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数学   9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 厄尔多斯不等式 1935年,保尔·厄尔多斯(Paul Erdos)提出了一个猜想[1]: P是△ABC的内部或边界上任一点,又PD、PE、PF分别是P到△ABC三边BC、AC和AB的距离,则PA+PB+PC≥2.(PD+PE+PF)①,当且仅当△ABC是等边三角形,而且P为△ABC中心时①的等号成立.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祁平 《数学通报》2007,46(2):18-22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已向我们迎面走来,许多专家站在历史与科学的高度,对“数学教材”“数学教学”“数学本质”等问题提出了建议与思考,对推进数学课程改革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深远的.而我作为新教材的一位参与者,作为一位刚刚离开讲台的一线教师,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数学教育的研  相似文献   
3.
祁平 《数学通报》1991,(2):20-23
《数学通报》81年第一期上,吕学礼先生在《有限点组的重心(以下简称《重心》) 一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有关重心的一些性质及其应用,读后受益非浅.近十年来,笔者不断发现,由《重心》中有关结论,可得一个十分有趣的推论.它对一些复杂的三角问题,使其问题简单化.  相似文献   
4.
几何教育功能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平 《数学通报》2001,(5):33-35
《数学通报》2 0 0 0年 1 1期刊登了“中国数学会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研讨会记录”[1 ] ,读后令人鼓舞 .许多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在关心我国的中学数学课程改革 ,对《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 )》[2 ] 进行了广泛地讨论 ,对几何的教育功能等问题提出了许多观点 ,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对几何的教育功能提出一些思考 ,供大家参考 .1 几何教育功能的历史背景《欧氏几何》是一本名著 ,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考克斯特教授与美国路脱格大学格里查博士在 [3]上指出 :“从历史上讲 ,应该记住欧几里…  相似文献   
5.
在“不等式”一章里 ,“不等式的证明”是重点内容 .由于其证明的方法较多 ,变换又较灵活 ,因此 ,使得不等式的证明这一问题 ,无疑成为同学们学习的难点 .但如果我们能注意从待证不等式的结构入手 ,多角度对不等式结构进行观察剖析 ,将有益于我们合理地选择思路 ,减少解题的盲目性 .下面举几个例子进行分析、说明 .例 1 a ,b ,c∈R ,求证 :1) bca acb abc ≥a b c ;2 ) b2a c2b a2c≥a b c .分析 :1)的结构 :仅左边有分母 ,且左边的结构特征为任两项隐含倒数关系 ,如 bca acb =c(ba ab) ,用…  相似文献   
6.
7.
波利亚“对称”思想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祁平(江苏省南菁中学214400)一、问题的提出涉及直线与二次曲线位置关系的问题是解析几何中的重要研究内容,由此引起的许多问题类型繁多,问题之间似乎也不存在什么联系(如1991,1992,1994,1996年高考压...  相似文献   
8.
文化观下的数学教育的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数学通报》2 0 0 1年 1期、2期上刊登了《数学与文化》[1 ] ,引起了一些数学教育家与广大中学数学教师的关注[2 ] [3] .十年前研读北京大学邓东皋等教授组编的《数学与文化》[4] 时 ,对数学———作为文化的数学这一崭新观念所激起的惊叹和敬畏之情至今依然清晰 .十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从文化的角度去认识数学、理解数学 ,对数学教育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因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 ,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 ,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 ,绘画使人赏心悦目 ,诗歌能动人心弦 ,哲学使人获得智慧 ,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 ,但数学能…  相似文献   
9.
祁平 《数学通报》2012,51(12):41-45
2012年江苏高考数学卷最后二题(以下简称试题(19)、试题(20))立意新,方法活,很好地体现了数学的思想方法,积极地体现了课改精神,对数学教学也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对阅卷中的情况进行调研,发现考生对试题(19)的思考仅停留在问题的表象,对问题的研究缺乏方向感,答题卷上留下方法繁多,计算混乱的"局面".考生对试题(20)的研究更是缺乏信心,绝大部分考生(包括平时优秀的一些学生)抓不住问题的本质,熟悉的递推数列在新的"环境"下变得陌生,许多考生不知所措,思维感到一片空白,"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