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物理学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1
1.
赵凯华 《大学物理》2016,(12):34-41
本文下篇记述了抗日战争和战後复员时期的中国物理教育发展.多难兴邦,抗战时期条件极端困苦,却激发出西南联大这朵教育史上的奇葩.中国近代教育,从教育理念到办学体制,从课程设置到图书仪器制备,都是从西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完全靠到西方国家留学.截止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一批本土培养的高水平科学家出土了.  相似文献   
2.
 从参加工作之初,就有幸在我国一批杰出的科学家领导下工作,50年来,他们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在他们当中,于敏先生是一位在我国具体的历史环境下脱颖而出的物理学家,他对我国核武器事业和激光高技术事业的突出贡献已有一些记述,虽然由于保密的原因,有些话讲不透彻,但人们已可意识到,那是一种应该以浓重的笔墨载入史册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王进萍 《物理》2015,(2):78-85
2015年1月9日10时,人民大会堂。89岁的核物理学家于敏先生坐着轮椅,被缓缓推向主席台中央,接过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颁发的"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荣誉证书。这是党和国家对这位曾隐姓埋名28年的"中国国产土专家"的崇高褒奖,也是一名中国科学家能够获得的至高荣耀。这一刻,距离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镁光灯下的"两弹元勋"于敏先生现在居住的卧室里依旧是80年代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