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小型热态流化床实验台对以CaO为主要成分的钙基脱硫剂石灰乏吸收剂在150~60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了蒸汽活化处理,进而实验研究了这种处理对提高脱硫剂钙利用率的效果。结合化学成分分析和X射线衍射的结果初步探讨了蒸汽活化的机理。研究表明,脱硫剂对水蒸汽的物理吸附明显受活化温度的影响,蒸汽活化后的钙利用率提高显著,可能存在一个最佳活化时间。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认识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燃烧技术-高温空气燃烧的机理和超低氮氧化物排放特性,本文将扩散燃烧模型、热力NO生成模拟与完全湍流N-S方程相结合,数值研究了甲烷高温燃烧的火焰特性、空气预热温度对燃烧特性和NO排放浓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良好,为在我国发展这项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化模拟实验了燃煤锅炉省煤器后的干法烟气脱硫方案.在沉降炉上实验研究了蒸汽活化对钙基吸收剂脱硫(400~800℃)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蒸汽活化能显著改善钙基吸收剂的微孔结构,提高其转化率.在400到600℃下反应产物以亚硫酸钙为主,700到800℃反应产物以硫酸钙为主。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热重分析仪和扫描电镜(SEM)对石灰与氧化铁混合物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在200~700℃的中温范围内氧化铁对石灰脱硫过程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在石灰中掺入一定比例的氧化铁可以显著捉高钙利用率,而且存在最佳氧化铁配比.其作用机理是氧化铁对石灰脱硫不仅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同时还作为活性中心 改变了脱硫产物的形成规律和气体扩散等特性.
相似文献
5.
循环床内部的流动属于复杂不均匀的稠密气固两相流,稠密颗粒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颗粒运动和浓度分布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直接模拟Monte-Carlo算法(DSMC算法)来模拟颗粒间的相互碰撞过程,并与随机轨道模型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湍流和颗粒碰撞对颗粒运动和浓度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预报了床内分层流动结构和颗粒在稀相区的不均匀分布,计算结果与实验定性符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煤粉颗粒所受的Magnus力,考察了颗粒的旋转速度、流动Re数对Magnus力的影响,并且给出了相应的关系公式.通过比较煤粉颗粒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Magnus力与气动力的大小,得出:当煤粉颗粒的旋转速度为1800转/分时,其大小约为气动力的1%,因此在实际的煤粉颗粒受力分析中是完全可以忽略该力的。
相似文献
7.
蜂巢蓄热体是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关键部件.为加速这项新型燃烧技术在我国的国产化进程,本文对蓄热体内的传热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得出了蓄热体内的温度和速度分布,模拟了蓄热过程和放热过程的烟气和空气温度的变化情况.此后,进一步研究了气流速度和材料比热对蓄热体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实验研究了高温空气燃烧系统使用的蜂巢蓄热体热回收率、最佳换向时间、流动阻力等性能参数及其随几何尺寸的变化规律;提出供风效率的概念,表征流经蓄热体的实际供风量与总供风量的差别,并对热回收率进行了修正。本试验为蓄热体应用与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一维LDA技术通过旋转方法对四角切圆燃烧煤粉锅炉炉膛内的冷态空气动力场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该流动定量化的流动特征:中心较明显的向下流动;下部燃烧器区外旋气流沿壁面向下流动;在屏式过热器下面仍然存在较强的旋转流动。本文所提供的数据可用于数值计算结果的检验。
相似文献
10.
区分出影响燃煤过程中多环芳烃有机污染物生成排放的外因条件和内在因素。外因条件包括:锅炉燃烧温度及排烟温度;内在因素包括:炉前煤显微煤岩组成、挥发份及发热量。研究结果为煤燃烧有机污染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