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溅射角分布形状与Spike效应的相关性
引用本文:郑里平,崔福斋,王震遐,陶振兰,陶良,钟毅.溅射角分布形状与Spike效应的相关性[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87(4).
作者姓名:郑里平  崔福斋  王震遐  陶振兰  陶良  钟毅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离子束开放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离子束开放研究实验室
摘    要:Sigmund 69年提出的线性碰撞级联理论,成功地解决了多晶体与无定形的单元素靶的溅射产额问题。根据反冲原子速度分布是各向同性的假定,他又推导出单元素靶溅射角分布是cosine形状,即溅射角分布可用A(cosβ)”函数描述,其中形状指数n=1。但是不少实验事实表明,对于中等以上质量的离子和靶原子来说,当离子能≥10~1Kev数量级级时,单元素靶溅射角分布是 over——cosine形状,即形状指数n>1。产生这种现象的机制至今仍不清楚。本文认为:在整个碰撞级联中,不全是线性碰撞,

关 键 词:碰撞级联  溅射角分布  Spike  效应损伤能量密度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