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α-二亚胺镍(Ⅱ)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
作者姓名:张丹枫  李森  于文  孟兼冈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市先进聚合物材料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237
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项目(批准号: B502, 08DZ2230500)资助
摘    要:以4种不同结构的α-二亚胺镍(Ⅱ)催化剂[(t-Bu)—N CH—CH N—(t-Bu)]NiBr2(C1), [C6H5—N C(Me)—C(Me) N—C6H5]NiBr2(C2), [(2,6-C6H3(Me)2)—N C(Me)—C·(Me) N—(2,6-C6H3(Me)2)]NiBr2(C3)和[(2,6-C6H3(i-Pr)2)—N C(An)—C(An) N—(2,6-C6H3(i-Pr)2)]NiBr2(An=acenaphthyl)(C4), 在甲基铝氧烷(MAO)作用下, 对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进行催化聚合. 以C2为模型催化剂系统研究了Al/Ni摩尔比、 单体浓度、 聚合温度、 聚合时间和反应溶剂对催化活性及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在较适合的聚合条件(催化剂用量为1.6 μmol, Al/Ni摩尔比为800, MMA浓度为2.9 mol/L, 甲苯为溶剂, 聚合温度为 60 ℃, 聚合时间为4 h)下, 讨论了催化剂结构对催化活性和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研究发现, 催化剂C1~C3催化MMA聚合均得到富含间规结构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催化剂结构中空间位阻增大导致催化活性降低, 空间位阻最小的 C1催化活性最高[达107.8 kg/(mol Ni·h)]; 而空间位阻最大的C4催化活性仅为7.8 kg/(mol Ni·h). 催化剂结构中给电子效应增加有利于催化活性及聚合物分子量的增加. C2催化活性为62.5 kg/(mol Ni·h), 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为5.0×104; 而具有较强给电子效应的C3催化活性达到96.9 kg/(mol Ni·h), 并得到更高分子量的聚合物(7.6×104).

关 键 词:后过渡金属催化剂  α-二亚胺镍配合物  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合  
收稿时间:2014-04-02
点击此处可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