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99篇
化学   210篇
综合类   12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7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Fe(phen)32+与DNA作用的荧光光度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婧  王娟 《中国稀土学报》2003,21(Z1):183-185
为了考察金属配合物Fe(phen)32+与DNA 的作用模式, 应用荧光光度法对Fe(phen)32+与DNA及DNA-EB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e(phen)32+是主要以共轭平面插入形式与DNA作用的, 并计算出稳定常数等一系列热力学数据.  相似文献   
4.
诺氟沙星-Cu(Ⅱ)-DNA三元络合物的光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诺氟沙星(NFA)是一种具有荧光活性并通过抑制促旋酶成为抗菌谱广的药物.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固定波长同步荧光光度法(CW-SFS)研究了NFA-Cu2 -DNA三元络合物体系,考查了各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并由测量数据计算得到结合常数.  相似文献   
5.
Cu(phen)22+与6-巯基嘌呤及DNA间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Tris-NaCl(pH=7.2)缓冲溶液中,应用伏安法、电子吸收光谱分析、溴化乙锭荧光分析、粘度测量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技术研究了Cu(phen)2^2+(phen=1,10-邻菲咯啉)与6-巯基嘌呤(6-MP)及DNA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u(phen)2^2+与6-MP发生了明显的相互作用,其作用产物不仅与小牛胸腺DNA具有更强的相互作用,并且在H2O2和抗坏血酸存在下对质粒pBR322 DNA具有更强的断裂能力,与DNA的作用模式可能为部分插入模式。  相似文献   
6.
以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法和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全反式维甲酸合钇(Ⅲ)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该配合物能在生理条件下比配体和金属离子更有效地切割质粒DNA,体系离子强度和pH值的变化对配合物的切割活性有较大影响,自由基捕捉剂的加入不影响配合物的切割活性。该配合物对DNA的切割可能通过水解机理进行。该配合物可使DNA的粘度增加,使EB-DNA体系的荧光强度和DNA溶液的紫外吸收强度降低。据此推断,该配合物主要以嵌入方式与DNA作用。  相似文献   
7.
巯嘌呤金属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用溴化乙锭为探针研究了巯嘌呤(mercaptopurine, MP)金属配合物与小牛胸腺 DNA的作用机制,探讨了其作用模式,即巯嘌呤与DNA是非嵌插结合,巯嘌呤金属酴 物与DNA之间的作用为静电方式和一定的嵌入方式。并求得巯嘌呤金属配合物与 DNA的结合常数。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1,3-二甲基-6-氮杂胸腺嘧啶和丙酮的光反应。反应机理中包含有三线态激基复合物和由此相继形成的两个不同结构的双自由基作为反应中间体。最终得到了1:2的加成产物, 即2,2,4,4,6,8,10-七甲基-7,9-二氧代-3,5-二氧杂-1,8,10-三氧杂双环[4,4,0]癸烷(Ⅰ)。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分离两对D-氨基酸取代的胸腺五肽类似物。对影响分离的缓冲液pH值、电泳温度、电泳电压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用含20mmol/L2,6-二甲基-β-环糊精(DM-β-CD),40mmol/L磷酸盐缓冲液(Ⅰ:pH6.03;Ⅱ:pH5.05)作运行缓冲液,柱温15℃,电压20kV,使样品获得基线分离,取得了满意的分离结果。结果显示,两组样品的D-氨基酸取代物均比L-氨基酸取代物出峰早,提示D-氨基酸取代物的电泳移动速度较快,与DM-β-CD的结合稳定性较L-氨基酸取代物弱。  相似文献   
10.
彭忠利  蒋治良  杨明媚 《分析化学》2002,30(12):1534-1534
1 引  言脱氧核糖核酸 (DNA)是生命的遗传物质。X 射线研究表明 ,DNA呈双螺旋结构 ,双螺旋的直径约为 2nm ,长度约为5 0 0 0nm ,是一种特殊的纳米线。用共振散射技术研究DNA与有机染料相互作用已有报道 ,但未见DNA的共振散射、非线性共振散射光谱以及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本文对DNA的共振散射光谱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发现CTMAB使DNA的共振散射强度增强 ,且使 3 1 0nm处的肩峰变成最强共振散射峰。2 实验部分2 .1 主要仪器和试剂 RF 5 4 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 (日本岛津公司 ) ;UV 3 4 0 0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