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胶东半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北线起点,一直以来都有着发达的海上运输和繁荣的海上贸易,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促使了山东海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山东海商文化是鲁商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建筑形式等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试从胶东民居建筑装饰的形成和发展的视角,分析海商文化的基本特征,结合具体实例,阐述海商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烟台市所城里中传统民居的实地调研及民居使用现状分析,在尊重传统、保护和延续传统民居精神风貌的基础上,使用和优化传统节能技术,对民居的内部空间形态和外部空间形态进行局部改造,使民居获得节能减排的使用效果,实现了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的同时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的有效途径.我们发现:传统民居由于层高一般较高,将其局部空间改造成复式空间存在可能性,这为扩展使用空间、解决传统民居中人口密度大造成的生活空间拥挤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建筑南向局部阳光间的加入,不仅解决了传统民居中采光不足、室内环境昏暗的现象,也为室内采暖、通风提供了条件,节约了能源;传统火炕与太阳能结合设计,彰显了传统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体现了民居传统的延续和节能减排并重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建筑。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鄂西北地区传统民居以十堰、襄阳两处为主要分布地,而地处襄阳南漳县大山之中的板桥镇,由于山体的庇佑,以及与外界交通与交流的不便,使得此地的传统民居遭受现代文明的破坏较轻,留存了较多的传统民居,且遗存的完整性较好,至今仍有居民使用居住。传统民居能历经百年甚至几百年的风雨洗礼,与其设计建造时朴素的生态设计策略和建造方法是分不开的,科学的选址、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构思精妙的细部设计等,为传统民居长时间地为人类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板桥镇传统民居在建筑选址方法、采光通风设计策略、生态材料的选用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发掘其朴素的生态设计思想及建造技艺,为当今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5.
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着传统民居形态的形成,其中,自然环境是传统民居形态多样化形成的物质因素,主要包括地理气候、地形、水的因素等;社会文化环境是导致传统民居形态差异的功能导向因素,主要包括民族、传统性因素、宗法制度因素、宗教文化思想因素、技艺因素、防御性因素等.自然环境诸因素和社会环境诸因素二者互动动态...  相似文献   

6.
传统民居不仅是建筑文化的珍贵遗产,还凝聚着劳动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今天大量存在的传统民居正面临着淘汰和消亡的境地,要使其得到较好的保护,就必须关注传统民居的可居住性问题。为此,在分析浙西传统民居现状的基础上,从气候环境、建筑形态和布局及建筑外围护结构3个影响可居性的因素出发,阐明了各要素对可居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承载着一个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但传统村落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借助于企业管理分析中的SWOT模型,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的优势、劣势、威胁、机遇4个层面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一套可供参考的豫东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王振 《中国西部科技》2012,(4):43-44,22
传统民居采取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策略,通过建筑自身的处理,以较低的能耗创造出相对适宜的居住环境,对如今的建筑节能仍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对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沱川乡河东村传统民居的测绘分析研究,分别从传统民居的用材、自然通风、太阳能利用与遮阳、以及保温隔热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民居中的被动节能技术,以期对现代建筑的节能设计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传统民居基本为村民自建,极少考虑建筑的光环境设计,室内采光效果差.为改善传统民居建筑光环境,对黔东南地区丹寨县黄土寨中一栋具有代表性的苗族民居进行光环境实验测量,并结合该民居建筑的空间特征对其光环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民居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性能均未达到建筑采光设计标准要求;房间的采光口大小及位置、室内空间形态、表面材料的反射性能等因素均会对其室内光环境产生影响.运用软件模拟对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以对原建筑风貌和空间结构的影响最小化为光环境改造前提,从调整采光口的大小及数量、增加屋面亮瓦及檐下采光口、铺贴浅色墙纸、设置可调节反光百叶等方面,提出传统民居光环境综合优化改造策略.本研究可为传统民居室内光环境保护性改造,以及新建民居的采光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传统民居的生成和发展相对于千篇一律的现代民居建筑而言,是人们对当地气候及其它自然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本文以土掌房、窑洞和吊脚楼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其存在特征和生态优势,探讨了其存在的价值,并指出它们存在的一些缺陷,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使现代民居建筑既能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又能保持传统民居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1.
远郊型传统民居地区的旅游发展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如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结构优美的民居建筑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等,但由于交通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等一系列现实原因,导致其在旅游市场的知名度低,客源较少;为了促进远郊型传统民居的旅游产业,以石泉苗寨为例,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其资源、机遇、不足与外部环境挑战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保护与开发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喜洲是隶属于大理市的一个历史文化名镇,也是白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之一,拥有大批具有地域特点的白族传统民居建筑.以喜洲作为田野点,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白族合院式传统民居不同部位的装饰进行收集整理,并从造型、图案及工艺手法等方面作了初步的分析与研究,以期能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民居的类型,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的不同,材料的差别,民族习惯的因素,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影响,而产生各类的形状和式样,它们不仅对现代建筑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被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探究留存的东北民居建筑的平面布局特征,挖掘其文化特质,为东北古城传统民居的保护和继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三峡沿江地域大量的传统民居,是峡区古代文明信息的物化载体,其聚居群落、建筑形态等包含了十分浓郁的地方文化特征,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通过对三峡地区主要以古场镇为特征的聚居形态、以吊脚楼式、南方天井式为主要建构方式的民居类型以及与之相关的材料、装饰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三峡传统民居在峡区特定的山江环境中所形成的地域性特征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探究其与自然互为依存的艺术成就,汲取其设计精华,为现代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5.
从自然因素考虑分别以风水学和GIS技术研究重庆龙兴古镇的选址,按照风水学选址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古镇选址,借助ArcGIS、ENVI软件分析古镇选址的适宜性。比较两种选址方法得知,风水学选址更侧重于以定性研究的视角进行选址,而GIS技术选址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选址方法。虽然GIS选址比风水选址更具科学性,但风水选址中也存在着合理内容。借鉴两种选址方法并使之有机地结合,为统筹规划与保护传统民居以及现代选址过程中如何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豫西南山区淅川县土地岭村传统石板民居为例,在大量实地勘察测绘基础上,从村落选址、聚落、空间组织、院落平面布局、结构特征及材料构成几方面,论述豫西南山地传统民居的聚落空间和建筑特征.对豫西南山地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正迎来一个村镇建设的新高潮,即将和正在营建大量的村镇建筑。为了避免重犯城市建设中所出现的许多弊病,如千篇一律、呆板沉闷、环境欠佳等,村镇建设应充分发挥传统民居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优势,以利于兴建更多具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良好的新式民居。本文以云南永仁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为例,初步探讨了我国传统民居与当地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适应关系,及传统民居在跨气候带迁移后与新迁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问题。通过作者在实地所做的搬迁地居住环境的社会调查与实测,对云南永仁县居民跨气候带搬迁后新建民居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判断,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8.
周雪凤 《工程与建设》2012,26(3):318-320
我国传统民居在当今城市发展建设中处于夹缝的状态,该文立足于体验式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探索了传统民居一种全新的、动态的保护方式——体验式开发,对开发模式、开发原则进行归纳总结,并就开发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对策,力求实现传统民居在当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闽南民居独特建筑风格的研究入手,分析地域文化对当地建筑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传统民居的继承与发展,从而确定保护传统、保护地域性建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