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新型球形纳米空心SiO2的模板合成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纳米碳酸钙颗粒为新颖的无机模板剂,硅酸钠为无机硅源,通过溶胶-凝胶法形成CaCO3/SiO2的核壳结构;随后通过高温煅烧、酸溶和干燥处理,合成出了具有高比表面积的球形纳米空心二氧化硅粒子.然后,分别采用TEM,SEM,EDS,XRD,FTIR和TG等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并考察了不同合成条件,如反应温度、反应pH值、煅烧温度和包覆反应时SiO2/CaCO3的配比对纳米空心二氧化硅粒子的比表面积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较高的反应温度如60~80℃,pn值9左右、SiO2包覆量为碳酸钙质量的10%,以及煅烧温度为700℃,有利于形成空心形貌较好、比表面较大的球形纳米空心二氧化硅。 相似文献
3.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出性能良好的YAG(Y3A12(A1O4)3)纳米粉,对前驱体及不同温度下煅烧后的粉体进行差热、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比表面积和透射电镜等分析。结果表明:YAG粉体大小均匀,近似球形,且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其颗粒逐渐变大,当温度达到1 000 ℃时粉体全部为纯YAG立方相。随着母盐溶液(Y(NO3)3+Al(NO3)3)浓度的降低颗粒逐渐减少,并且粉体中YAM (Y4A12O9),Y2O3等相转化为纯YAG立方相。 相似文献
4.
5.
6.
7.
8.
化学沉淀法制备BaTiO3纳米粉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正钛酸(H4TiO4)、硝酸钡[Ba(NO3)2]为原料,以双氧水、氨水为溶剂,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出品粒尺寸约20 nm的钛酸钡粉体.研究了原料种类、煅烧温度、加料方式、反应温度对钛酸钡粉体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当正钛酸(g):双氧水(mL):氨水(mL)=1∶5∶3,且采用正钛酸的双氧水-氨水溶液缓慢滴加到硝酸钏溶液中的加料方式时,溶解完全,制得的BaTiO3粉体粒径小、纯度高.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了颗粒的晶体结构、晶型转变机理以及颗粒的形貌:结果显示:前驱体的起始晶型转变温度为500,800℃煅烧获得的粒子品型完整,形貌呈规则的球形,当煅烧温度升高到900℃时,粉体晶体结构由立方相转变为四方相. 相似文献
9.
10.
对纳米Zr(OH)4粉体及其在不同温度(350~600℃)下的煅烧产物静态吸附Cu(Ⅱ)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影响静态吸附以及解吸的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煅烧温度越高,样品的吸附效果越差.除了600℃煅烧的样品吸附性能较差外,纳米Zr(OH)4和其它样品在溶液pH》3时对Cu(Ⅱ)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吸附率均大于96%.在实验范围内,吸附量最高可达到26400μg/g.被吸附的Cu(Ⅱ)在低浓度的盐酸(《2.0mol/L)中即可较好的被洗脱,100℃时解吸率可达到96%,同时也有很好的富集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