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研究堆慢正电子源构建中的关键机理问题
作者姓名:王冠博  李润东  杨鑫  曹超  张之华
作者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绵阳 6219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11405151,11475152)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子物理实验室基金(批准号:2014BC02)资助的课题.
摘    要:研究堆慢正电子源是获得高强度慢正电子束流的有效方式,国际上己建成多座装置并获得广泛应用.与常规同位素慢正电子源相比,研究堆慢正电子源的物理过程复杂,影响末端束流强度的因素众多,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合理建模是未来在中国绵阳研究堆(CMRR)上构建慢正电子源的基础.本文厘清了研究堆慢正电子产生的关键过程与物理机理,建立了预测末端正电子束流强度的理论模型,找到了影响其末端强度的主要物理量:快正电子体产生率、慢化体有效表面积、慢化体扩散距离、慢正电子从表面被提取到靶环末端的效率、及束流系统提取效率.用多种实验结果对模型进行校验,包括多个同位素慢正电子源的效率测量值,以及PULSTAR研究堆慢正电子源测量结果,充分验证了模型正确性.根据模型对各物理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找到了需着重关注的影响因素,对未来源/靶结构的设计给出建议.

关 键 词:研究堆慢正电子源  机理与模型  慢正电子束流强度
收稿时间:2016-11-01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