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化学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陈曦  贾丽  佐藤昌宪 《化学学报》1998,56(3):238-243
研究了碱性溶液中甲醇-联吡啶钌(II)[Ru(bpy)3^2^+]的电致化学发光行为。在玻碳电极上甲醇于+1.28V(vs.Ag/AgCl)处被氧化为甲氧基离子(CH3O.), 该自由基离子发生歧化反应, 生成激发态的甲醛(HCHO), 发出波长为545nm的光。另一方面当体系含有少量的Ru(bpy)3^2^+时会得到较强的发光信号, 发光波长为608nm, 该发光起因于在甲醇的氧化电位下, Ru(bpy)3^2^+被氧化成Ru(bpy)3^3^+, CH3O.与Ru(bpy)3^3^+反应, 生成激发态的Ru(bpy)3^2^+而发光。  相似文献   
2.
电致初生态氧化剂的化学发光行为研究及其分析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行望  杨梅  章竹君 《化学学报》2001,59(6):945-949
基于一种新型流通电解池的设计,结合恒电流电解技术与流动注射技术,使电生于电极表面附近的溴具有初生态的化学发光反应活性。它可直接氧化异烟肼而产生强度高、反应速度快的化学发光现象,据此建立了测定异烟肼的电化学发光新方法,同时,提出一种研究、探索初生态试剂化学发光分析的新思想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陈曦  贾丽  佐藤昌宪 《化学学报》1998,56(3):238-243
研究了碱性溶液中甲醇-联吡啶钌(II)[Ru(bpy)3^2^+]的电致化学发光行为。在玻碳电极上甲醇于+1.28V(vs.Ag/AgCl)处被氧化为甲氧基离子(CH3O.), 该自由基离子发生歧化反应, 生成激发态的甲醛(HCHO), 发出波长为545nm的光。另一方面当体系含有少量的Ru(bpy)3^2^+时会得到较强的发光信号, 发光波长为608nm, 该发光起因于在甲醇的氧化电位下, Ru(bpy)3^2^+被氧化成Ru(bpy)3^3^+, CH3O.与Ru(bpy)3^3^+反应, 生成激发态的Ru(bpy)3^2^+而发光。  相似文献   
4.
电致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测定人绒毛膜促进性激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镜如  林建国 《化学学报》1992,50(6):594-600
本文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了人绒毛膜促进性激素(简称HCG)的免疫分析研究。实验在Na~2CO~3-NaHCO~3-KCl介质中以CoCl~2为催化剂测定发光标记试剂ABEI, 检测限达到1.3X10^-^1^2mol.L^-^1。ABEI-HCG标记物稀释至2X10^5倍仍可检出。采用双抗法测定了血清中的HCG。  相似文献   
5.
取代基对胺化合物联吡啶钌电致化学光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曦  易长青  李梅金  李真  王小如 《化学学报》2002,60(9):1662-1667
研究了苦豆子中主要生物碱槐定碱、苦参碱,以及神经兴奋药物甲基安非他命 、安非他命等化合物,在碱性联吡啶钌[Ru(bpy)_3~(2+)]水溶液(pH 9.0)中的电 致化学发光(ECL)行为。在玻碳电极上,生物碱中的氨基氮于+1.30 V(vs. Ag/AgCl)左右被氧化为氮正自由基离子,该自由基离子与Ru(bpy)_3~(2+)反应生 成激发态的Ru(bpy)_3~(2+*)而发光。研究比较了取代基性质、氨基氮周围的三维 空间结构对各生物碱ECL的影响,并结合生物碱氨基氮的电离势和键角的计算,对 这些影响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6.
李凤  林祥钦  崔华 《化学学报》2002,60(2):281-286
运用电位分辨电致化学发光(PRECL)手段发现Ru(bpy)^2^+~3-C2O^2^-~4-PtE体系在预氧化的多晶铂电极上存在两个发光通道,这两个通道分别位于1.22V和1.44V处,对影响两发光通道的条件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几种经过不同预处理方式(直接抛光、阳极极化和阴极极化的电极以及S吸附电极)以及体系中不同C2O^2^-~4浓度,pH,溶解氧和溶解二氧化碳对两PRECL峰形、峰强度的影响。提出第二个ECL发光峰的机制为C2O^2^-~4直接电极氧化产物CO^-^.~2(或C2O^-^.~4)的催化发光。  相似文献   
7.
阻隔型聚对亚苯乙炔电致发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一种新的阻隔型聚对亚苯基乙炔的合成与电致发光特性,在聚对亚苯基乙炔主链引入已基碳链,可阻隔聚对亚苯基乙炔的有效共轭长度,改变发光颜色,合成的模型小分子可证明这一点,利用X射线衍射研究了退火前后阻隔型聚对亚苯基乙炔薄膜的晶态变化,研究了电致发光器件ITO/PPE2/Al的电致发光特征。  相似文献   
8.
张占军  李经建  武斌  刘忠范  蔡生民 《化学学报》2001,59(10):1587-1591
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现场监测了多孔硅于甲酸-甲酸钠溶液阳极偏压下的电致发光行为。发现该体系的电致发光峰值随着阳极偏压增大而发生蓝移;发光峰能量值与阳极偏压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斜率与多孔硅在阴极偏压下电致发光的结果一致。扫描探针技术研究表明:多孔硅的表面形貌明显地影响其发光性质。提出了多孔硅在甲酸-甲酸钠溶液中阳极偏压下的电致发光与多孔硅表面的Si-H键的氧化作用有关的发光机理。发现了多孔硅于甲酸-甲酸钠溶液中在阳极偏压下电压调制的可见光发射行为,并用量子限制效应对该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9.
张波  张占军  王斌  严捷  李经建  蔡生民 《化学学报》2001,59(11):1932-1936
用Frens法制备了不同粒径的金纳米粒子,并用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了表征。用自组装技术得到了金膜电极表面的金纳米粒子二维阵列电极,用扫描电镜、电化学等方法对该微阵列电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金电极表面被自组装膜完全覆盖后,电化学反应不再发生,而将金纳米粒子组装到膜上以膈,才得到电化学信号。我们认为,金纳米粒子在这里对电荷的跨膜转移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对于该过程的研究,用助于理解电荷的转移机制,对进一步理解电荷隧穿过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