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化学能梯级利用机理探讨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本文提出化学能梯级利用新概念,从理论上证明了物质作功能力(ε)、化学反应作功能力(G)和物理能作功能力(ηc)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了传统热力循环在物理能转换利用范畴的局限。通过CH4直接燃烧和化学链燃烧化学能品位和(火用)损失的比较,指明化学能梯级利用是降低燃烧(火用)损失的有效途径,并指出影响化学能梯级利用的关键因素,揭示了化学能梯级利用机理。 相似文献
3.
4.
5.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评价准则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本文通过对以燃气轮机回热循环为动力系统的冷热电联产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对几种常用的评价准则进行了比较。通过分析,认为能量利用系数将冷、热、电等各股能量等价看待,(火用)效率过分看重能量的作功能力,折合发电效率过分关注冷、热能的输出,均不适于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评价;节能率反映的是输入能量的使用情况,经济(火用)效率在某种程度上是经济性的表现,比较适于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评价。研究中发现,燃气轮机温比有利于系统性能的提高,但针对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最佳压比;在节能率的使用中需要明确参照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利用LNG冷能的混合工质中低温热力循环开拓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提高中低温余热回收动力系统性能,本文在常规混合工质热力循环(火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结合LNG冷能利用的新型混合工质热力循环。通过与LNG的有机结合,混合工质热力循环热效率提高14.5个百分点,(火用)效率达到53.6%。为进一步揭示效率提高的原因,我们比较了常规混合工质热力循环与LNG-混合工质热力循环的(火用)损失变化情况。结果表明:LNG-混合工质热力循环高效的关键在于循环平均放热温度的降低以及工质蒸发过程与冷凝过程换热的合理匹配。而LNG冷能的梯级利用则是系统具有较高(火用)效率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新型氨吸收式动力/制冷复合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在Kalina循环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吸收式动力/制冷复合循环,在logp-T图上分析了该循环的热力学原理,基于综合热效率η和(火用)效率ψ两个评价指标,通过模拟计算,研究了新循环的热力学原理和能量特性,发现新循环与Kalina循环的η分别为19.50%和14.54%,新循环比Kalina循环提高34.10%;两个循环的ψ分别为31.60%和31.19%。本文还研究了新循环的精馏塔进料浓度、透平出口压力对η和ψ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9.
10.
新颖化学链燃烧与空气湿化燃气轮机循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基于工程热力学和化学环境学的有机结合,注重能源与环境的领域交叉,揭示化学链 燃烧新机理,旨在取代传统的造成能源品位利用最差并且引起环境生态污染(产生SOx、NOx、 CO2等)的燃烧过程,开拓出第三代能源环境动力系统,寻找同时解决能源与环境两个重大问题的 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