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基于玻璃毛细管的大气环境MeV质子微束的产生与测量
作者姓名:万城亮  潘俞舟  朱丽萍  李鹏飞  张浩文  赵卓彦  袁华  樊栩宏  孙文胜  杜战辉  陈乾  崔莹  廖天发  魏晓慧  王天琦  陈熙萌  李公平  Reinhold Schuch  张红强
作者单位:1.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2.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3.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4.南通大学理学院;5.惠州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6.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7.兰州大学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8.斯德哥尔摩大学物理系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批准号:U173226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批准号:lzujbky-2021-sp41;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项目 批准号:2022ZDZX3028;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 批准号:2022B1515120051;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建设学科项目 批准号:2022ZDJS055 资助的课题~~;
摘    要:本文采用玻璃毛细管产生了大气环境中工作的2.5 MeV质子外束微束,并对束斑直径及能量分布随玻璃毛细管与束流方向之间角度(倾角)变化进行测量.测量结果表明,在玻璃毛细管轴向与束流方向一致时(倾角为0°),产生的微束中存在保持初始入射能量的直接穿透部分以及散射部分,其中直接穿透的质子占比最大,束斑直径也最大.随着玻璃毛细管倾角的增大,当其大于几何张角时,束斑直径变小,产生的微束全部为能量减小的散射部分,直接穿透质子消失.我们对质子在玻璃毛细管内传输时的内壁散射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及离子轨迹分析,发现大角度的散射部分决定了形成的外束微束斑外围轮廓,而束斑中心区域由不与毛细管内壁产生任何作用的直接穿透离子构成,其大小由玻璃毛细管出口直径以及几何容许张角决定.采用玻璃毛细管产生的外束微束具有产生简单廉价,微束区域定位简单的特点,有望在辐射生物学、医学、材料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关 键 词:离子外束微束  MeV质子  锥形玻璃毛细管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