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8篇
  免费   884篇
  国内免费   2134篇
化学   4201篇
晶体学   223篇
力学   378篇
综合类   152篇
数学   850篇
物理学   257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225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185篇
  2019年   208篇
  2018年   181篇
  2017年   285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240篇
  2014年   312篇
  2013年   445篇
  2012年   431篇
  2011年   505篇
  2010年   496篇
  2009年   516篇
  2008年   635篇
  2007年   536篇
  2006年   551篇
  2005年   460篇
  2004年   331篇
  2003年   242篇
  2002年   214篇
  2001年   215篇
  2000年   222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1年   4篇
  196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对称声分束超表面是由人工微单元结构按照特定序列构建的二维平面结构,可将垂直入射的声波分成两束传播方向和分束比自由调控的透射波,在声功能器件设计及声通信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系统研究了一种实现非对称声分束的设计理论和实现方法,基于局域声功率守恒条件研究了声分束器的设计理论、阻抗矩阵分布、法向声强分布、声压场分布等。利用遗传算法对四串联共振腔结构进行参数优化实现了声分束器所需的阻抗矩阵分布,声压场分布表明声波入射到声分束器后在入射侧激发出两列传播方向相反且幅值和衰减系数均相同的表面波,实现了入射侧与透射侧的局域声功率相互匹配。声波经过声分束器后被分为两束透射波,两束透射波的折射角和透射系数与理论值十分吻合,证明了设计理论及实现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以为新型非对称声分束结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设计方法和技术支持,并促进其在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原位液体核磁共振技术对真实固液体系光催化甲醇重整过程中水与甲醇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证实了甲醇+水体系中氢键及质子交换相互作用的存在,并且发现催化剂的种类(包括不同晶型,以及同一晶型、不同形貌的TiO2)、体系温度、光照反应条件都会影响甲醇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到甲醇重整的效率.这表明催化剂及温度的合适选择对于提升甲醇重整效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重点介绍了 HL-2M 装置的运行技术和初步的等离子体控制实验结果,包括等离子体放电方案设计、 线圈电流控制、击穿阶段零场匹配和等离子体电流以及位移的控制。为了降低放电运行风险,HL-2M 装置初始放 电采用了简化的放电方案,通过整定 PID 参数实现了线圈电流控制,在击穿阶段获得了 10V 以上的环电压和较大 范围的零场区域,成功实现等离子体击穿。最后,投入了等离子体电流和水平位移反馈控制算法,成功将等离子 体放电脉宽提升至 200ms 以上,且维持 Ip≥100kA 的时间超过了 100ms,上述结果表明 HL-2M 装置运行控制技术 得到了初步的检验。   相似文献   
4.
5.
利用高纯铜粉与稀土矿石粉末均匀混合压片制样。混合15种高纯稀土氧化物制样建立标准工作曲线,校正15种稀土元素相对灵敏度因子,再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稀土元素工作曲线的线性方程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6,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5%,满足定量分析要求。测定结果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法(ICP-OES)结果比较,相对偏差(RD)小于10%。  相似文献   
6.
以氧化石墨烯(GO)为原料, 利用温和方法制备了3种不同还原程度的部分还原氧化石墨烯pRGO1, pRGO2和pRGO3(pRGO1—3);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拉曼光谱(Raman)、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 EDS能谱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 细胞实验结果表明, 无激光照射下pRGO1—3本身的细胞毒性较低; 近红外(NIR)激光照射下pRGO1—3通过光热和光毒性双重作用杀伤肿瘤细胞. 实验结果显示了pRGO 在肿瘤光热疗法和光动力疗法领域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CO是碳氢燃料不完全燃烧的重要产物,常常被作为反应燃烧效率的标志物,燃烧场CO组分浓度的精确测量对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具有重要意义。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OA-ICOS)是一种利用物质对激光的特异性吸收,实现对该物质分析和测量的技术,具有非接触、稳定和高灵敏度等优点。针对燃烧场CO浓度低,背景信号干扰强等特点,采用分布反馈式(DFB)激光器搭建基于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的CO浓度测量系统,通过直接吸收光谱的测量方法实现对高温燃烧场CO浓度测量。利用仿真模拟的方法,在所用激光器中心波长的附近选出了常温下谱线强度较为突出,高温下不受其他燃烧产物干扰的第一泛频带R(10)吸收谱线。通过固定光程池对比吸光度的方法标定了OA-ICOS系统的有效光程;通过比较不同扫描频率下吸收谱线的信噪比和线型拟合残差标准差,得到最佳波长扫描频率;通过测量不同浓度CO混合气体的吸收信号分析了系统误差。探究了不同燃烧情况下CH4/Air预混平焰炉上CO的产生情况,根据燃烧场测量区域温度分布情况描述了温度分布不确定度对CO测量结果的影响。当量比为1.0时,在10 ms的测量时间分辨率下,噪声等效灵敏度(NEAS)为3.67×10-7 cm-1·Hz-1,系统测量误差小于4.5%,燃烧场测量区域温度分布不确定度带来的CO浓度测量不确定度为5.6%。改变当量比从0.8到1.2时,得到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1 275~1 368 K,CO浓度变化范围为0.041%~1.57%。研究发现随着当量比的提高,燃烧场温度和CO浓度均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果表明将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技术应用于燃烧场气体参数测量具有信噪比高、检测灵敏度高等优点,可以实现痕量气体组分浓度的精确测量。  相似文献   
8.
Double emulsions have been extensively us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e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due to their attractive unique feature of multiple phases. However, constructing droplets with such a complex structure is not a simple task for all time. The simultaneous existence of two contradictory interfaces makes it hard to prepare stable double emulsions in principle and in practice. Over the past century, tremendous efforts have been devoted by myriads of scientists to make progresses in both theory and preparation of double emulsions. In this review,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double emulsions is systematically revealed. In addition to emphasizing the corresponding pioneer and landmark works as many as possible, the state-of-the-art achievements will also be discussed. By regulating the oil-water interface with smartly designed interface-active ag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varying the phase volume fractions, the basic theory framework based on the phase inversion from simple emulsions to double emulsions is also summarized. Technical preparation strategies of emulsification are introduced to show the building process of the two contradictory interfaces in one system. Furthermore, some specific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of double emulsions are also discussed, which is expected to stimulate further inno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double emulsions.  相似文献   
9.
10.
宋天佑  王莉  张丽荣  徐家宁 《化学教育》2022,43(14):100-104
回顾了吉林大学无机化学学科教材建设的历史,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后我国的第一部无机化学教材的编写,到该书第2版、第3版的修订,到配套的无机化学实验教材及无机化学习题集、无机化学习题解答的编写,处处凝结着无机化学教师们智慧的结晶,形成了厚重的历史积淀。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顺应新时代要求、新兴的编者队伍在教学实践中成长壮大,编写出全新的无机化学教材。经过几代教师的努力,无机化学教材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多层次、系统性、立体化、高质量的精品无机化学教材体系,可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教学计划的需求,在全国高校无机化学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