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6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完全免费 | 31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81篇 |
出版年
2019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2.
Modification of aqueous polyurethanes by forming latex 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s with polystyrene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A series of latex particles with 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 structure have been synthesized from waterborne polyurethane
(PU) and polystyrene (PS). The effect of PU/PS composition, cross-linking density in the PS domain as well as in PU have been
studied in terms of dispersion siz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morphology, mechanical and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addition to swellability in water and toluene of the dispersion cast film. It was found that inverted core (PS)–shell (PU)
morphology was well defined and that the domain size as well as the film properties were well controlled by the latex composition
and cross-linking density of both phases.
Received: 15 March 2000 Accepted: 21 February 2001 相似文献
3.
4.
不饱和聚酯/聚氨酯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醋酸酐封端的不饱和聚酯(FUPR)与交联聚氨酯预聚物制备了具有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的不饱和聚酯/聚氨酯,通过红外,DSC和扫描电镜等分析了FUPR/PUIPN网络形成的动力学,微相分离行为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FUPR/PU达到某一比值时,产生网络互穿效应,可改善聚氨酯的刚性,提高不饱和聚酯的抗冲性。 相似文献
5.
聚氨酯/乙烯基酯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阻尼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二步法制备了聚氨酯/乙烯基酯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动态力学分析法研究了IPN的阻尼性能。结果表明,聚氨酯/乙烯基酯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出现宽温度阻尼范围。当聚氨酯/乙烯基酯树脂=40/60时,材料的宽温度范围的阻尼性能最好。在体系中引入柔性链可改善低温阻尼性能,而引入刚性链则降低阻尼值、提高阻尼温度、阻尼温度范围变窄。在体系中引入大侧基能显著提高聚氨酯/乙烯基酯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的阻尼性能,提高交 相似文献
6.
含偶氮苯并噻唑发色团的二阶非线性光学互穿网络聚合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合成了含偶氮苯并噻吩(BT)发色团的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IPN),其中聚氨酯网络由(丙烯酸β羟丙酯 BT 2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与苯酚封闭的双端异氰酸酯的BT 1反应形成,而环氧树脂网络由含环氧基的BT与含BT的苯二胺反应形成.同时实施这二种反应即形成IPN.IPN经红外光谱、凝胶含量测定及DSC等表征.其薄膜经160℃、85kV电晕极化,由可见光谱测量及一维刚性取向气体模型计算得到宏观二阶非线性光学极化系数χ(2)为218×10-7e.s.u.,在120℃经240h序参数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7.
环氧-丙烯酸酯混杂光固化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环氧-丙烯酸酯混杂光固化体系中引发剂的协同作用,证实混杂光固化过程中自由基引发剂对阳离子引发剂二苯基碘Weng盐的增感作用,混杂光固化膜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其抗冲击性能,抗弯曲性能及硬度优于单纯的阳离子体系固化膜,与自由基体系固化膜性能接近。混杂光固化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于自由基体系固化膜;它的耐溶剂性能优异,耐丙酮擦拭次数比自由基固化膜高25倍以上,比阳离子固化膜高3.5倍。这可能是由于混杂光固化过程中形成的IPN结构造成的,动态粘弹谱和扫描电镜的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8.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硬质泡沫塑料反应过程和微观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PU/EPIPN)硬泡中异氰酸根的消耗速度较纯PU硬泡高,是由于环氧树脂的固化荆同时也是异氰酸根反应的催化荆。而PU/EP IPN硬泡中环氧基的反应速度和反应程度均较纯EP网络低,归因于互穿网络对基团扩散的阻碍。在互穿网络硬泡形成过程中,存在环氧开环中所新产生的羟基与异氰酸根的反应、大分子多元醇中羟基与环氧基的反应以及异氰酸根与环氧基形成嗯唑烷酮的反应三种形成网络间的化学键的途径。同时由于PU/EPIPN硬泡高度的交联,使得IPN硬泡中两个网络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动态力学性能表明所有IPN样品都只有一个玻璃化温度。透射电镜表明IPN样品无明显的相界面。 相似文献
9.
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树脂互穿网络的结构形态与力学性能研究——网络间化学键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示差扫描量热计、扫描电镜与广角X 光衍射仪研究了由碳化二亚胺改性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合成的聚氨酯(PU)与丙烯酸酯类树脂(VER)形成的同步互穿网络(SIN)的结构、形态与力学性能,发现网络间的化学键对其影响极大.网络间没有化学键连接的PU/VERSINs是一个热力学不相容体系,存在显著的相分离形态,后者同时与两个网络的形成速率与工程因素有关;对于网络间有化学键连接的PU/VERSINs,两个网络间存在一定的相容性与互穿程度,故较显著地提高SIN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
互穿网络型二阶非线性光学极化聚合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导了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含对硝基苯偶氮苯烷基胺发色基团的聚氨酯和聚丙烯酸酯的互窗网络聚合物的合成和极化工艺,考察了微观形态,用电致色变法测定了其极化膜发色基团的取向度及取向的热稳定性,其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x^(2)可达10^-7esu量级。该互穿网络聚合物极化膜有良好的光学性质和优异的热稳定性,在120℃温度下序参数可长期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