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化学   1篇
数学   6篇
物理学   17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迈克耳孙干涉光路,介绍了一种新的测量微小位移的实验方法.通过在迈克耳孙干涉原光路中添加平行平面镜组,使入射光和反射光在反射镜组中多次反射.当平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发生微小变化后,两反射光束之间光程差将会被放大,通过观测干涉条纹的变化可以计算出微小的位移.设计了实验光路,对该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与传统的迈克耳孙干涉实验相比,该方法的测量精度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基于机器视觉设计了迈克耳孙干涉仪实验,采用机器视觉技术替代人眼对目标(干涉圆环)进行分析与测量,可有效避免因视觉疲劳而造成的测量错误.  相似文献   
3.
从迈克耳孙干涉仪干涉原理出发,分析了圆形镜面抛光面形误差对干涉调制度的影响。由于存在镜面面形误差,干涉调制度不能达到理想情况下的100%,但其干涉调制度不能低于理想情况下的90%。通过分析和讨论,镜面面形误差最好控制在λ/14以内,干涉调制度才可能不低于90%,这样干涉仪才能保持比较满意的性能。同时,使用Zygo干涉仪对5组平面镜的平面度进行了测量,得到了这5组平面镜的峰-峰值和其他一些参数,通过分析测量结果,这5组平面镜的平面度都能达到干涉调制度的要求。通过对迈克耳孙干涉仪中平面镜面形误差的研究,这对于干涉光谱仪的设计、研制和性能的分析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迈克耳孙干涉仪原理,设计了利用双光束干涉效应的微机械光纤信号调制器.实验中从输入端输入的光纤信号,经分光板后分为光强相等的透射光束与反射光束;调制信号以电压形式加载于压电陶瓷,使其伸缩振荡,以调制透射光束与反射光束之间的光程差;透射光束与反射光束经透镜聚焦后在输出端面发生双光束干涉,在输出端输出被调制的光信号,再耦...  相似文献   
5.
迈克耳孙干涉仪测量液体折射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杨国桢 《物理》2012,41(8):523-527
中国物理学会一共组织评选8个物理奖项,包括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王淦昌物理奖(简称“5项物理奖”),谢希德物理奖,黄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科学研究奖(简称“黄昆物理奖”),以及周培源物理奖.以上8项物理奖每两年评选和颁发荣誉证书及奖金一次.  相似文献   
7.
熊腊梅 《物理实验》1989,9(1):45-46,44
一、引言 1887年,迈克耳孙同莫雷合作,更新了他在1881年所设计的干涉仪,进行了一项测量地球上“以太风”的著名实验,试图证实绝对静止“以太”的许在。同年秋,他们联合署名发表了题为“论地球与光以太的相对运动”的论文,将这项实验及其结果公诸于世。在这篇论文中,记载了他们由实验观测值和预期理论值画出的曲线(图1)。  相似文献   
8.
迈克尔孙干涉仪干涉条纹的数学表达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郑仁寿 《物理实验》2000,20(3):44-46
把迈克尔孙干涉仪的干涉条纹看成是两个虚点光源在空间的干涉与屏幕的交线,进行适当的坐标变换后推导出屏幕上干涉条纹的数学方程。对各种情形下干涉条纹的形状以及随反光镜移动而引起的干涉条纹的移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10.
迈克耳孙是美国科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获得了190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目睹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但是作为一位常规科学家他对经典物理学情有独钟.他的学术生涯有些与众不同,他获得诺贝尔奖不无争议,他是漠视理论类实验物理学家的代表人物.研究他的诸多方面有助于加强对科学革命过程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