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5篇
化学   1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8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生数学》2010年第11期(下)张东海先生的"巧证共线线段关系两例"一文(下称文[1]),给出了有关共线线段的两个几何问题的"巧证",笔者认真拜读后,对其证明(特别是  相似文献   
2.
A stochastic inverse method is presented to estimate the seabottom scattering coeffcients on the base of shallow-water ray mode reverberation theory. The reverberation data measured in the Asian Sea International Acoustic Experiment (ASIAEX)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2001 are analysed. The seabottom scattering coefficients areestimated from the reverberation loss. The inverted results are then tested by comparing the experiment data with the predictions of the reverberation vertical correlation and the reverberation loss measured on the different sea states at the same site. The fact that the experimental data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indicates the validity of the estimates.  相似文献   
3.
赤潮已经成为我国东海最普遍的海洋灾害之一.利用卫星手段监测赤潮也由来已久.采用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GOCI)静止卫星对东海近几年的赤潮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研究表明:1)利用Quick Atmospheric Correction(QUAC)获取GOCI的归一化离水辐射率,其中nLw(555nm)作为赤潮事件的特征波段来监测赤潮是有效的;2)以nLw(555nm)为峰值且通过小于1.5mW·cm~(-2)·sr~(-1)·μm~(-1)这一阀值信息来监测中国东海3次不同时间和区域的赤潮事件.3次事件分别为2011年5月东海原甲藻事件、2011年7月中肋骨条藻事件和2014年5月东海原甲藻事件;3)赤潮面积的日变化主要受有效光合辐射和潮位的影响.通过QUAC获取归一化离水辐射率GOCI-nLw(550nm),将nLw(555nm)作为特征波段来获取赤潮信息,并结合光照强度、潮位、温度等参数,分析了赤潮面积日变化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4.
东海硅藻赤潮后海水溶解有机物的荧光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激发-发射矩阵光谱法(EEMs),测定了2007年4月下旬东海硅藻赤潮消亡后海水溶解有机物的三维荧光,并对荧光特征及其强度与盐度、叶绿素a和碳水化合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显示东海硅藻赤潮后海水中有较强的类蛋白荧光,主要荧光峰有Exmax/Emmax为270~280/290~315 nm(B峰)和220~230/290~305 nm(D峰)的类酪氨酸荧光峰,230~240/335~350 nm(S峰)和280/320 nm(T峰)的类色氨酸荧光峰,其中B峰强度最大.个别站点荧光强度高达3 955.赤潮消亡主要海区的FIB/FIS较大,表明类蛋白溶解有机物主要是由赤潮藻破碎分解产生的类酪氨酸.在255~270/435~480 nm(A峰)和330~350/420~480 nm(C峰)还观察到两种类腐殖质荧光峰,它们的强度低于类蛋白荧光.S峰、A峰和C峰三者之间互相呈较好的正相关,且三者荧光强度与盐度都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其分布均呈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表明江浙沿岸水的输入是其共同的重要来源.各类荧光峰的强度与叶绿素a的相关性不显著,现存的浮游植物不是赤潮消亡水体中荧光溶解有机物的主要直接来源.  相似文献   
5.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EEMs)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研究了东海夏、秋两季溶解有机物(DOM)的荧光组分特征,并对其种类、分布和来源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共识别出三个荧光组分,分别为类蛋白荧光组分C1(235, 280/330)、陆源或海源类腐殖质组分C2(255, 330/400)以及陆源类腐殖质组分C3(275, 360/480)。两个类腐殖质组分C2和C3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他们有相同的来源或在结构上存在某种联系。三组分在两个季节不同水层的分布总体呈现近岸高,远海低的特点。各组分与叶绿素a和盐度的关系表明调查海域的DOM受现存浮游植物的直接影响很小,夏季长江输入是长江口三组分的重要来源,而秋季受长江输入的影响减弱。本研究显示了三维荧光与平行因子分析相结合在海洋溶解有机物的研究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东海内陆架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位于东海内陆架浙.闽沿岸泥质带的EC2005孔进行了岩性、粒度、稀土元素以及AMS14C年代分析,探讨了研究区自末次冰消期以来的物源变化及其原因.该孔岩性、粒度和稀土元素含量垂向上变化较大,平均粒径变化范围为8-121 μm,∑REE为152.8~227.9μg·g-1.沉积物球粒陨石和世界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均表明研究区物质的陆源属性.根据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稀土内部分馏差异以及与平均粒径的关系,分析认为,研究区17.3~12.3 kaBP期间主要物质来源是湖盆流域物质;12.3~9.8 ka BP是以湖盆流域物质为主向长江物质为主转变的过渡阶段;自大约10~9.8 ka BP开始,长江物质对研究区形成了主导.海平面的升高以及沿岸流的形成是物质来源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源、多时相遥感影像的黄、东海绿潮影响区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不同空间分辨率、多时相卫星遥感数据,对2007-2010年间黄海、东海发生的绿潮(大型绿藻——浒苔)进行了监测与评估.江苏北部浅滩沿岸水体浑浊,浒苔在该海域中光谱混合现象严重,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有利于其检测;在水体极浑浊的射阳河口检测到的浒苔离岸最近距离为1 km左右.反演结果表明,浒苔在5月初会沿苏北沿岸流向...  相似文献   
8.
东海HY-A1井H8b气藏为异常高温、高压地层,压裂设计的预测起裂压力与压裂施工不一致,作业中出现高起裂现象;考虑裂缝内流体压力、主应力、井壁渗透率、裂缝倾角等因素,建立了东海低渗储层压裂高起裂压力数学模型;通过现场验证,起裂压力计算误差为4.9%,具有一致性。借助二分法对模型求解,结果表明,随井斜角度的增大,当方位角<45°时,起裂压力变化随井斜角的增大并不明显,当方位角≥45°时,起裂压力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方位角的增大起裂角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直至为零,起裂压力总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着方位角增大,起裂压力存在最低峰值,最低峰值区间的方位角在50°~80°之间;井斜角α=0°直井段时,方位角φ=71°时,最低起裂压力峰值为58.5 MPa,在东海本区块属于高起裂;在一定的方位角度上起裂角存在最大峰值,起裂角最大峰值区间的方位角在60°~80°之间;应力差值大、泊松比小、异常高压是高起裂压力的关键因素;在压裂设计中,满足施工需求同时,尽可能设计方位角及井斜角靠近起裂压力最小区域。  相似文献   
9.
董秀江 《应用声学》1988,7(3):45-45
一种用于航道测量、海图标绘、港口建设.观察河口流沙规律的SDH-14型测深仪,由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与山东省淄博无线电五厂共同研制成功.1988年1月20日至22日在淄博市通过了设计定型鉴定.会议由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主持,海司航保部、东海舰队、北海舰队、南海舰队、大连舰艇学院、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山东省电子工  相似文献   
10.
UC-40500调频超声清洗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用途 UC-40500调频超声清洗机(见图1)是中国科学院东海研究站为开发应用而研制的新产品,适用于工厂、实验室、医院清洗,有一定批量的加工件及产品。特别适用于清洗几何形状复杂、含有盲孔深缝、手工难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