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胺类对α-溴代萘/β-环糊精体系流体室温燐光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研究了不同的胺对α-溴代萘(α-BrNp)/β-环糊精(β-CD)体系RTP发射的影响.发现胺能显著增强α-BrNp/β-CD体系的RTP,发射,RTP强度随着胺的烷基链的增长和支链的增加而增加,且当胺的用量是β-CD用量的一倍时,RTP强度最大.由此认为、胺的影响主要应归因于胺分别从β-CD的二端接近,胺的-NH_2基与β-CD的-OH基形成氢键,而其烷基从CD二端折向空腔,封住了CD的上、下端口.这不仅提高了CD腔内的疏水性,增大了发光体与CD间的包结常数,同时,对外部氧向CD腔内的扩散起着隔离作用,显著减小了三线态氧对腔内发光体激发态的猝灭作用.从而可在不除氧的条件下观察到发光体强的RTP,发射,且体系清澈透明.胺的作用属于超分子化学中的分子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3.
4.
5.
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抗体的固体基质室温磷光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羊抗人抗体(GAHAb-FITC)和兔抗羊抗体9RAGAb-FITC),及其以三种免疫方式与人免疫球蛋白(IgG)反应所得免疫复合物在多种固体薄膜基质上发射室温磷光(RTP)的适宜条件及其光谱,强度和寿命等性质。研究发现,标记抗体及其免疫复合物保留了FITC优良的固体基质室温磷光性质,λ m0643em^(max)=525/650nm,其RTP强度与其浓度线性相关,并有很高的灵敏度,更为重要的是,免疫反应及其RTP检测能结合于同一基质,方便地相继完成,在聚酰胺膜(PM)上,以Pb(Ac)2为重原子微扰剂,稀释比为1:10(ψ)的GAHAb-FITC,RAGAb-FITC及其与人IgG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均能发射较强制 RTP信号并有较长的RTP寿命,本结果为建立相应的固体基质室温磷光免疫分析(SS-RTP-IA)新方法奠定了相应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质子守恒式(简称PBE)在处理酸碱平衡问题中的重要性已为大家所熟知。至今,导出质子守恒式的方法有电荷-物料平衡法,零水准法和状态法。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实际情况灵活选用。零水准法是一种较简洁的 相似文献
7.
过量C6SCl与丙氨酸在pH9.11(H3BO3-NaOH)缓冲体系中,40℃反应40min,经乙酸乙酯萃取分离后,点样在层析聚酰胺膜上,用甲酸+水(1+1)展开,衍生产物得到很好的分离。斑点经1mol·L-1NaOH喷雾,紫外灯预光照10min和干燥后,荧光强度与在4~60×10-11mol范围内的丙氨酸量呈良好线性关系。在滤纸基质上,以Pb(AC)2作重原子微扰剂,标记产物还能产生较强的室温磷光发射。研究表明,C6SCl不仅能作为氨基酸等的荧光标记物,而且可望作为其室温磷光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8.
9.
胶束溶液中的荧光和磷光现象——有前途的痕量分析新领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物质分子吸收光能受激后,分子的价电子产生跃迁,受激电子通常先经过一个非辐射过程,然后再从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S_1)的最低振动能层向基态各振动能层跃迁,同时以光能形式发射出能量得荧光;若先经系间跨越(电子自旋方向改变)转入三重态电子第一激发态(T_1),再向基态各振动能层跃迁,则得磷光。一定浓度条件下,用于定量分析的荧光和磷光强度公式具类似形式: F=k_fφ_fI_0εbc(1) 和F=k_pφ_pI_0εbc(2)式中F,P分别为荧光、磷光相对强度;φ_f,φ_p,为荧光、磷光的量子效率;K_f与k_p分别为与仪器有关的常 相似文献
10.
有关荧光素的溴和碘取代物的低温磷光性质与取代度关系的研究表明,随着取代度的增大,磷光量子产率与荧光量子产率之比呈现先增大继而减小的趋势,即溴和碘的充分取代物的磷光反而减弱,故用eosin-ITC作标记物的报道很少.化学结构和环境等因素对磷光发射有重要影响;某些已被重原子(Br或/和I)高度取代的试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