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0篇
化学   133篇
综合类   18篇
物理学   6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1938年Tsumaki报道犤1犦氧载体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大进展犤2犦,只是理论研究居多。氧载体的氧合常数是氧载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的测定是氧载体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用pH电位法测定氧载体的氧合常数已有研究报道犤2~4犦,作者在研究中发现,邻苯二胺合钴(o-Phdn-Co)配合物在固相和水溶液中与O2反应时表现出很大差异,其反应产物的组成比分别为液相配合物Co∶O2=2∶1,而固相配合物Co∶O2=1∶2,为究其成因和进行理论探讨,有必要先测定其氧合常数。由于o-Phdn-Co配合物的配位常数也未见文献…  相似文献   
2.
A precursor of Ce0.8Y0.2O1.9(YDC) solid electrolyte was synthesized by the gol-gel method. YDC and phosphates powders were prepared by mixing the YDC and phosphat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weight ratios. The mixtures of the YDC and binary phosphates were ground and sintered at 1 400 ℃. The proton conductivity in solid electrolyte of the sintered samples was examined using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at 400~800 ℃. Ammonia was synthesized from nitrogen and hydrogen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in the solid state proton conducting cell reactor. The optimal condition for the ammonia production was determined.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composite electrolyte of 80wt% YDC: 20wt% binary phosphates as proton conductor could obtain the highest ionic conductivity and ammonia production rate among the four samples, the rate of evolution of ammonia was up to 9.5 × 10-9 mol·s-1·cm-2.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间接测定茶叶中茶多酚的原子吸收,用甲基异丁酮和丁醇的混合溶剂萃取茶汤中的茶多酚,与氨基酸分离后,加入碱性Cu3(PO4)2悬浮液反萃取并同茶多酚作用,离心沉降未作用的Cu3(PO4)2后,用原子吸收法测定Cu,可求得茶多酚的含量,本法可消除茶叶共存氨基酸的干扰,测定结果同标准方法一致,回收率范围为94%-104%,平均标准偏差为3.1%。  相似文献   
4.
陈峻峰  刘罡  钟梅  王吉德 《化学通报》2008,71(3):200-204
采用固相反应合成了四苯基卟啉与Fe2 、Co2 的配合物.在室温下,将其与分子O2作用,提纯后得到两种固态氧合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电导、热分析(TG/DTA)、紫外光谱等测试手段确定了氧合配合物的组成为[Co·TPP·O2](NO3):·2H2O、[Fe·TPP·O2]Cl2·2H2O,可知1mol配合物吸收了1mol O2.采用失重法测定了氧合配合物中的配位氧,确定1mol金属配合物吸收1mol O2形成超氧配合物.  相似文献   
5.
胥月兵  陆江银  王吉德 《化学进展》2007,19(10):1481-1487
综述了对正丁烷脱氢制备正丁烯的催化剂体系,包括有氧脱氢中钒基催化剂、钼酸盐系列和焦磷酸盐系列催化剂;催化脱氢中贵金属Pt系催化剂、以ZSM-5分子筛为载体的催化剂以及膜反应器。探讨了正丁烷脱氢动力学,并在Mars-van Krevlen和 Eley-Rideal机理模型动力学基础上归纳了正丁烷氧化脱氢及直接脱氢的机理。讨论了正丁烷催化剂的影响因素,比较了各类催化剂的特点并对其进行展望,认为ZSM-5分子筛将可能成为正丁烷脱氢制正丁烯的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Cu/USY催化剂在乙炔氢氯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设计并成功制备了一系列离子液体修饰的分子筛负载的铜基催化剂(Cu@TPPB/USY).当铜和TPPB的百分含量均为15时,在反应温度为160℃,乙炔气体空速为120 h-1,氯化氢与乙炔的摩尔比为1.25:1的条件下,催化剂的乙炔转化率提升了1.17倍,氯乙烯选择性一直保持在98%以上.结合催化剂的傅里叶红外(FT-IR)、 N2物理吸脱附(BET)、热重分析(TG)、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镜(TEM)、 X射线衍射(XRD)、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的表征,认为TPPB的修饰不仅可以促进催化剂中Cu物种的分散,抑制其还原和流失,还能减少催化剂表面积碳、增强Cu活性物种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有效地提高Cu/USY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陈爱香  刘罡  李辉  王吉德  岳凡 《结构化学》2010,29(2):177-180
A novel two-dimensional coordination polymer [Ba2(phen)4(tp)2]n(phen=1,10-phenanthroline,tp=terephthalic acid) has been synthesized with tp as bridge ligands and structurally determined by X-ray crystallography.The crystal belongs to the monoclinic system,space group C2/c,with a=18.877(4),b=18.489(4),c=15.658(3),β=103.61(3)o,V=5311.5(19)3,C32H20O4N4Ba,Mr=661.86,Z=8,F(000)=2624,μ=1.542mm-1,Dc=1.655 g/cm3,the final R= 0.0228 and wR=0.0554 for 6063 observed reflections(I2σ(I)).The structural analysis shows that each tp ligand bridges barium atoms to form a two-dimensional infinite layer.There are aromatic π-π stack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neighboring layers,and aromatic π-π interactions further extend such layers into a three-dimensional supramolecular framework.  相似文献   
8.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研究了交联聚丙烯腈螯合树脂对环境样品中Pb2+的吸附分离/富集行为,并考察了共存离子的干扰。 结果表明,该树脂对Pb2+的吸附率在溶液pH=5.4、静态吸附时间为1.5 h时室温下可达到90%。 在最佳吸附条件下,树脂对单一Pb2+的饱和吸附容量可达到49.6 mg/g。 以0.1 mol/L盐酸溶液作为解吸剂,可将吸附在树脂上的Pb2+定量洗脱,富集倍数和解吸率可分别达到50和97%。 富集50倍后,方法的检出限(3σ10)为5.3 μg/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1%;加标回收率为92.9%~97.6%。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以La(NO3)3催化芳香醛、β-酮酯和脲或硫脲-锅法合成3,4-二氢嘧啶-2(1H)-(硫)酮的简单、有效方法.与经典Biginelli反应条件相比,它具有产率高、反应时间短和操作简单等优点.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IR、13C NMR和1H NMR确证.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乙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对Cr(Ⅵ)的选择性萃取分离效率及其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分析. 配制乙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 并考察不同种类盐, 盐用量, 酸度和时间对体系萃取分离效率的影响, 用AAS法测定体系对以重铬酸根形式存在的Cr(Ⅵ)的选择性萃取分离效率, 通过乙醇和水相的AAS法测定选择了最佳萃取分离条件, 在pH为4的酸性介质中把水相中的Cr(Ⅵ)萃取到乙醇相而Cr(Ⅲ)留在水相中, 使两种形态的铬彼此分离, 通过对醇相Cr(Ⅵ)和水相Cr(Ⅲ)的 AAS测定, 得到最佳测定条件及体系对Cr(Ⅵ)的萃取率为: 双水相体系的体积为10.0 mL, V(EtOH)∶V(H2O)=2∶3, (NH4)2SO4的质量为1.7 g, pH 4, Cr(Ⅵ)萃取率为90% 以上, Cr(Ⅲ)回收率为98%~108%. 本法可用于铬的形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