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南海IODP 349航次U1434站位海相红层成因——来自漫反射光谱与X荧光光谱的制约
引用本文:姜莲婷,孙杰,胡立天,詹文欢,唐琴琴,李健.南海IODP 349航次U1434站位海相红层成因——来自漫反射光谱与X荧光光谱的制约[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39(4):1294-1300.
作者姓名:姜莲婷  孙杰  胡立天  詹文欢  唐琴琴  李健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 ,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301;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27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6058,41376063),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MSGL15-01)资助
摘    要:提出IODP349航次首次在南海发现的大洋红层,与ODP124 航次苏禄海、苏拉威西海大洋红层以及三水盆地陆相红层相似,都具有直接覆盖于大规模岩浆岩之上的特征,对于揭示红层与岩浆热事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自上而下采集U1434站位灰绿色-红棕色海相沉积序列进行测试分析,并设计实验模拟沉积-成岩过程中氧逸度和地热温度对红层色素形成的控制作用,通过红色与非红色沉积、实测与实验样品的对比分析,探讨红层成因机制及其地质意义。采用漫反射光谱、荧光光谱分析以及二价铁滴定测试,量化分析了海相沉积与实验样品的颜色红度值、针铁矿、赤铁矿与不同价位铁元素的含量,得到以下新认识:U1434站位红色-非红色海相沉积均形成于较高的氧逸度条件,水体氧化还原环境的差异并不是控制红色与非红色沉积的主要因素;U1434站位大洋红层直接覆盖大洋玄武岩,起源于沉积-成岩阶段的高地温作用;陆相红层和白垩纪海相红层均分布于相应时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带,暗示了红层对地质热事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关 键 词:大洋红层  热成因  氧逸度  南海
收稿时间:2017-11-13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