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52篇
化学   440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85篇
综合类   12篇
数学   16篇
物理学   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采用聚醚改性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 丙烯酸酯改性硅油和水3种组分制备了稳定的油包水(W/O)乳液, 经酸碱催化水解、 紫外引发聚合和干燥除水过程得到了双网络多孔有机硅弹性体.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有机硅弹性体具有丰富的孔径结构分布. 压缩强度测试结果表明, 弹性体具备良好的耐压缩性能, 45%压缩应变下循环50次, 仍具备良好的回弹性能. 有机硅弹性体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能, 分解温度为370 ℃, 高于绝大多数多孔有机硅弹性体材料的分解温度. 丙烯酸酯改性硅油的制备工艺成熟、 廉价易得, 显著降低了多孔有机硅弹性体的生产成本, 为规模性开发有机硅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研究磁电弹性体中螺型位错与唇口裂纹的相互作用。结合Muskhelishvili方法和干扰技术, 在假定裂纹面具有不可渗透条件下得到磁电弹性体中由位错和唇口裂纹所诱导的应力场、电场和磁场的解析解。应用广义Peach-Koehler公式,得到作用在位错上的影像力。通过数值算例,得到场强度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影像力和广义力随位错位置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类重要的有机金属试剂,有机硅试剂在有机合成化学的C—C键形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综述了近年来有机硅试剂参与的过渡金属催化下C—H官能团化反应形成C—C键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Pd催化下C—H官能团化的Hiyama偶联反应.  相似文献   
5.
采用熔融共混技术,将聚磷酸铵(APP)和氢氧化铝(ATH)引入到聚氨酯弹性体(TPU)中,制备了一系列热塑性聚氨酯/聚磷酸铵/氢氧化铝(TPU/APP/ATH)复合材料。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激光拉曼光谱研究了TPU和阻燃TPU(FR-TPU)复合材料燃烧后炭渣的微观形貌、表面结构、元素组成、键合状态和石墨化程度,结合阻燃性能测试,揭示APP和ATH的协同阻燃机制。SEM分析表明相较于APP与ATH单独使用,TPU/APP/ATH炭层的空洞结构更少,炭渣的致密性更高。XPS分析表明FR-TPU的炭渣中C元素含量相比于纯TPU有所降低,O元素的含量有所上升,其中TPU/APP10/ATH10的C元素含量从88.2%降至69.24%,O元素的含量从8.07%升至17.78%,P和Al元素含量相较于单独添加分别从11.74%和16.36%下降至3.91%和3.31%。在此基础上,通过对C元素的分峰拟合发现TPU炭渣中C—C/C—H,C—O/C—N和CO/CN含量分别为61.05%,35.65%和3.30%;TPU/APP10/ATH10炭渣中三种结构含量分别为45.38%,45.00%和9.63%,说明ATH和APP复配使用有利于C元素形成酯、醚、羰基、羧酸(盐)、酯基等结构。通过对O元素的分峰拟合发现,TPU炭渣中O2/H2O,—O—,O三种结构含量分别为28.75%,44.36%和26.89%;TPU/APP10/ATH10炭渣中O2/H2O,—O—,O三种结构含量分别为44.33%,32.78%和22.89%,说明APP和ATH的加入有利于炭渣中O元素形成O2/H2O结构。通过对N元素的分峰拟合发现,TPU炭渣中—NH—,N结构的N元素含量分别为40.93%和59.07%;TPU/APP10/ATH10中—NH—,N结构的N元素含量分别47.17%和52.83%,说明ATH与APP复配使用促进了—NH—结构的形成。拉曼测试表明,相比于单独使用,APP和ATH复配使用,炭层的石墨化程度更好,致密性更高。以上分析结合阻燃测试可以得出TPU/APP/ATH复合材料阻燃机制:ATH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铝,吸收热量并释放大量水蒸气,有效促进APP降解,生成不燃性的氨气和聚磷酸,氨气和水蒸气稀释可燃性气体的浓度。随着温度继续升高,氧化铝可继续与聚磷酸反应生成偏磷酸铝[Al(PO3)3],同步催化聚氨酯基体成炭,形成高度石墨化炭层,石墨化炭层与偏磷酸铝一起覆盖在基体表面,有效抑制燃烧区域物质以及能量的输运,从而达到阻燃目的。  相似文献   
6.
陈莘莘  刁呈岩 《力学季刊》2019,40(1):124-130
本文将无网格自然邻接点Petrov-Galerkin 法应用于轴对称弹性体扭转问题的求解.无网格自然邻接点Petrov-Galerkin 法采用自然邻接点插值构造试函数,并且采用三角形线性单元的形函数作为加权残值法的加权函数.自然邻接点插值构造的试函数满足Kronecker delta 函数性质,因此本质边界条件的施加十分方便.由于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的轴对称特点,原来的空间问题简化为二维问题求解,因此计算时只需要横截面上离散节点的信息.数值算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对求解轴对称弹性体扭转问题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有机硅化合物是电解质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物理化学特性是衡量电池性能的重要参数.本文采用多种核磁共振(NMR)技术(包括1H NMR、13C NMR、DOSY、7Li NMR、19F NMR)对有机硅化合物CN(CH22SiCH3(OCH2CH2OCH32(BNS)的结构,电解液(LiPF6/BNS)的溶剂化效应、扩散系数和热稳定性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评价,发现BNS和LiPF6之间具有溶剂化效应;BNS的氰基(CN)和醚键(-O-)基团可与Li+形成络合物,且氰基配位能力优于醚键,络合键的形成促进了LiPF6的离解和扩散,同时也提高了LiPF6/BNS的热稳定性,证明高温下LiPF6的分解是电解液失败的主要原因.该研究为开发新型电解质化合物及促进其性能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同向啮合双螺杆挤出机为反应器,采用苯乙烯和异戊二烯为聚合单体,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采用三次加料法合成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SIS)三嵌段热塑性弹性体.氢核磁共振(1H NMR)谱分析结果表明,共聚物中聚异戊二烯嵌段以1,4-结构为主.采用四氧化锇催化双氧水氧化降解聚合物分子链,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对氧化降解后的聚苯乙烯碎片进行分析,证明共聚物分子为(聚苯乙烯-聚异戊二烯-聚苯乙烯)(PS-PI-PS)三嵌段结构.动态力学分析(DMA)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结果表明,SIS具有两相分离结构.拉伸试验结果表明,共聚物拉伸强度与苯乙烯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1H,13C NMR,DEPT135,COSY,HSQC,HMBC)和红外光谱技术(FT-IR),对未知的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商品(NPS-A)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表面活性剂是单烯丙基聚乙二醇(AllyloxyPolyEthylene Glycol,APEG)在聚硅氧烷侧链改性所得,样品中含有合成时所带的大量DMSO溶剂(合成时所代入的),除溶剂外的主要成分为:(1)M-D20-(D′R)6-M(M:三甲基硅氧基;D:二甲基硅氧基;D′:取代的二甲基硅氧基),其中R=CH2CH2CH2-O-(EO)8-H,平均分子量(M_n)为4 046.0,(2)APEG(M_n=410.0)和(3)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M_n=370.0),同时还含有少量由烯丙基衍生而来的小分子成分.  相似文献   
10.
纳米银具备广谱抗菌性、无耐药性、安全和对人体无害的性质。本研究选择了硼氢化钠还原法合成了尺寸为10nm~20nm纳米银,并用r-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纳米银粒子表面进行了有机硅改性。再将经有机硅改性的纳米银粒子涂覆在导尿管内外表面,制备了一种新型纳米银导尿管。通过抗菌实验验证,该方法制备的纳米银导尿管具有显著的抗菌效果。且导尿管抗菌性的时效性研究表明,改性实现了纳米银在导尿管表面的缓慢释放,从而使得导尿管有更为持久的抗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