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化学   21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19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阻温度关系的测量,研究了非晶Ge/晶态Ag迭层膜的退火行为。低温电阻的测量温区为80—300K,同时给出了室温电阻和退火温度的关系,实验发现一个新的互扩散现象: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Ge不断晶化,同时,部分Ge由于扩散而溶于Ag中,退火温度再升高,扩散到Ag中的Ge又重新析出,利用电阻变化估算出Ge/Ag互扩散的激活能为0.15eV。本文还讨论了退火过程中各结构下的输运性质。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江苏盱眙出土夹纻胎漆器的测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激光拉曼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红外吸收光谱等方法对盱眙出土的夹纻胎漆器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漆膜中的红色颜料和暗黑色颜料分别是HgS和CuS;漆灰的填料以粘土类物质为主,存在着加入骨灰的工艺;生漆被使用在漆灰制作、色漆调制等方面,起到了成膜剂的作用;麻胎之间采用漆灰作为胶合剂.  相似文献   
3.
贝壳珍珠层织构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珍珠和贝壳珍珠层都是在珠贝体内生成的.日本和其它一些国家,在作大量研究后发现:珍珠和贝壳珍珠层的主要成分是正交结构的CaCO3,矿物名称为霰石,是一种具有放射状结构的多晶体[1]; 它们的次要成分为有机胺酸[2,3]和 Sb,Mn,Cu等元素[4].这些研究对饲养珍珠蚌的水质和营养的改善起了作用. 我们在研究珍珠和贝壳珍珠层时,发现它们有明显的织构.当对褶纹蚌蚌壳的珍珠层作极图研究时,不仅进一步弄清了它们的织构,而且通过对极图的解释,还找到了PDF卡片(5-453)上未标明的{102}和 {204}衍射数据. 一、实验方法 样品制备:将珍珠在锉和砂纸…  相似文献   
4.
高效煤气发生炉产生的气体中,一般CO含量较高.而CO热值低、毒性大,不符合安全用气标准,故须进行二次加工,使其全部或部分进行变换-甲烷化反应.在实际使用中,自制KM-01镍基变换-甲烷化催化剂上进行的宏观反应主要有变换、甲烷化和歧化三种放热反应,故催化剂要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黑漆古”耐腐蚀机理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黑漆古”铜镜的表面由非金属层和过渡层组成,价电子结构分析指出,非金属层主要成分Sn1-xCuxO2具有与SnO2相近的稳定性,而实验数据分析发现,过渡层中,δ相铜锡合金与Sn1-xCuxO2的相界上存在着重合位置点阵(CSL)结构,这种结构降低了相界面上铜原子的能量,使这部分δ相晶粒也十分稳定,从而使整个“黑漆古”表面具有耐腐蚀性能。 关键词:  相似文献   
6.
微量元素示踪法在古代青铜器铜矿料来源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铜模拟熔铸实验表明,利用ICP-AES法测定的青铜中亲铜元素的成分数据,通过聚类分析,可以较好地区分不同产地的铜矿料及其青铜产物。文章将这一方法具体应用于盘龙城商代遗址和鄂州出土青铜器的微量元素数据的分析,以考察其可行性和应用价值。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青铜模拟熔铸实验所得结论,亦可应用于盘龙城和鄂州青铜器铜矿料的区分,进一步验证了微量元素示踪古代青铜器铜矿料来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DXRF)、拉曼光谱(RS)等方法,对3块不同时代、不同埋藏环境铅釉陶表面腐蚀物的化学组成、物相结构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汉代釉陶表面的腐蚀物主要为白铅矿;宋代绿釉陶表面的腐蚀物主要为磷酸铅钙,锈蚀物中黄色是缘自其中一定量氧化铁的存在;唐三彩表面的腐蚀物中有磷酸铅钙与白铅矿两种物相结构的存在,锈蚀物表面的棕褐色是少量氧化铁与炭黑共同致色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蔡侯编钟的粉状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粉状锈”被称为青铜文物的“癌症”,多少年来,国内外有关专家对于粉状锈的控制和根治始终未能取得明显的进展。本文详细介绍了用XRD,SEM,TEM以及XRFA等方法分析一块被粉状锈严重腐蚀的蔡侯编钟残片的结果,指出粉状锈的主要成分是氯铜矿(Cu_2(OH)_3C1)、赤铜矿(Cu_2O)以及结晶状况甚差的锡石(SnO_2)。而编钟基体内存在的和粉状锈成分相同的腐蚀沟漕,则表明粉状锈腐蚀是一种晶间腐蚀过程。显然,这一发现对粉状锈的形成机理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古代铜矿冶炼过程中稀土元素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主要研究稀土元素在铜矿冶炼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冶金考古中的潜在应用。实验采用电感藕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测试了湖北铜绿山、宁夏照壁山、山西中条山和内蒙古林西大井古代矿冶遗址的铜矿石,炼渣和铜锭的稀土元素含量,通过对其稀土总量和稀土配分模式的对比研究,探讨了稀土元素在古代铜矿冶炼过程中的化学行为。结果发现稀土元素在铜矿冶炼过程主要富集在炼渣中,金属铜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很低。因此,要想根据青铜器中的稀土元素特征示踪铜料来源,是很难实现的。通过对比各矿冶遗址的铜矿石、炼渣和铜锭的稀土配分曲线,发现炼渣的稀土配分曲线为判断古代所使用的冶炼技术及铜矿石的输出路线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HCl acid wa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self-prepared Cu-Sn-Pb alloy, and the methods of IR-REF, IR-PAS, XRD, SPM, SEM, TEM and pH were employed to study the forming process and the developing speed of the bronze powder-corrosion Cu_2(OH)_3Cl (PC). It is found that the corrosion develops fast in acid environment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corrosion Cu_2(OH)_3Cl with valence Cu~(2+) forms from alloy through the intermediate corrosion CuCl with valence Cu~+; PC is contagious, which can pollute the fresh bronze alloy from the corroded sample by air; when CuCl is oxidized to produce Cu_2(OH)_3Cl, Cu~(2+) cation forms at the same time, and both the oxidizing reactions have zero-order reaction with respect to O_2 in the air; the P1 formation reaction has first-order reaction with respect to Cull; in enormous distilled water Cu_2(OH)_3Cl forms from CuCl through the intermediate product Cu_2O.All the results above are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article, and the mechanism of PC formation is studied further. The 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