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物理学   6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1.
本实验测量了C~(12)(d,p)C~(13)及Ca~(40)(d,p)Ca~(41)基态反应质子群的角分布和微分截面。氘核能量为13.3MeV,对C~(12)和Ca~(40)的反应,其测量角度范围分别为3°—167°和10°—164°,每隔2.5°或5°测量一点,其主要结果如下:(1)对于这两群质子,在主削裂峯附近的实验点和用简单Butler理论算得的理论角分布曲线都符合得相当好;理论计算数据对实验数据在主峯处归一;由此而定得的核能级参数与前人所得到的是一致的。(2)大角度区的实验截面数值没有减小到象Butler理论所要求的那样小,并有非常明显的次极大出现,其位置与Butler理论所预言的不一致;这些特点可以用扭曲波理论来解释,非氘核削裂机制也可能有部分贡献。(3)在C~(12)(d,p)C~(13)反应中,前角度区的截面有很大下降,而后角区则有明显的增加,这些现象都和Butler理论不一致;然而,这也可以用扭曲波来解释。(4)用主峯处的截面和Butler理论算得的基态的约化宽度,对C~(12)(d,p)C~(13)和Ca~(40)(d,p)Ca~(41)反应分别为r~2=0.17和0.041;用扭曲波理论计算时,则得到较大的r~2值,后者更接近于单粒子模型所预言的数值,基于上面这些事实,对本实验的数据使用扭曲波理论来进行分析似乎是值得的。  相似文献   
2.
建造了由九块国产锗酸铋晶体组成的采用光电倍增管读出的阵列式探测器. 应用γ放射源、中子放射源、静电加速器(p,γ)反应以及核反应堆(n,γ)反应得到0.5—21MeV γ射线. 在这个能量范围内进行的测试显示了线性的能量响应. 能量分辨率在低能量下满足预期的E1/2关系, 而能量在4.43MeV以上实际测得的数值较预期为大. 实验中还考察了光子在晶体阵列中沉积能量的横向分布情况, 结果与蒙特卡罗模拟一致. 本工作表明, 采用放射源及低能(p,γ)反应作为锗酸铋电磁量能器定标和监测的手段是实际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测量了C12(d,p)C13和Ca40(d,p)Ca41两个基态反应质子群在六个角度上的极化值。在C12的反应中,小角区的结果和前人的工作相近,和半经典符号规则jn=ln±1/2,P=(±)一致。θL=115°的数据是前人没有测量过的,我们得到P=0.529±0.068,在Ca40的反应中,小角区数据的符号也和半经典符号规则一致,和Немeц及Boschitz的实验结果相同,而和Hird,Takeda及Bercaw的实验结果相反,看来这是由于入射能量不一样所致。因为在这些实验中,三个较高入射能量和三个较低入射能量的结果,都分别有一致的符号,把已发表的极化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半经典符号规则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或者,可能找出一个修改后的符号规律,以供核能谱学应用。在有些情况下,我们看到,随着氘核能量的增加,极化角分布的图形似乎有向小角区移动的趋势,这可能是直接反应的一个特性。关于截面和极化角分布间的位置对应关系,我们认为,截面角分布的极小,除了可对应于极化的变号以外,还可能对应于极化绝对值的极大,截面角分布的极大也可能对应于极化的变号,对于这些现象,我们用粗糙的扭曲波理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联合在束γ装置的实验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成联合在束γ实验装置的四套带有对称型和六套带有非对称型BGO康变顿抑制的高纯锗探测器装置,已分别在北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兰州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完成研制测试.用该联合装置最近进行了首批在束实验.本文着重对实验装置、实验测量的一般情况以及康普顿抑制性能做了讨论.对BGO121Cs测到的25/2+是目前Cs各同位至少中带头为9/2+(lg9/2质子空穴态),ΔJ=1级联中自旋最高的能级.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测量了C12(d,p)C13及Ca40(d,p)Ca41基态反应质子群的角分布和微分截面。氘核能量为13.3MeV,对C12和Ca40的反应,其测量角度范围分别为3°—167°和10°—164°,每隔2.5°或5°测量一点,其主要结果如下:(1)对于这两群质子,在主削裂峯附近的实验点和用简单Butler理论算得的理论角分布曲线都符合得相当好;理论计算数据对实验数据在主峯处归一;由此而定得的核能级参数与前人所得到的是一致的。(2)大角度区的实验截面数值没有减小到象Butler理论所要求的那样小,并有非常明显的次极大出现,其位置与Butler理论所预言的不一致;这些特点可以用扭曲波理论来解释,非氘核削裂机制也可能有部分贡献。(3)在C12(d,p)C13反应中,前角度区的截面有很大下降,而后角区则有明显的增加,这些现象都和Butler理论不一致;然而,这也可以用扭曲波来解释。(4)用主峯处的截面和Butler理论算得的基态的约化宽度,对C12(d,p)C13和Ca40(d,p)Ca41反应分别为r2=0.17和0.041;用扭曲波理论计算时,则得到较大的r2值,后者更接近于单粒子模型所预言的数值,基于上面这些事实,对本实验的数据使用扭曲波理论来进行分析似乎是值得的。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测量了C~(12)(d,p)C~(13)和Ca~(40)(d,p)Ca~(41)两个基态反应质子群在六个角度上的极化值。在C~(12)的反应中,小角区的结果和前人的工作相近,和半经典符号规则j_n=l_n±1/2,P=(±)一致。θ_L=115°的数据是前人没有测量过的,我们得到P=0.529±0.068,在Ca~(40)的反应中,小角区数据的符号也和半经典符号规则一致,和Немeц及Boschitz的实验结果相同,而和Hird,Takeda及Bercaw的实验结果相反,看来这是由于入射能量不一样所致。因为在这些实验中,三个较高入射能量和三个较低入射能量的结果,都分别有一致的符号,把已发表的极化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半经典符号规则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或者,可能找出一个修改后的符号规律,以供核能谱学应用。在有些情况下,我们看到,随着氘核能量的增加,极化角分布的图形似乎有向小角区移动的趋势,这可能是直接反应的一个特性。关于截面和极化角分布间的位置对应关系,我们认为,截面角分布的极小,除了可对应于极化的变号以外,还可能对应于极化绝对值的极大,截面角分布的极大也可能对应于极化的变号,对于这些现象,我们用粗糙的扭曲波理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