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化学   11篇
物理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采用界面扩张流变技术研究了季铵盐偶联表面活性剂C12-(CH2)2-C12·2Br (Gemini12-2-12)及其与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溴化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C12mimBr)复配体系的动态界面张力、扩张流变性质和界面弛豫过程等, 探讨了C12mimBr 对C12mimBr/Gemini12-2-12 混合体系界面性质的影响及C12mimBr 对Gemini12-2-12界面聚集行为影响的机制. 结果表明, 随着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的不断引入, 体系界面吸附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逐渐缩短, 扩张模量和相角明显降低, 界面吸附膜由粘弹性膜转变为近似纯弹性膜; 同时, 界面及其附近的弛豫过程也发生显著变化, 慢弛豫过程消失, 快弛豫过程占主导地位, 且离子液体浓度越高, 快弛豫的贡献越大. 这些界面性质的变化主要归因于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C12mimBr参与界面形成及两表面活性剂在界面竞争吸附的结果. 少量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C12mimBr 的加入可以填补疏松的Gemini12-2-12 界面上的空位, 形成混合界面吸附膜. 随着C12mimBr 含量的增加, 嵌入界面的C12mimBr 分子数不断增多, 导致界面上相互缠绕的Gemini12-2-12烷基链“解缠”, 在体相和界面分子扩散交换的过程中“解缠”的Gemini12-2-12分子从界面上解吸回到体相, 与此同时, C12mimBr 分子相对较小的空间位阻及较强的疏水作用促使其优先扩散至界面进而取代Gemini12-2-12分子, 最终界面几乎完全被C12mimBr分子所占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界面扩张流变技术研究了季铵盐偶联表面活性剂C12-(CH2)2-C12·2Br(Gemini12-2-12)及其与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溴化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C12mim Br)复配体系的动态界面张力、扩张流变性质和界面弛豫过程等,探讨了C12mim Br对C12mim Br/Gemini12-2-12混合体系界面性质的影响及C12mim Br对Gemini12-2-12界面聚集行为影响的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的不断引入,体系界面吸附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逐渐缩短,扩张模量和相角明显降低,界面吸附膜由粘弹性膜转变为近似纯弹性膜;同时,界面及其附近的弛豫过程也发生显著变化,慢弛豫过程消失,快弛豫过程占主导地位,且离子液体浓度越高,快弛豫的贡献越大.这些界面性质的变化主要归因于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C12mim Br参与界面形成及两表面活性剂在界面竞争吸附的结果.少量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C12mim Br的加入可以填补疏松的Gemini12-2-12界面上的空位,形成混合界面吸附膜.随着C12mim Br含量的增加,嵌入界面的C12mim Br分子数不断增多,导致界面上相互缠绕的Gemini12-2-12烷基链"解缠",在体相和界面分子扩散交换的过程中"解缠"的Gemini12-2-12分子从界面上解吸回到体相,与此同时,C12mim Br分子相对较小的空间位阻及较强的疏水作用促使其优先扩散至界面进而取代Gemini12-2-12分子,最终界面几乎完全被C12mim Br分子所占据.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两种吖啶及吖啶橙盐类小分子化合物和带有吖啶盐的三元共聚物 .研究了它们在溶液中的荧光被卤素离子猝灭的问题 .发现它们能强烈地被碘离子所猝灭而不易被氯离子猝灭 ,表明这类化合物有可能用于在有氯离子存在条件下对碘、溴离子的检测 .对荧光猝灭机理进行的研究发现 ,卤素离子的猝灭能力并不和它们对发光化合物的系间窜越和三重态的生成等有关 ,而是和阴离子对极化分子的作用减弱了分子内的电荷转移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RAFT方法合成了由马来酸酐/苯乙烯和苯乙烯组成的交替序列两嵌段共聚物P(MAn-alt-St)-b-PSt。将其中的马来酸酐用PEO进行水解,得到了支化的亲水亲油两嵌段共聚物。通过H—NMR和IR对共聚物的结构组成进行表征。以二甲基氨基黄酮化舍物为荧光探针,测定了形成共聚物胶束的临界浓度(CMC)。用TEM和SEM现察不同酸碱条件下所得纳米材料形貌,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采用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方法对ATRP聚合体系的常用引发组分——— 1 溴乙基苯与几种常用配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研究 .发现当以联吡啶为络合物配体时 ,无论荧光和吸收光谱中均出现反常的新峰 ,这和 1 溴乙基苯与吡啶间发生了成盐反应有关 .在以长链脂肪胺为络合物配体时 ,特别当金属离子与配体的摩尔比为 1 4时 ,荧光光谱中可清晰的观察到激基复合物发光 .所观察到的这些现象 ,特别是 1 溴乙基苯与联吡啶间的成盐反应 ,对ATRP过程会产生不良影响 .而脂肪胺体系生成的激基复合物由于发生于激发态 ,因此它就不像联吡啶的成盐反应哪样 ,会严重影响反应进行 ,导致ATRP效率的降低 .  相似文献   
6.
对 3种具不同结构 (三氯甲基 )三嗪化合物的光致生酸及光敏化生酸问题进行了研究 .从其吸收光谱、荧光光谱、荧光猝灭以及光致生酸过程的测定结果表明 ,三嗪化合物的敏化光致生酸具有电子转移性质 .发现在三嗪化合物分子中存在着归属于核的局域发光以及分子内的电荷转移发光两个部分 .局域的激发与发光和化合物光致生酸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电荷转移发光则会增强或扩充化合物的吸收和发射光谱范围 ,在光致生酸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一种完美的光致生酸化合物分子的设计和合成必须对上述两个方面均加以注意 ,使能达到互补和协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将以三齿2,6 双(苯并咪唑)吡啶为配体的Cu(I)离子络合物用作A TRP引发体系的组分之一,并成功地实现了对烯类单体的自由基聚合.聚合过程具有明显的ATRP聚合特征.和几种具不同结构胺配体构成的Cu(I)络合物的聚合速度结果相比较,本工作的结果基本符合烷基胺≈吡啶>亚胺>芳基胺的序列关系.  相似文献   
8.
冯西安  寇思玮  岳玲 《应用声学》2019,38(4):509-515
在水下网络中心战(UWNCW)思想的指引下,UUV、鱼雷兵器等水下移动平台网络化协同探测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阐述了协同探测网络拓扑结构、网络节点空时统一的关键问题;针对水声复杂信道给通信组网带来的困难,给出了协同探测网络中时变信道自适应复合调制、信道自适应接入机制和移动通信同步的初步方案;并探讨了协同探测的一些关键问题和应用策略,包括跨平台传感器的信息融合、尺度目标的方位分布特征提取以及鱼雷自导多目标协同跟踪。提供的一些计算机仿真结果初步显示了网络化协同探测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利于形成自由弯曲的蠕虫状胶束。本文利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油酸钠(Na OA)制备了CTAB/Na OA蠕虫状胶束,研究了两表面活性剂的混合比和表面活性剂总浓度的变化对蠕虫状胶束体系稳态流变性及动态粘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蠕虫状胶束在剪切过程中的解缠、拟网状结构的破坏以及最终沿剪切速度方向取向等是蠕虫状胶束产生剪切稀释特性的原因。两表面活性剂的混合比和表面活性剂总浓度的变化导致表面活性剂之间的静电作用、疏水作用发生较大的变化,最终引起体系内部表面活性剂聚集体形态的差异。体系内蠕虫状胶束长度、体系结构复杂程度、蠕虫状胶束形成的网络结构的致密度等都影响着体系的流变行为。在混合比R=3.6、总浓度CT=0.24mol/L时,体系中蠕虫状胶束最长,网络结构最为紧密,体系的零剪切粘度达到最大值。表面活性剂浓度一定时,混合比的提高有助于蠕虫状胶束的定向生长,弛豫时间τR和储能模量高频区平台模量G0提高,R=3.6时两者皆达到极大值,此后由于蠕虫状胶束的分枝化及(或)胶束破裂导致τR及G0下降。在表面活性剂混合比一定(R=3.6)时,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提高利于蠕虫状胶束的增长或者分枝化,增加了胶束网络结构缠绕(融合)点的密度,导致G0逐渐增大。Cole-Cole图证实本文研究的蠕虫状胶束体系是符合Maxwell模型的线性粘弹性流体。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了ATRP方法合成了由苯乙烯及丙烯酸组成的两亲两嵌段共聚物PS b PAA ,对它们的结构组成进行了详细表征 .用荧光探针方法以二甲基氨基黄酮类化合物为探针测定了这类两亲高分子化合物的类胶束形成时的临界浓度 .并对它们所形成的特殊胶束形态通过电镜观察 ,清楚的看到在纳米线条形成过程中由纳米小球向纳米线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