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化学   2篇
物理学   2篇
  2009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气相色谱法测定大隆毒饵中的甘氟和氟乙酰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气相色谱法对大隆毒铒中的甘氟和氟乙酰胺进行了联合分析。毒铒用索氏提取器提取,以异丙醇为内标,在GDX-102色谱柱上进行分离,氢焰离子检测器。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甘氟Ⅰ:98.3%,甘氟Ⅱ:97.7%,氟乙酰胺:98.2%,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0%,1.5%,1.0%(n=10)。  相似文献   
2.
溴鼠灵与DNA作用机制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用化学物质残留可能会与DNA结合形成加和物,从而对动物和人类造成危害。文章利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溴鼠灵(BDF)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低浓度的ct-DNA可使BDF的吸收光谱发生减色,ct-DNA对BDF的稳态荧光有明显的的猝灭作用,属于静态猝灭方式,27 ℃时KSV=1.21×104 L·mol-1;根据热力学参数推测BDF与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范德瓦耳斯力作用;猝灭试验发现ct-DNA对BDF无明显保护作用;离子强度改变时,BDF/ct-DNA体系的荧光强度也随之改变;ct-DNA对β-CD/BDF包络物的荧光也有猝灭,但猝灭程度比游离的BDF有所降低,表明β-CD对BDF具有保护作用,也说明BDF与ct-DNA或β-CD的结合具有竞争性。各试验结果一致表明BDF与ct-DNA之间主要是以沟区结合方式发生作用。另外,试验结果也表明BDF与ct-DNA之间还存在静电作用。范德瓦耳斯力和静电作用的共同作用,为BDF在沟区与DNA的相互结合提供了更好条件。  相似文献   
3.
杀鼠剂溴鼠灵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技术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和杀鼠剂溴鼠灵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溴鼠灵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两者形成了新的复合物,属于静态荧光猝灭,并且伴随着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通过双倒数及双对数曲线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猝灭速率常数Ksv,结合位点数n,结合常数KA,并根据相对应的热力学参数判断二者之间主要为疏水作用力.依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出了溴鼠灵和蛋白质问的结合距离r,确定了溴鼠灵在蛋白质上的结合位置.在20和30℃时r分别为2.84和2.87 nm.同步荧光光谱显示,与溴鼠灵作用后BSA分子的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初步探讨了二者的结合模式与作用机制:溴鼠灵分子通过静电引力靠近蛋白质的疏水腔,并以疏水作用力与疏水腔中的氨基酸残基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色氨酸残基微环境极性变化.其结果不但阻止了酪氨酸残基与色氨酸残基间的能量转移,而且使色氨酸残基与溴鼠灵分子间产生非辐射能最转移,从而猝灭BSA的内源荧光.  相似文献   
4.
实验发现, 牛血清白蛋白可以大大增强杀鼠剂溴鼠灵的荧光. 利用荧光猝灭法考察了溴鼠灵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溴鼠灵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 两者形成了新的复合物, 属于静态荧光猝灭. 跟据荧光增敏现象, 建立了水溶液中测定溴鼠灵的荧光方法. 在优化实验条件下, 线性范围为5.0×10-8~4.0×10-7 mol/L和4.0×10-7~1.5×10-5 mol/L, 检出限为5.9×10-9 mol/L. 该方法用于渠水中微量溴鼠灵的测定, 回收率为94.1%~101.3%.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