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早在1929年12月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授法》,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关于教育工作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教授法》共十条,把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作了说明。其梭心是启发式教学思想。毛泽东同志虽然不是教育家,但他的启发式教学法的提出,比美国的布鲁纳、布鲁姆早几十年。在小学教学的珠算教学中.重温毛泽东的《教授法》.深入挖掘其中博大精深的教学思想精髓,研究运用其中的教学方法.对于在珠算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将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启发式是毛主席的十大教授法之一。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说:“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启发式教授法,就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它告诉了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着决定的作用,是内因;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应该体现为,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提倡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就是要在教学中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和被动论。启发式最根本的工作是思想工作,也就是要启发学生明确为谁而学习的问题,只有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之后,他们才能够胸怀世界,高瞻远瞩,勇于克服主观和客观上的一切困难,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这  相似文献   

3.
(一) 1963年初,学校党支部和行政指出:必須以毛泽东思想作指导改革我們的教学工作。并且組織全体教师学习了《毛泽东同志論教育工作》,反复地学习了其中的教授法。但是由于我們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态度不够端正,方法不正确,不是通过毛主席著作的学习,改造自己的立場观点和思想方法,而是单純地寻找所謂改进教学的措施,因此就学不进去。在学习时还极其錯誤地认为毛主席的教授法沒有什么新內容,因而教学改革的步子跨不大。虽然在启发式和調查研究等方面下了一些工夫,也总結了經驗,但是教学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作业重、考試多、課堂讲解呆板等現象依然存在,問題还是很多。学校党支部和行政根据存在的問題,于1963年下学期又再一次动員和組織我們大学毛主席著作,以毛主席著作为武器改造教师队伍。学校成立了領导小組,各教研組各班成立了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組,派了輔导員,全組老师响应了号召,认真地开展了毛主席著作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工作中,采用启发式的教授法,废止注入式的教授法,正如人民日报1964年4月11日社论所指出的:“这是培养坚强的革命后代,培养生气勃勃的无产阶级战士所必需的。”我在本期的教学实践中,感到了解了两个实际,确立了重点难点之后,课堂教学中,采用问、议、讲、看、练五种方式进行,是有利于调动学  相似文献   

5.
我们学习了去年四月十一日人民日报社论《培养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空气》;人民教育去年二月号社论《正确贯彻教育方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以及向育才中学学习減轻学生负担的经验等文件以后,对以下几个问题在认识上有了提高: (1)进一步明确了什么叫提高教学质量,和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2)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方针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什么; (3)明确了要培养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采取两个措施:①坚决贯彻少而精的原则;②提倡启发式的教授法,实行学以致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1976年总目录     
页数期数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 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在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篇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同志致悼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出版《毛泽东选集》和筹备出版《毛泽东全集》的决定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文化大革命捉进着数学研究的发…  相似文献   

7.
我国老一辈的著名数学教育家钟善基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钟先生数学教学思想在著作《钟善基数学教育文选》中多有体现,其中钟先生十分重视我国古代名著《学记》中关于启发式的论述,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比如,钟先生认为新知识的教学过程大体上包含这样几个方面:教师提出具体问题并分析或使学生试答而出现新问题.  相似文献   

8.
1991年《数学通报》创刊五十五周年,也是该刊复刊四十周年。1936年创刊时名《数学杂志》,共出5期,因抗日战争于1939年停刊。解放后才筹备复刊,改名《中国数学杂志》,于1951年11月出第一卷第一期。毛泽东同志当时在百忙中曾亲笔为该刊书写题名(见附件1),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亲切关怀,这事到现在也整四十年了。过程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概念思维与数学概念的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这里说的“理解”,是概念思惟能力的表现。毛泽东同志说过:“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毛泽东选集》一  相似文献   

10.
启发式与讲授法及“问题解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启发式与讲授法及“问题解决”左怀玲(北京师范大学95级研究生100875)1启发式启发式教育思想源于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丘,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中明确指出启发式教学过程应当是“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好的教师应当是“善歌者...  相似文献   

11.
王玉琴同志撰《简易快速乘法》(《黑龙江珠算》1/1988期),提出9乘相同数字的多位数的求积。接着,毛凤翔同志先后撰《补遗》(《黑龙江珠算》3/1988期)、《特殊类型题》(《黑龙江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提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考试作为教学反馈的有效手段,是最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考试像一面镜子,可  相似文献   

13.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 贵刊1986、9期黄毓抛同志的《一套易错的三角基础题》是一篇好文章,但文中有一题有误,现提出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数学通报》1984年1月号刊登吴江同志《浅谈数学解题的策略》一文,总结出了解题策略的四原则,即“熟悉化原则,简单化原则,具体化原则,和谐化原则。”1985年9月号曾晓新同志提出《解题策略的一个重要原则——逆向思维原则》我对他们提出的原则均表赞同。  相似文献   

15.
"再创造""发现法"与"启发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位青年教师在学习《数学课程标准》(高中)后向作者提出一个问题:《课标》中为什么不提“启发式”教学了?这个问题促使作者对《课标》中有关教学过程的提法进行思考。作者认为《课标》中有关教学过程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1]P2)“教师要以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1]P111)总之,《课标》中提倡的是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发现法”的教学过程。于是有人就问“再创造”,“发现法”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有什么异同?下面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刊在1983年第4期中刊登边先同志提出的《一个有趣的整除问题》,又在1984年第8期中刊登了郑树民同志提出的《关于(一个有趣的整除问题)的探讨》,我读后颇受启发,连想到下  相似文献   

17.
贯彻省中等教育会议精神以来,我组老师们经过了认真地学习和反复实践,都较迅速地解决了思想问題,提高了认识,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同时采取革命态度改进教学方法。根据省教育厅的指示和学校提出的几项具体措施,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坚决贯彻了“少而精”原则和“启发式”教授法。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特別是近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初步摸到了一些门路,茲就我们的做法和体会分述如下: (一)学习、认识、提高省中等教育会议精神贯彻之前,我们曾学习了报纸所载的中央教育部召开部分教师座谈会的经验介绍材料,学习后虽有收获,但由于存在骄傲自滿情绪,对  相似文献   

18.
古永喜、杨敏两同志合著的《运动着的图形—平面几何中的辩证法》一书,最近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了自1981年到1990年以来古永喜、杨敏两同志估《数学通报》上发表的《由图形的运动变化显示几何元素间的关系》等六篇文章和尚未发表的六篇文章。钟善基教授为该书写了序言。“运动着的图形”是该书研究的对象,也是研究的方法。该书提出“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并用”的思想。用静止  相似文献   

19.
《学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论著,其中的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其教育教学思想的中心“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柳,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柳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根据这一教学思想,提出了“善问善学”的问答法、“约而达,微而臧,罕壁而喻”的讲解法以  相似文献   

20.
《数学研究与评论》1984年第四期上刊登了孙叔豪同志的《对周友成同志的“关于θ-加细性”一文的一些意见》,文中就我的文章的“逆象问题”部分提出了质疑。现就孙文中提出的几个问题答复如下: 一、我的文章是本刊编辑部于1982年7月26日收到,1983年第四期刊出的。孙文中引了两段话的《Handbook of Set-Theoretic Topology》一书,按孙文所指是1983年出版的,我在文章发表之前没有看到此书,也没有得到任何与之相当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