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27,自引:0,他引:127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伴随着能源强度下降的特征引起部分学者对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数据真实性的怀疑,因此,对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迄今为止,对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如何影响能源强度变化仍然缺少定量研究。本文分析了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说明其前后趋势基本上是一致、合理的。以此为基础,将能源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提出了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的计算方法,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构表明:1998-2000年间,我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其中工业能源强度下降是总体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基于GED—GARCH模型的中国原油价格波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采用中国大庆原油价格日平均交易数据,建立了基于GED分布的GARCH(1,1)、GARCH-M(1,1)和TGARCH(1,1)三个模型,描述了中国原油价格与国际接轨以来的波动特征。实证结果表明,与国际油价类似,中国原油价格的波动也存在显著的GARCH效应,但其波动冲击的半衰期要比国际油价短,为5天。而且,中国原油收益率受到预期风险的负向影响,表明中国原油市场并非完全市场化运作,当然这种负向影响程度较小,约为8%。另外,中国原油价格的波动存在显著的杠杆效应,相同幅度的油价下跌比油价上涨对未来油价的波动具有更大的影响,前者是后者的1.7倍左右。最后,基于GED分布的GARCH模型比基于正态分布的GARCH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中国原油价格的波动特征,并且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3.
4.
5.
6.
本文运用参数稳定性检验方法对油价动态波动路径进行研究,发现油价序列存在显著的结构性改变特征,检测出自1974年2月以来油价共经历了四次结构性改变过程,本文考察了导致结构性改变的根本原因以及与重大事件的关系,并给出了结构改变点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同时根据结构性改变情况将油价价位波动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此外,本文还讨论了结构性改变的监控问题,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及时发现新的结构改变点,为油价走势预测和和石油市场形势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石油消费与石油市场与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息息相关,是学术界研究的的热点领域之一.本文采用协整性和因果关系检验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考察了我国石油消费和国际原油价格之间的相互影响,发现两者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只具有单向因果关系.与美国的比较研究表明,我国石油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改革的深入,还应该建立充足的商业石油储备,并基于市场调整当前石油定价体制与进口机制,进一步放开油价,采用主动的进口策略,才能根本解决消费与价格存在的脱节问题,实现与国际石油市场更好的接轨,适应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需要. 相似文献
8.
9.
协议佣金制的实施对证券业结构有较大的影响 ,对佣金进行合理的定价将有利于培育证券市场竞争机制 .本文利用寡头博弈理论建立了佣金定价模型 ,并对该模型进行了结果讨论与分析 ,提出了关于券商经纪业务管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页岩气开采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增加了非常规天然气供应潜力,对国际天然气市场供需格局产生了较大冲击。本文利用带结构断点的协整检验、时变系数模型和条件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天然气价格与原油价格的动态关系,以及库存、天气和投机等短期因素对气价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国际天然气价格与原油价格间的协整关系在2005年飓风季与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而且原油价格对天然气价格的影响强度呈现倒U型结构。此外,极端天气、突发性事件及投机等短期因素对气价存在显著的短期影响。不过,随着天然气供应出现过剩局面,天然气价格对这些短期因素的敏感性已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