实际交通状况;分析了刺激-反应类模型、安全距离Gipps模型、优化速度FVD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重点剖析了四类模型的建模思路和改进过程,对经典跟驰模型进行总结对比;展望了跟驰模型未来发展的趋势,指出在无人驾驶和智能网联的大环境下,基于机器学习的安全跟驰状态辨识方法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的跟驰特性研究及基于多元信息融合的跟驰模型构建等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车辆跟驰模型是微观交通仿真的核心.随着微观交通仿真应用的不断发展,需要对更多的交通场景进行建模,而现有的车辆跟驰模型在扩展性上已掣肘.提出基于产生式规则系统的车辆跟驰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用产生式规则系统模拟驾驶行为是可行的,通过模糊规则和普通规则的共同作用,能方便地进行扩展.  相似文献   

7.
从模型形式、参数标定以及模型假设条件的角度出发,对相对速度—加减速度模型、安全距离模型、线性模型进行了综合论述,分析已有模型的特点及适用条件,认为目前的车辆跟驰模型由于其假设前提的限制,制约了其在交通流系统中的实际应用,说明有必要建立基于综合环境影响的车辆跟驰模型,并根据我国交通的实际特点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安全间距的车辆跟驰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计算机技术和车辆跟驰模型为基础的微观交通流仿真是进行各种管控措施模拟实验和进行ITS(智能运输系统)开发研究的重要手段。仿真软件对过程的封装使用户无法全面理解其仿真模型和介入仿真过程,容易对仿真结果提出质疑。为此,对目前多数微观仿真系统使用的基于安全间距的车辆跟驰模型进行综述,介绍其构建思想和算法内核,并对算法的优缺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车辆跟驰问题的建模及其求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普遍存在的车辆跟驰问题,根据交通动力学中的跟驰理论,将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提出了滞后时间与跟驰状态有关的非线性跟驰模型.从工程实用性出发,给出了模型的近似解析解和基于跟驰平衡状态下车速与车距关系的迭代数值解.仿真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和算法能获得现实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为改进交通流模拟,提出了微观与宏观统一的交通流动力学模型.从微观的车辆跟驰模型出发,假设路段单元体中的车流为整体,且单元体的运动遵守拉格朗日坐标系下的车辆跟驰运动模型,那么该模型在变换为欧拉坐标后,与流量方程结合,推导出宏观的交通流动力学模型.模型分析和数值仿真表明该模型能够良好地模拟交通流的堵塞和疏导等现象.  相似文献   

11.
基于传统跟驰模型提出考虑多前车速度和加速度信息影响的跟驰模型,根据车辆轨迹信息对跟驰模型参数标定,探究多前车信息对本车运行在交通安全和效率方面的影响以及协同自适应巡航(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车辆在不同渗透率下对交通安全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紧邻前车外,多前车的运动信息会对后车的运动造成影响;考虑多前车的速度和加速度反馈会提高交通安全和效率;CACC车辆对交通安全和效率的影响与CACC渗透率和排列方式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莫业柳  时伟  薛郁  唐铁桥 《广西科学》2008,15(4):389-395
从提高车流的稳定性和降低车流能耗的角度,考虑多辆车相对速度的总体阻尼效应,提出一种多重"向前看"多速度差交通流跟驰模型(MRVOV模型),并将该模型与几种典型的跟驰模型的稳定性及能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充分利用前方车辆运动信息的情况下,MRVOV模型能较好的反映现实交通的跟驰效应,仅仅考虑前方较少车辆对当前车的影响,就可以增强车流的稳定性,降低资源浪费,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
为提升跟驰模型的模拟精度,更加有效地刻画跟驰行为特性,从车辆的实际运行规律出发,将行驶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归纳为效率与安全2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借鉴人工势能场的基本思想,将这2种因素抽象为驾驶员受到的驱动力和阻碍力,进而建立相应的跟驰模型.根据普遍的驾驶行为特性,将车辆运行状态分为减速停车、起动加速和常态行驶3类,并据此对实...  相似文献   

14.
跟驰模型是交通流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但左转车辆在交叉口转弯过程中跟驰行为的特征表现,尚缺少基于实际数据的深入研究。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信号交叉口左转车辆跟驰实验,基于高精度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和移动地理信息系统采集车辆跟驰行为相关数据,分析了信号交叉口不同转弯半径下左转车辆跟驰速度时变规律及分布本征。在全速度差(full velocity difference,FVD)跟驰模型的基础上,考虑跟驰车驾驶员对前导车加、减速反应的非对称性,构建了改进的全速度差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了参数标定。最后,以跟驰车加速度为检验指标,利用实测数据对改进的全速度差模型加、减速度过程的准确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信号交叉口左转跟驰车辆的平均运行速度与转弯半径成正相关;在不同转弯半径下跟驰车速度出现频数最高的数值随着转弯半径的增大而增大;改进的全速度差模型,能更好地描述交叉口左转车辆跟驰过程,驾驶员对前导车减速行为的反应比对加速行为的更强烈。  相似文献   

15.
基于ANFIS的高速公路车辆跟驰模型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描述高速公路上驾驶员在车辆跟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模糊、不确定性的行为特征,采用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ANFIS来建立车辆跟驰模型.首先,通过小波分析方法,对采集到的跟车数据进行降噪,消除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恢复数据的原始信息;根据信号处理方法,利用相关函数计算出驾驶员在跟驰过程中的反应时间.然后,建立以两车速度差、车头间距和后车速度作为输入,以及后车加速度作为单输出的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跟车模型.最终,对该模型仿真训练,自适应生成驾驶员跟驰行为规则,并与传统的GM跟车模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网络模型能较客观地反映高速公路上的驾驶员跟驰行为.  相似文献   

16.
设计包含7种驾驶工况的自由流场景及跟驰场景,对MITSIM(microscopic traffic simulator)、Gipps模型、Wiedemann模型、FVD(full velocity difference)模型、IDM(intelligent driver model)、S?K模型及LCM(longitudinal control model)7个不同机理下典型跟驰模型进行基准测试。结果表明:各模型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自由流场景下各工况测试,其中LCM的表现最符合认知,IDM的加速度最小且启动时间最长;仅Gipps模型、FVD模型、IDM及S?K模型可完成跟驰场景下各工况测试,其中FVD模型对于前车的状态变化具有最及时的反应;S?K模型在跟驰场景各工况下的速度与加速度始终处于微小振荡中,这也较为符合实际驾驶情景。  相似文献   

17.
为验证驾驶模拟技术在跟驰行为研究中的有效性,设计了实车实验与驾驶模拟实验。选取了跟驰距离、跟驰距离标准差、车头时距及驾驶员反应延迟时间作为分析指标,并采用Wilcox检验、生存分析方法分别验证了非时间数据、时间数据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跟驰距离、车头时距、驾驶员反应延迟时间具备绝对有效性,两种不同实验环境下跟驰距离标准差随跟驰速度变化趋势相同,具备相对有效性。实车实验中,前车加速度、前后车相对距离、前车加速度变化状态显著影响驾驶员反应延迟时间。有效性分析结果为基于驾驶模拟实验的跟驰行为研究提供前提条件,生存分析结果可用于驾驶员反应延迟时间建模及跟驰模型优化。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研究复杂情况下的车辆跟驰特性,将车辆跟驰行为类比为分子在一维管道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已有的基于分子动力学的车辆跟驰模型利用需求安全间距和车道限速作为因素建立分子跟驰模型,忽略了车辆相对速度对驾驶员跟驰行为的影响,不符合真实的跟驰情况.因此,将车辆相对速度纳入模型结构中,建立分子相互作用势函数和壁面势函数,并据此构建改进分子动力学的车辆跟驰模型.用高精度车载定位仪器对车辆跟驰过程中的参数进行采集,利用遗传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并对模型进行分析,分别验证模型在不同跟驰状态下的准确性,并与改进前的分子跟驰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的分子跟驰模型可以更有效地预测车辆的跟驰行为.  相似文献   

19.
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中,干涉参数的测量精度对高程重建精度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了得到精确的干涉参数,通常要利用地面控制点(GCPs)对这些参数进行联合校准(即定标).针对传统定标方法存在的敏感度矩阵固有病态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干涉定标方法,它避免了病态敏感度矩阵的求逆,提高了干涉参数定标的精度和求解的稳定性.并且有效地构造了定标算法的适应度函数,采取了遗传概率的自适应调整策略,有利于优化算法的收敛性能.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